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清华园里“问”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园随笔》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清华园里“问”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园随笔》
马庆洲(编辑)
2004-10-15 15:33:05 来源:
《清华园随笔》出自曾昭奋先生之手。曾先生退休前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老师,他生活于清华园已有四十多个春秋了,寒往暑来,对于这个园子里的人、事、物已是耳熟能详,与长住无景、见怪不怪相反,曾先生对发生于斯的一切,保持了一份冷静的思考。自1994年起,他以校庆为契机,每年都抒写一份独特的校庆感受。这些围绕清华人、事、物而展开的随笔,或针砭时弊,或怀念故人,颇有点味道。这些文章构成了本书的主体。表面看来,这些文章似只是些散乱的珠子,但品味之下,便会感到其中贯穿了一条十分明显的主线,这就是对大学精神的追问,而这正是本书让人不忍释手的原因。
世纪之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时髦。一时间,“世界一流”成为中国大学梦想的目标,也颇有几个大学制定了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间表。在此背景下,“大学是什么”、“大学精神何在”及“大学改革”等等话题,时常掀起争论的浪涛,各种观点交锋不断。《清华园随笔》也在以身边的人和事,抒发自己对大学的理解,悄然地诠释着大学精神。
毫无疑问,大学是读书求学、教书育人之地。但“清华园里可读书”(见本书《清华园里可读书》,引自本书者,只注篇名,下同),当学生面对升官、发财的诱惑时,平静的校园里能否容得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这是作者1994年时面对“经商热”、“下海热”而发出的疑问。而今天,当“计算机热”、“外语热”等依旧迷漫大学校园的时候,这样的追问仍有其现实意义。
大学,尤其是一流的名牌大学,除了教学生一点实用知识,培养实际工作的人才外,它应肩负起更重要的使命。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清华作为一所工科大学,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建设人才,而其中不少人以其优秀的品质和学养脱颖而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直35"高官”。这是清华近几年来被外校所艳称的,也成为不少清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清华有理由成为他们骄傲,但令清华骄傲的不应仅仅是高官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资中筠女士是清华院系调整前的最后一届文科毕业生,回忆在母校的读书生活时,她曾说:“我只是想,作为一所大学,特别是世界一流名牌大学,除了出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人才之外,总还应该出一些名家大儒,并且在学科的建树和学派的开创方面有所贡献。这样的人不可能大批产生,但不应该断代,每一代应该有佼佼者担负起存亡继绝,继往开来的使命。大学校园应该是读书气氛最浓的地方,有幸进入这一园地的天之骄子们,不论将来准备做什么,在这里恐怕首要的还是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读书的习惯,尽情享受这读书的氛围,这里可能积累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或是日后回忆中最纯洁美妙的亮点。”(《清华园里曾读书》,《读书》1995年第一期)2003年底,在庆祝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院10周年纪念会上,当资女士再次表达类似的意思,论说“高官”与“大师”时,台下不由一阵会心的笑声。我想,这笑声里有清华人对大学应出“大师”的认同和期盼。
清华本是“大师”之园。“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正是他长校清华之时。朱自清先生曾吟咏过这里的田田荷花,但他却以弱小的躯体坚决拒绝“美援”面粉,表现出知识分子的硬骨头。(《清芳正气传当世》)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生活在这里,为了保存中国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15年间他走遍全国190个县,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与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为保护古都北京,他不顾个人荣辱,奔走相争,至死还戴着“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但他说广拆悼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第十二座雕像》)也是在这里,黄万里先生走完了他的一生。这是位毕生心系祖国大江大河的水利专家,铁骨铮铮,“我知道不对,我就要说。我研究黄河,我对国家负责。就像见到一个小孩快淹死了,我就嚷嚷,让人来救。”直到临终前,还要来纸笔,写下遗嘱:“务须加强武汉一带堤防。”(《江河万里》)
历数这些已驾鹤仙去的“大师”,不是炫耀祖上的那份阔绰,而是为了挖掘大师身上体现的精神,寻求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以昭示于今人。在清华九十多年的历史上,梅贻琦和蒋南翔是主政时间最长、业绩最为卓著的两位。梅校长在1945年11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而蒋南翔也时时以“学术自由”为念,“仍不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独立精神”’。(《大楼与书桌》)其实,梅、蒋两位校长已告诉我们,大学之根本在于“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他们的教育实践已证明,唯其如此,大学才能担当起“存往继绝”的使命,才有成为一流大学的基础。
(《清华园随笔》曾昭奋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0.00元)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