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树立一种新的亲民爱民的政治观——评武汉大学出版社《广义政治论》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树立一种新的亲民爱民的政治观——评武汉大学出版社《广义政治论》
叶娟丽
2004-12-03 16:42:44  来源: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一本以研究人本政治、倡导人民宪政的政治学著作同我们见面了,那就是武汉大学刘德厚教授的新著《广义政治论——政治关系社会化分析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从政治学学科的基本原理方面,系统论述了政治的人民性本质,运用政治关系社会化原理,揭示了中国社会“双重转型”期政治社会化的历史必然性,并因此阐明了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政治的亲民性和走向社会政治的规律性,从而在我国政治学界,第一次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全盘考察中国特色的政治改革实践,得出了很多具有创造性的结论。
 第一,该书从界定政治的本质出发,充分肯定政治的人民性。该书认为,政治是人劳动生存的内在需求,它是基于人们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人不可能真正脱离政治生活,同时政治也不可能摆脱人这一能动的主体。因此,无论是政治理论研究还是现实的政治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从人出发。而人类的劳动形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具体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政治的本质也会随着劳动内涵和外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其中,在劳动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势力或力量形成为政治活动的主体,劳动中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必然地代表政治发展的方向。可见,作为政治主体的人,是指那些从事现实的劳动创造的具体的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人和少数特权阶层,这就自然得出人民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主体性的结论。
 第二,该书通过重新厘清政治的本质与形式的相互关系,主张以经济的政治分析取代传统的阶级斗争分析方法。该书认为,政治的本质就是一种劳动利益关系,这种劳动利益关系可以体现为一般的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也可以体现为阶级关系、权力争斗、革命甚至战争,而其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国家权力。但这些都只是政治的表现形式,而不是政治的本质。“过去人们把政治不是简单地归结为人类理性,就是归结为国家和阶级的利益关系,结果造成传统政治思维定势上的狭窄性,视政治于国家(或阶级)的范围,把政治利益简单地等同于国家利益、阶级利益。”(该书第166页)而真正的科学的政治学应该从分析政治的本质着手,也就是从分析那种上升为全局性的利益关系着手。在目前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上升为全局性的利益关系就是经济建设,就是生产力发展,就是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我们必须用经济的政治分析方法取代传统的狭隘的阶级斗争分析法,以揭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该书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进程的特点出发,强调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是实现人的经济的社会解放。该书认为,“人类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经历阶级的政治解放、经济的社会解放和人的自我解放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阶段”(该书第312页),而“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事业是无产阶级的‘人类解放’事业的一部分”(该书第312页),并且正经历着既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又要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异常艰巨的“双重转型”的任务,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的重心已经由“阶级的政治解放”过渡到“经济的社会解放”,因此,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总体方向和目标的情况下,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最终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第四,该书根据新的亲民爱民的政治理念,强调当代中国政治改革新路就是建立人民宪政。该书认为,既然社会主义政治的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就必然要求重新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性质,重新审视各级人民政府的存在理由、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等,在选择中国现代化方位时,牢牢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该书强调,“人民国家的最高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从这一基点出发,作为调控人的劳动生存利益关系的政治,说到底就是政治关系的社会化,即民主化、人民化。”(该书第387页)在制度建设方面,就是要求“国家实现‘人民宪政’,政党(通过共产党)实施‘依法执政’,社会发展‘基层自治”’(该书第387页),将政治回归社会、回归人民,强调政治的人民性、亲民性,通过宪法,将国家权力真正置于人民监督之下,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当家作主的政治主体。
 应该说,这部著作中还有很多地方能够给我们的政治学研究和政治改革带来建设性的意见和有益的启示。而且,由于这部著作中提倡的人民政治观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互相呼应,更显示了该书作者深刻的学术洞见和敏锐的学术眼光。

来源:《中国出版》2004-11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