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从历史场景中发掘现代意义——评同济社《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 - 理工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理工
从历史场景中发掘现代意义——评同济社《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
作者:余蓝
2004-07-13 15:36:16  来源:  
 
 在经历了上世纪50~60年代旧区改建的负面影响后,西方发达国家已逐渐从唯利的盲目拆建,转向了以保护性改造为主的旧区开发。从宏观上看,以保护为前提的历史建筑“二次功能”开发既保存了历史地标,又使建筑遗产作为一种地面文物的潜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同时还让古老建筑在当代人的合理使用中重获新生,从而有机融入到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去。
 这种”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更新理念作为建筑遗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生存策略,目前在欧美学术界已得到相当程度的认同,在实践操作层面亦不乏优秀案例,具代表性的已建成项目之一就是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奥塞美术馆。这座当年巴黎最豪华的火车站于1900年7月14日法国国庆日正式启用,近40年时间里一直是前往法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60年代因为月台过短无法容纳现代火车的长度,法国政府曾一度计划将其拆除,已批准改建为现代旅馆大楼,后在建筑保护专家的强烈呼吁下方将其列为历史古迹。及至20年后的1986年12月1日,经密特朗总统主持剪彩,当年的奥塞火车站终于成功转型,成为一座展示19世纪艺术作品尤其是印象派作品的多功能美术场馆,和塞纳河对岸堪称古典艺术殿堂的卢浮宫比邻呼应。
 然而,缘于东西方结构形式与材料工艺的大相径庭,一味照搬西方范例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里,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往往也是建筑遗产饱受破坏的高危时期。与西方同行不同,中国的建筑保护专家面对的不仅仅是故宫或明清皇陵等高规格的文物建筑,而更多的是量大面广岌岌可危的木结构老房子和破落的旧街区。它们遍布中国城乡,因年久失修而生存条件欠佳,大多数因保护级别较低甚至迄今尚未被列入保护清单。与此同时,开发商在巨大的地产潜值驱动下对其觊觎日久,由”虎视耽耽“而”跃跃欲试“。如此两厢夹击之下,建筑遗产的生存环境只有日益险恶。而身处当前的经济环境,如一味提高建筑遗产的保护等级,将其”一刀切‘作“泛文物化”处理并刻意保护起来,由此导致的各方利益冲突则又极易引发各种激烈的社会矛盾。基于如此复杂的现状,从事建筑保护的专家及更新改造的建筑师既不甘坐视其陷入没落,那么又应采取怎样行之有效的原则方法以“化险为夷”?在日益达成共识的保护原则与更新利用的实际操作之间,仍会存在相当的“弹性空间”。如何在两者的这个弹性空间内找到合适的“结合点”,正是本书努力探索的课题。
 正是基于此,《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一书立足于手边具体的工程项目,在分析和把握地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探索型设计实验。顾名思义,这类带有研究性质的探索性设计迥异于通常的新建扩建项目,首先需要具备的就是一种辨证的建筑史观,然后才是得体有效的设计手法。由此不但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历史时期赋予“建筑遗产”的诸多似是而非的概念,更有以下问题值得着力探究:
 一、有关建筑遗产的“原真性”问题:
 与一般地面文物不同的是,不包括废墟与遗址在内的所谓“建筑遗产”,因为其空间功能的有效及结构形式的坚固,大多仍处于持续的使用之中,并由于功能的合理变迁而诠释出全新的多元价值,如上文提及的巴黎奥塞美术馆及德国柏林议会大厦。可见,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来,建筑的“原真性”(Authenticity)也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此,在着手做保护项目时,具体手法无外乎是:作为已被尘封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段的文物建筑或优秀历史建筑,只能严格“修旧如旧,维护原貌”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物标本供人观瞻;作为大多数历史得到延续的老建筑及历史风貌街区,则应通过“整新以新,和而不同”的辨证观指导下的技术手段,对其内部空间及结构材料进行谨慎更新,使之得体地纳入日益发展的现实生活场景之中。本书所探讨的课题大多属于后者。
 二.、基于建筑人类学的研究背景:
 所谓建筑人类学,就是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建筑学中的问题,特别是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与建筑空间的内在关系。由于建筑遗产在历经的每一个历史场景中总会带有特定的风俗性和地域性特征,本书作者则以“风土建筑”的整体概念来涵盖所有研究对象。在这里,“风”即风俗或习俗,“土”即土地和地域。因此,从“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建筑人类学视野看来,以建筑遗产为主要支撑的所有历史场景,都是在具体的风土环境中承载着人的喜怒哀乐先后或错综出场的。与普通物质形态层面上的工程建设项目不同,本书的落笔之处首先是与空间结构及历史尺度相关联的人文和地脉,着力探究的则是特定建筑空间里人的社会行为特征。而关注物质环境的结构(地脉)及其演变(地志),更是本书保护与利用建筑遗产的前提。
 由此仅就保护而言,建筑遗产并非都只是受保护的历史标本或遗骸,也并非只是经建筑师提炼用以承载某种风格的“标志形式”或符号,而更有意义的是建筑在建造和持续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曾经沿袭的风俗及其与建筑互动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换言之,建筑遗产并非都是“物态的”或“有形的”,而在建造使用过程中持续存在的场景,仪式及建造工艺或程序等等,各种各样的非视觉性影响正如K.弗兰姆敦所指的“身体隐喻”(Corporeal Metaphor),都是建筑遗产所包含的“非物态的”或“无形的”内容。因而,面对具体的保护项目,本书作者立意的出发点主要体现在:
 1.建筑遗产作为历史上的生活空间和风俗载体,曾经是怎样使用的?
