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下了“笨功夫”的力作--上海外教社《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下了“笨功夫”的力作--上海外教社《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作者:陈福康
2004-07-13 11:16:40 来源:
卫茂平教授是我大学的同事,我俩还曾在一个研究室工作过。最近他的新著《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术出版基金项目”正式出书,我当然高兴。而且,在书稿付梓前,出版社还请我当过“评审专家”。因此,即使作为该书最早的读者,我觉得自己也该写几句介绍的话。
我犹记得当时书稿到手,就被它深深吸引。书中一开头便尖锐地指出:“我们的有些翻译文学史研究,同人文科学的不少课题一样,往往绕过原本不该绕过的个案,一路奔向终极目标,希求一网打尽。结果是,具体脉络尚不清楚,总体研究已告完成。内中空虚,自不待言。学界这一景观,令人惋惜……”我对此深有同感,认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之一,就是这类“总体研究”的高深论著竟大行其道。卫茂平一上来就对此“叫板”,自然是要有学术良心和勇气的;但更重要的,还得看他自己怎样做。
卫书导言中自述其跑图书馆、翻故纸堆的经历,有过发现材料时的喜出望外,也有过徒劳无功后的沮丧。面对史料的浩瀚、查阅的烦难、复制的限定等等,屡有关山万重难逾之惑;但数年中孜孜不倦搜遗钩沉,毕竟越积越多。最后,卫茂平终于可以说:“虽知即使今日的积累也远非完备,但自信落笔大致已能不落窠臼,可以为气势宏伟的史论全编的德语文学部分添砖加瓦,间或对一些现有论述补正纠偏。”因为自己在治学过程中,也有过相同的体验,所以我对他的这番记述更感亲切。而且我对他千辛万苦查找资料和反复考辨的真劲,本来就有所了解,如他曾就某些史料的真伪征询过我的看法。
我对德国或德语文学,其实一窍不通。不过,对百余年来的中国文学史和翻译史略有专攻,而对人文科学以文献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特别推崇,因此自信能看出此书是很下功夫的有学术价值的专著。作者注重第一手资料,以亲见有关初载、初版译作(包括大量散见于旧报刊上的单篇译作)为立论根据。因此就能指出以往研究者的不少舛误,包括一些有名气的或徒有其名的人物的谬说。书中也很注意发掘一些历史细节(掌故),写得颇为生动。对有关的翻译论争、书评、序跋甚至广告等,均以史家眼光给予充分注意。具体例子在书中俯拾皆是,这里就不列举了。记得我从前在日本访学时,曾见过东京大学某博士生的论文,写的是有关《茵梦湖》在中国的翻译接受,颇感到日人研究之细。今读此书有关《茵梦湖》的章节,印象中并不比日人差,于是感到欣慰。
卫书其实也不尽止于“考辨”。书分三章,第一章以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历史叙述为经,第二章以二十多位汉译德语文学作家的个别介绍为纬,第三章对德语文学汉译史中的几个综合性问题进行论析。这样,便精心地构成了史、传、论三位一体的学术框架。卫茂平在书尾的后记中又有妙言:“如今众多中文出身的学人,意气风发,评骘西学,甚至研究中国古籍,也时常引上一位洋人,谈上一番理论。而以外语为立身之本的我,却置身于时兴‘主义’之外,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出版物中,甘于钩发沉伏的考证。蓦然回首,自己也发觉一种倒错,顿感惊悸。许是愚钝如我,不能‘与时俱进’?”读了不禁莞尔。盖敝人正是“中文出身”,但不属于卫茂平所说的那类风头人物。在我,即便想时髦也没有那本钱;而卫茂平是海归学者,偏不走那现存的终南捷径,却甘心用传统朴学方法来治洋学。即此一点,也就令我佩服,并以引为同调而自豪了。
顺便还想提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近时还出版了王建开《
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
》一书,也是颇少见的下了“笨功夫”的力作,值得推荐。如果这样的书多起来,我们的文学史研究才更有希望,我想。
(《德语文学汉译史考辨:晚清和民国时期》,卫茂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28.00元)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4-07-0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