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神奇手机的哲学观照——评莱文森《手机》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神奇手机的哲学观照——评莱文森《手机》
何道宽(深圳大学文学院)
2004-09-23 15:31:21 来源:
在雅典奥运会的日日夜夜里,我们看见刘翔与母亲用手机通话的镜头。女排夺冠之后,12个姑娘在小小的休息室里挤成一团、含着喜悦的泪水用手机争先恐后报喜的情景,我们历历在目。观众给中央电视台发短信、猜金牌、与主持人互动的激情,使我们难以忘怀。
凤凰台每天下午的时事辩论会上,观众用短信发表的意见、给辩论会火上浇油的辩才,使我们深度卷入。
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看见有人在用手机通话、收发短信。手机的无孔不入,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媒介。
2000年,美国的因特网用户出现零增长,2001年甚至还略有减少;然而,它同一时期的手机用户却几乎增加了30%。世界范围的统计数字说明,手机比电脑更受人欢迎。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手机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美国。
岁末年初之际,刘震云的小说《手机》、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狂潮。
无独有偶,世界各国几乎同时为手机而发烧。
著名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的《
手机:挡不住的呼唤
》在美国和中国几乎同时出版,自然是出版界对全球手机热的一个小小的呼应。我有幸策划并参与中美学者和出版界合作完成这部书的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觉得有责任尽早与读者分享其中的喜悦,觉得有必要从技术进步和科学哲理上来解释这个狂潮。请容许我在这篇短文里做一点尝试。
手机的学名叫cellphone,里面的“cell”有三个意思:细胞、蜂窝、牢房。
手机像“细胞”,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能够生成新的社会、新的可能、新的关系。换言之,手机不仅有移动的功能,而且有生成和创造的功能。它具有强大的联络功能,使我们进入“千里一线牵”的社会。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呼叫,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这是其利。手机的创造能力使人疯狂。
然而,手机又像“牢房”,我们可能随时随地被人呼叫,随时随地受到别人手机铃声的干扰。手机迫使你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又使你受到各种短信的骚扰。它把夫妻两人随时随地拴在一起,把孩子牢牢拴在父母身边,它把我们牢牢锁定在一个无处藏身、随时待命的囚笼里。手机的骚扰也使我们疯狂。
手机像“蜂窝”,它使我们拥挤在密密麻麻的蜂房里,忙忙碌碌,闹闹嚷嚷,几乎丧失了一切独立的生存空间。
冯小刚用电影昭示,亲友和陌生人的手机常常骚扰人,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并产生疯狂的话语泡沫。
刘震云用小说《手机》告诉我们,手机像手雷,承载着太多的谎言,有可能爆炸,产生强烈的冲击波。
然而,所谓“疯狂”是夸大其词。其实,手机既疯狂,又神奇,且温馨。
莱文森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过去的电子媒介都非常神奇,它们可以使人远距离“说话”:电报能千里送话传书;电话能使人不见面交谈;广播电台能够使一个人主持对千百万听众说话;电视把举手投足、眉飞舌舞的说话人送进起居室;电脑使人能够远距离用电子邮件“交谈”。
然而,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用电脑“说话”你就不能走路,你就得规规矩矩地坐在电脑跟前,和一切的一切媒介一样,它把人拴死了。
惟独手机使人能够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人就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你可以在高山海滨、森林草原、田野牧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你可以斩断把你束缚在室内和电脑前的“脐带”去漫游世界。只需要一个用大拇指操作的手机,你就可以“一指定乾坤”。
过去的电子媒介绝大多数是“单向”的媒介:或发送信息、生产信息,或接收、消费信息;用这些媒介时,你移动就不能说话,说话就不能移动。从来没有一种媒介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是开天辟地以来的最完美、最强大、最潜力无穷的第一媒介。
手机是第一个流动的家园、温馨的家园。过去,一旦出门在外,你就经常与家人失去联系。随身携带这个流动家园,你就可以随时随地和家人发短信、打电话,无论你是动是静,无论你在哪一个天涯海角。手机是家园之外的家园,是移动的家园。因特网已然是媒介之媒介,手机则更胜一筹,它是移动之中的媒介之媒介。它把你从电脑边解放出来。
手机越来越人性化、“智能化”,越来越聪明。过去的手机只能够打电话,现在的手机可以发短信、显彩屏,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和弦铃声,还能够照相,而且它能够联网,几乎能够提供因特网能够提供的一切。手机不仅是更好的电话,而且是更好的因特网。
手机即将进入个性化时代。现在的手机款式应有尽有,进入任何一家大型专卖场,即使是玩了10余年手机的高手,也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选择哪一款最好。不久,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手机用户可以自己设计、量身定做、得到符合自己个性的手机了。
总之,手机是双刃剑。它既有神奇的功能,又可能干扰人的宁静,甚至是伤害人。莱文森的妙语连珠,使我不忍独享。兹撷取若干,让读者先“读”为快。
“惟独手机可以笑傲风雨,它能够把家丢到脑后,用手机的人不大担心在苍茫的户外失去手机中的信息。”(第3章“万维蜘蛛网”)
“掌握了一连串的信手拈来的交流手段之后,就交流而言,手机就变成了家庭外面的家庭,一个移动的家庭,一个微型的便携式的家庭,一个可以漫游的媒介之媒介。”(第4章“移动家园”)
“手机使我们再也没有藏身之地,无论我们是在汽车里、公园里还是在山坡上。”(第5章“朝夕厮守亦有遗憾”)
“刺耳、响亮、使人头皮发麻的说话声,就像虫子咬了感觉很痒一样,你被迫去挠痒痒。听人家打电话的平庸性又难以抵挡,虽然你一开始就不愿意被虫子咬,你还是禁不住要去挠痒痒,但是挠来挠去一点也不管用。”(第6章“社会生活中的插足者”)
“手机使儿童和青少年与父母保持更加密切的联系,以便确保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区别有责任说明自己行为的一方(青少年)和有责任听取说明的一方(父母),但是,如果手机过分长久而忠实地担任这样的职责,如果青少年连接在父母身上的脐带老是不割断,如果他们无事不向父母作交代,那么手机就可能成为套在狗脖子上的皮带,它就会妨碍儿童成长为独立的成年人。”(第7章“儿童上钩”)
“2003年3月对伊拉克开战的前几天……无与伦比的通讯设备也登台亮相,巴格达的轰炸的实况直播,“嵌入”坦克队伍中的记者穿越沙漠的现场报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窗口,使战况直接进入全世界的起居室、卧室和酒吧。点燃这一切的火花塞,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的管道就是手机,就是连上了可视电话和卫星的手机。”(第10章“战争中的手机”)
“只要手机在握,任何人都立即成为一个实时、远程、互动的通讯系统。”(莱文森中文版序)
“开天辟地以来,人们首次能够出门在外时与家人保持密切联系。父母再也不会失去与孩子的联系,老板可以用手机随时呼叫你。嵌入式采访记者,依靠手机和视频连线,就能够在现场向全世界报导战争的实况。”(同上)
“从地理距离来说,中国还是位于我所在的纽约的另一边。然而,在与何先生合作翻译出版此书的过程中,在进入手机造就的千里一线牵的新世界时,我们所有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比邻居更加亲近了。”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