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教育:有限的全球化--科学出版社《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教育:有限的全球化--科学出版社《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张雪梅
2005-01-27 14:42:39  来源:  
 
 格林看到了全球化趋势对教育的冲击,但他认为“不是教育彻底全球化,而是教育体系部分国际化,其本身远没有到结束民族性国家教育的时候”

 一位英国姑娘在中国校园朗朗地诵读古诗,一位中国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多元智能理论,一群来自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嘉宾欢聚北京磋商本区域交流和教育合作事宜,种种迹象表明,在全球化的形势下,教育已经不可避免地被推上了国际合作和世界主义的风头浪尖。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然而机遇的背后也往往潜伏着更大的挑战。近年来,一些有远见的教育学者已经不得不苦苦思索参与教育全球化与保持民族国家性的问题。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不要保持民族性?如何保持民族性?民族性国家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在促进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历史上其他国家在这些方面是怎样做的?英国著名国际比较教育专家安迪·格林教授在他的力作——《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一书中对这些问题作了详细的解答和缜密的论证。
 格林先生首先考察了一些所谓的“发展性国家”(其特征是与市民社会相关的国家领导资格和科层制发挥着强大的塑造作用),如19世纪的普鲁士、法国、日本、20世纪的亚洲“四小龙”等,对它们的教育与国家形成关系进行了解析。格林发现这些处于不同世纪、不同大陆的国家,无一例外碰巧都经历了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那么,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这些国家的历史环境和教育政策的剖析,运用国际比较的方法,格林得出了如下结论:“教育在所谓的‘发展性国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并且一定时期内教育的迅速发展与政府的发展性抱负产生的强烈的国家形成过程紧密相连。教育的迅速进步,既是发展性国家的产物,也是它得以运转的重要工具。”
 格林还比较了19世纪英法的技术教育。由于自满情绪的作祟和反对国家干预任何形式的教育,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始终未能着手建立专门的全日制国家技术学校体系,也没有学习欧洲其他国家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层次上建立工艺学校的做法,这导致了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并破坏了英国经济的健康运行。而法国几乎是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做法。自路易十四以后,技术教育就在专制国家的保护下稳步发展,使法国形成了完善的技术教育体制,有效推动了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20世纪以来,对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视已成为不少国家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协调国家和社会合作者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同国家却有不同的做法。像英国、美国、新西兰等国家,主要是通过设置市场机制促进更多竞争和更高效率的制度改革来提高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参与率与成绩,而以德国为首的一些欧盟国家,则采取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整体背景下,下放权力,既保证社会合作关系在职业培训中的奠基石作用,又保留国家的决策和引导职能。通过比较两种制度和做法,格林认为在职业培训中国家介入的社会合作模式是有效的、成功的模式。
 众所周知,教育还是形成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那些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文化多元化社会,教育在强化国民共同的国家意识方面的作用显得尤其关键和重要。历史上,在整合多元文化,建立统一的民族认同方面做得最成功的要数新加坡了。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语言、多信仰国家,为建设自己的独立国家,新加坡政府采取了称得上是专横的国家干预政策。他们也有波折,但他们成功了,在一个与全球市场完全结合在一起的世界化国家里,新加坡完成了自己的国民教育,在经济、在共同的市民认同方面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就。但同样是多民族的环境,帝国主义时代之前的英国教育在形成民族认同方面却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原因何在?追本溯源是国家政府在教育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政府在教育领域是奉行集中干预还是分散权利,导致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在对教育与国家形成、国家与技术教育、国家教育与民族认同等重点问题作了阐释之后,格林关于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观点已经不言自明了。既然教育是保证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工具,国家正确干预教育的结果是良性的,那么,即使在全球化时代,教育仍然是许多国家重要的政策领域,政府依然会加强对它的控制。基于此,教育体系根深蒂固的民族国家性就不会改变,后现代主义者关于教育全球化的论调也就变得不堪一击。当然,格林也看到了全球化趋势对教育的冲击,但他认为“不是教育彻底全球化,而是教育体系部分国际化,其本身远没有到结束民族性国家教育的时候。”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7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