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功过是非今评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纪翁同和研究》读后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功过是非今评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纪翁同和研究》读后
施宣圆
2004-08-24 16:38:23  来源:  
 
 今年是翁同和逝世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常熟市翁同和纪念馆编辑出版《二十世纪翁同和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十世纪翁同和研究》是翁氏逝世后一百年间的论文选集。其实,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学术界对于翁氏并没有多少研究,除他的门生故旧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悼念文章(包括祭诗祭文),整理出版部分翁氏生前的诗文外,学术界没有人对翁氏专门研究。建国以后,虽然有的学者开始研究翁氏,但因为受到左的影响,翁氏是作为封建官僚而基本上被否定的。直至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才开始重视翁氏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2002年,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翁氏的论文达70多篇。有关翁氏的学术专著有六七部。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谢俊美教授研究翁氏达二十多年,先后推出《翁同和》、《翁同和传》、《翁同和评传》、《常熟翁氏》和搜集整理编辑出版《翁同和集》等等。九十年代,常熟市先后举行了翁同与甲午战争、翁同与戊戌变法两次学术研讨会,老中青专家、学者欢聚一堂,提交了许多有质量的论文。《二十世纪翁同研究》共60多万字,绝大多数是这两次讨论会上的学术论文。著名近代史专家如戴逸、李侃、龚书铎、戚其章、汤志钧、茅家琦、苑书义、章开沅等都参加了对翁氏的讨论。可以说,这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翁同的研究,无论是研究规模,还是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度,都远远超过以往八十年。
 翁氏一生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在朝四十余年。身膺同治、光绪二帝老师。历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要职,举凡同光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金融、外交、文化、教育,以及洋务活动、维新变法等皆同其有密切的关系。
 人们常说,对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死后才能“盖棺论定”,其实,这句话是很不确切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人物,“盖棺”之后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还是不能“定论”。翁氏也在此例。他逝世之后,对他的是非功过评论很多,有官方的,有私家的。可以说是有褒有贬,毁誉参半。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坚持“双百”方针,实事求是,力图恢复翁氏的真面目。大多数学者认为翁氏是一位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人物。有的说,他在甲午战争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在戊戌变法中力图自强,促进变法,对国家、对民族做过有益的贡献。有的概括翁氏一生,说他参与七件事:一是极力支持慈禧太后两次垂帘听政;二是在毓庆宫行走,亲授光绪帝读书;三是参与收回伊犁交涉;四是在左宗棠平定阿古柏入侵,收复新疆后,为巩固西北边防筹措军饷;五是在中法战争中,奋力抗争,坚决主战;六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加强战备对日抵抗,决心“佐少主,张国威”,积极参与并促成对日作战的决策;七是极力支持戊戌维新变法。
 翁同和是一个集内外矛盾于一身的人物,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因此,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并不尽一致,比如,有的说翁氏在甲午战争主战“动机不纯,夹杂着(对李鸿章)私人报复的所见。”有的说翁氏主战是“误国”,因为当时的国势,战不如和。也有人认为,翁并没有举荐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举荐康有为的是张荫桓;还有人认为,将翁氏“开缺回籍”,赶回老家的不是慈禧太后,而是光绪皇帝。至于如何评价翁氏支持维新变法的思想渊源及其在变法中的主张、作用等等,也有不同意见。《二十世纪翁同和研究》汇集了评价翁氏各个方面的论文60余篇。它的出版,对于推动翁同和中国近代史的深入研究是一件大好事。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4-08-2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