 2.建筑遗产在持续使用的情况下,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化过程?
 3.建筑遗产的某些实体部分比如历史空间的类型,结构及尺度,连同沿袭至今的风俗,是否有可能融入现代生活?
 4.建筑遗产的保护性设计,如何有效化解由于保护所带来的利益冲突?
 以上几点不仅涉及到建筑遗产留存至今的有形物态实体,更强调了整个历史场景下的人文风俗及地脉特征,以及建筑遗产的历时性和多样性因素。这正是本书依托的建筑人类学的研究背景所在。
 三、“和而不同”的保护性更新实验:
 本书所谓“实验”,顾名思义,就是某种探索性的理论尝试并付诸具体的案例操作。而不同土壤及水文地质条件的“试验田”,即工程选址包含了老城区,城乡结合地区和乡村历史地段;实验的研究范畴则涉及历史场景与现代生活,修景策略与修复方法,原址抢救与易地保护,历史地段保护性改造与更新设计等。通过五项工程改造实例,从保护策略到实践操作的诸多层面,相当程度上触及到了我国城乡风土建筑保护与开发中的典型问题和矛盾所在,在“保护借助利用,更新和而不同”的观点的基础上,结合设计实践又进一步总结出了“以保护促进利用,在利用中落实保护”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尽管这些设计实验有的只是前期研究,而有的已在实践操作中逐步落实并引起一定反响(如外滩源实验),在当下历史建筑保护的理念,方法与思路上均有独到之处,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更具参考借鉴价值。如在珠海陈芳故居(梅溪实验)和上海原英国领事馆地段(外滩源实验)的项目中,均以风俗和地域要素作为保护性设计的依据与再生的动因;而在无锡风土建筑遗产(文渊坊实验)保护利用的概念性设计中,通过易地搬迁的建筑“集锦式”保护和空间的“类型学式”重构,使建筑遗产以另一种方式保存下来,并力争使保护与利用统一于历史风俗场景的“重现”与“再生”,并通过有效的开发经营策略使这种作为风俗载体的历史场景成功融入当代生活。其他如浙江台州的历史街区(小上海实验)保护项目,则具体探究了近代沿海殖民城市开埠初期的街道形态,提出保护并有机维护这一城市史“化石”的思路,用具有“蒙太奇”效果的拼贴场景保留并延续着相关的传统风俗,以此将建筑遗产的不同阶段“历时性”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该项设计也充分考虑到现代人的居住需求,“补新以新”使新型的石库门住宅在夷平后的废墟上重生。而本书最后的“城中村实验”则将目光关注于珠海古村落之一的吉大村在近年城市化进程中的剧变,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分析了古村落的家庭与社会结构,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典型的“都市村庄”所面临的重重社会矛盾,从而提出了以“有选择地保留历史空间肌理和地标”为前提的改造对策与更新途径。
 作为“建筑设计实验室系列(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丛书之首,本书探究的诸多问题其核心就是:在背景错综复杂的保护对象面前,如何以辨证的建筑史观和特定的设计方法来化解矛盾,从而更好地在保护原则,历史情节和各方的实际利益诉求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结合工程实例,本书有针对性地就这一见仁见智的问题作了回答。

 (《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 常青 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首版,2004年8月修订。铜版硬精装,128页,定价55元)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