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数学与文化的经典--复旦大学出版社《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数学与文化的经典--复旦大学出版社《西方文化中的数学》
胡作玄(中科院系统所研究员)
2004-12-09 11:41:43 来源:
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主要的文化力量。每个人都知道,它在工程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但却很少有人懂得数学在科学推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重要的物理科学理论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是一本重要的经典,对数学知之不多的人们从中可以更多地了解数学,对数学有一定知识的人们从中可以了解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虽然多年来我们大力提倡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特别是“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面对面,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可是成果甚微。究其原因,缺少像M·克莱因这种有份量的著作可能是一个原因。
克莱因这本著作已经问世整整半个世纪了,对于追逐时尚的现代人来说,首先想到的是这本书是否有点过时。否!道理很简单,这本书是数学与历史的交叉,但数学不会过时,历史也不会过时,20世纪如此,21世纪也是如此。在克莱因写这本书时,没有激光,没有个人电脑,没有互联网,更没有克隆羊,可是早就有了解析几何,有了微积分,有了非欧几何,有了群论,而这些足够让受过相当教育的入学一阵子的,如果他们想学的话!说老实话,不用说这半个世纪的拓扑学、辛几何、随机分析、非交换几何等连隔行的数学家都不知何云,就是19世纪初的伽罗瓦理论,恐怕也不能为数学系本科大学生所掌握。对比一下就十分清楚,50年前的DNA双螺旋结构早已进入中学生物学课本,150年前的化学也是中学化学的开头,从法拉弟到电磁波这19世纪物理学也在中学详详细细的介绍,可是,中学学的数学只是17世纪的东西。至于300年前诞生的微积分,对不起,只能到大学去学。而大多数人对于这300年的数学只能说是教育!
当人们面对他所不能理解的事情时,其心情是复杂的,有人迷惘,有人厌恶,有人忽视,有人崇拜。罗素在他的《自传》第一卷中,就谈到他的一位朋友,只崇拜像罗素那样的数学家,因为所有其他领域,他都能够掌握,而数学却超出他的能力之外,不管他费多大劲,更多的人则对数学产生种种之误解。正像克莱因在书中所说,把数学当成一系列技巧,甚至魔鬼的骗术。这激起他们的厌恶与排斥感,那时候,美国的数学教育是十分落后的。就在克莱因这本书出版后4年,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了天,这把美国吓坏了,各方人士一研究,发现他们落后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上,从此,局面大有改观。中国现在的情形可不一样,数学是受到尊重的一门学科,升学、考研、求职都少不了它,因此,教材、教辅、题海、奥校、游戏等大行其道,当然,更有许多把数学神秘化的东西。
其实,数学并不神秘,它是人造的,也必为人所能理解。要想丢掉神秘,一个好的方法是了解历史,正如克加莱所说“一门科学无非就是它的历史。”历史是通往数学的一条途径。《西方文化中的数学》正是这样一本书。但是这本书与他的名著《古今数学思想》不同,已不是从思想到思想,而是从文化到思想,也就是数学思想如何在西方文化背景中产生出来。而这正是本书比一般数学史的书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的缘故。
这里所谈的西方文化,较为偏重的是精神文化,参照罗素的观点,我们可以说,西方文化的基础是希腊的哲学、基督教与近代科学。这三种精神正是其独特之处,而且同数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互动。从历史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西方的数学发展有三个高峰时期,一个是希腊化时期,一个是牛顿时期,一个是20世纪。第一时期主要是公元前3世纪,那是欧几里得、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三大数学家活跃,同时奠定希腊数学的基础的时代。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无疑是希腊哲学精神,特别是毕达哥拉斯一柏拉图路线的产物。这是
一种完全脱离实际的,“为数学而数学”的精神。没有这种文化背景,很难想象会产生《几何原本》,这种文化背景体现在下面三个传说的故事中。一个是柏拉图的学园门口竖立起“不懂几何学的人不准人内”的告示;一个是某数学家对埃及国王所说的“几何学中没有王道”;再有就是欧几里得的某个学生问学这些几何有什么用,欧几里得就给他钱把他打发走了。这里我们还要强调阿波罗尼奥斯的重要性,他对圆锥曲线的系统研究为科学革命奠定基础,要知道哥白尼的行星轨道仍是至高无上的圆,没有关于椭圆的知识,开普勒难以表述他的三定律。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希腊数学有先天的不足之处,那就是没有位值制,这造成他们在算术和代数方面1000年的落后状况。这也与基督教排斥数学的态度有关。圣·奥古斯丁说:“好的基督徒应当提防数学家和那些空头许诺的人。……数学家已与魔鬼签定了协约,要使精神进入黑暗,……。”基督徒的狂热也使有史以来第一位女数学家希帕夏残死。
西方数学遗产得到保存还得感谢他们的对手——伊斯兰世界的学者们。在西方世界处于黑暗时期,伊斯兰世界的某些君主却发展学术,翻译了不少希腊典籍。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吸收中国和印度先进的算术和代数。正是这东方和西方两条路线的结合,促成了西欧17世纪的科学革命。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宣告近代科学的诞生。《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用了3章篇幅评估了这场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革命对思想、哲学、宗教、社会和文化的巨大影响,而这是一般历史著作很少谈到的。苟而言之,借助纯粹理性(数学是其典型代表)力量,人们在精神上已经提高到新的高度,许多宗教权威的教条不攻自破,它们从许多原本由神统治的领域后退。这是一种真正的人本主义——人以其数学理性在神的面前站起来了。人的无限自我扩充也使自己吃尽了苦头。
西方数学第三个高峰出现在20世纪,由于时代的关系,它在本书中语焉不详。这个时期一个特点是真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本书中用非欧几何与相对论来说明多少是不够的,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才是关键。这个欠缺在作者另一本书《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多少有些补足,但是,另外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量子物理学与浑沌等等,仍然超出作者视野范围之外,老实说,我们对上帝是否掷骰子还没有太大把握。
最后,我也不能不谈到,这样一本文化气息极浓的书对译者构成的挑战,专业化与缺少文化底蕴总会使某种不足之处暴露出来。当然这与那些既不懂专业又没有文化的翻译不可同日而语。至少译者还是很认真的,诚实的。例如他把拜占廷译成布札丁(译本99页),把查士丁尼译成君士坦丁(译本41页),都是译者注上原文暴露出,来的。这里指出只是希望精益求精,对于真正认真的读者,总会从《西方文化中的数学》获益。
(《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美]M·克莱因著 张祖贵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1版/ 30.00元)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4-11-19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