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对文学史书写历史的省思——读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对文学史书写历史的省思——读陈国球《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
作者:汪涌豪
2004-11-02 15:51:53 来源:
对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编撰的业绩盘点,在学界非为冷门,但将其纳入学术史的视域,重点考察其发生发展历史,并对这种发生发展与特定时代文化政治、学术体派、知识秩序等关系做深入周彻的说明,则不能不说是晚近的事。故不惟成果稀见,成就也较有限。前此戴燕氏的《文学史的权力》,对此做过出色的研究。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陈国球的《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一书(收入陈平原主编“学术史丛书”),则是这一领域新见的收获。
陈著虽以个别性的文学史书写为检视对象,但议论所及,纵向关涉一个世纪以来内地和香港文学史编撰的种种实验与得失,特别是从晚清文学史学科观念的确立,到“五四”前后白话文运动之于文学史书写的影响,横向提领起文学史观念的建立与错置,包括诗性书写和唯情取向在内的文学史叙事与再现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交缠与纠结,且立论平情周至,注释尤见详明,在在显示了作者擘肌分理的细读功夫和照彻周遍的宏阔视野。
这种细读功夫与宏阔视野的结合在书中各章均可看到。如对文学专科地位的确立何以“并不是由思想前卫的梁启超来推动,反而教育观点相对保守的张之洞变成文学的护法”的判明,还有对林传甲所著《文学史》何以比黄人所著更广为人知的分析,都能给人以有阶可拾的切实感,同时又能略其粗滓,约其枝蔓,不因无谓的牵扯而游移失焦。至论柳存仁的《中国文学史》写作,又能远溯胡适重估一切的截绝主张与钱穆张大传统说的多重影响,指出“五四”精神在其笔底有两个方面的发挥:在面向中国文化母体时,吸纳和承接白话文学、民间文学为重心的文学史观,而与内地将史的书写与阶级政治结合的热潮相疏离;在面向殖民政府的教育机制时,配合宗主国崇古略今的文学教育,但又为启蒙传统在接受中保存了疏通透气的孔洞。这种沉潜往复,慎重拿捏,真正践行了前贤所倡导的“同情的了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今人缺损的视野。
更值得肯定的是作者在个案细读中,对有关文学史书写的根本性问题所做的重要阐发。譬如书中引班纳特历史是“组织起来的回忆”的论断,对文学史家的主体本位提出质疑,以为文学史上种种现象端赖史家的梳理与串连,故“当我们进行阅读时,应该对叙述过程中的人为作用有所警觉”。由此认识出发,它省思“文学史的本质,是否应该限囿在知识的供应、史实的重视上,而所谓知识、所谓史实,明明与文学之指向作者、文本、读者间的感应,指向审美经验等等目标不能比侔”,继而“再思文学史的论述是否与科学客观、逻辑严谨、摒除主观情绪等学术规范有必然的关系”,终以西方有《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新法国文学史》等不求贯串的反传统叙事体为例,证实了文学史叙述策略多样化的必要。字里行间,发挥题意,真正做到了几无剩义。本来,历史不同于矢量的时间,它充满着无数的机遇和新的可能性。当历史学家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在人类的两个画面——以前人所生活的过去和为了有利于以后人而展开的回复过去的努力的现在——之间建立关系连接时,就决定了它永远“在途中”的“敞开”特性,此所以贝纳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要说:“历史无时无刻不在使自己变得完善,就是说它在丰富着自己和更深入地探索着自己,没有一部历史能使我们完全满足,因为我们任何的营造都会产生新的事实和新的问题,要求新的解释”。陈著以不脱实例的分析,再次让我们体会到文学史书写过程中尊重常识的艰难和重要。
至若书中以两种“进行中”的书写活动为对象,看中国文学史在添加香港部分,或香港文学在进入中国文学史流程时发生的各种问题,多能顾及此间学者所未虑及处。用以双边互镜,正照见了以往研究对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异质文学的隔膜与偏见。真所谓过眼总纷纷,那种将通俗文化经典化所造成的“评断的失衡”,在作者看来固非个别现象,而“文化自我主义”式的宽容,也不过是一种喜剧式的“错乱”。如果我们承认这样的论述诚能发人深省,那么在观念与方法的层面上,是可以将其用为日后更成熟的文学史书写的借鉴的。
当然,由于以文学史个案为论述重点,着眼在洞察幽微,本书于销蚀在时间中的更大跨度的书写活动及其一般现象未能顾及,一个时代的普遍体温和集体病症也未及深问。这或许与作者赋性温厚和谦逊的言说立场有关。有鉴于本书出版前,作者相关研究已近二十年,所著《文学史的省思》《书写文学的过去:文学史的思考》和《文学史集刊》在内地与台港澳三地均有很好的反响,我们要求其在日后的研究中,假从东西方习得的系统知识,从容出入于不同文化之间,通方知类,映照玲珑,有更透辟的追问和更远大的发扬,应该不能算是苛求吧。
(《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陈国球著 /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2004-10-2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