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20世纪学科发展的新特性:互涉、跨界、融合--南京大学出版社《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20世纪学科发展的新特性:互涉、跨界、融合--南京大学出版社《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
吴彤(清华大学科技所教授)
2005-04-19 10:01:25 来源:
何为学科互涉?
记得有这样一则寓言,所说的是蝙蝠,它在鼠类面前称自己为飞禽,在飞禽面前称自己为鼠类,试图把两个类别的好处占遍,而把两个类别的害处撇开。借助蝙蝠的隐喻,人们通常认为涉足两个学科以上的人不在自己的学科工作,而要在其他学科插上一腿,是不务正业。当然,的确存在着跨越两个学科甚至多个学科,经常在某某学科的专家面前称自己是另外学科的专家,而在后一个学科的专家面前又称自己为前一个学科的专家但在实际上两个学科都没有做好的人。当然,除了这种“伪装的”跨越多个学科外,真正的学科交叉和跨越的状况随着一些系统科学、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在两个领域或两个领域以上工作的状况得到了认可,尽管这样的人寥若晨星,尽管进行多学科研究困难重重。但是,跨边界和跨学科研究是很可能产生创造性的地界。诚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所说:“在科学的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
现在我要转而叙述另外的事情,它不是谁在两个学科中进行跨越研究,而是被研究的对象、学科之间的互涉、跨界和融合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交流日益增多,学科互涉(interdisciplinary)和边界跨越(boundary crossing)逐渐成为一种知识发展的新时代特性。但对这种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却一直缺乏专门和系统的研究。国外这个方面的研究成形于20世纪70年代初。1970年在法国召开了首届国际跨学科问题研讨会,1976年在英国创刊国际《交叉科学评论》杂志,1979年在德国成立了国际性“跨学科研究会”。对跨学科和学科互涉现象的整体规律与方法的研究已形成一门方兴未艾的新领域——跨学科互涉研究。我国这个方面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也已经有七、八部著作问世。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由朱丽·汤普森·克莱恩(JULIE THOMPSON KLEIN)著作的《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和学科互涉》(Crossing Boundaries Knowledge Disciplinari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ities.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6,以下简称“跨越边界”)以跨学科的视角和丰富的案例研究了这个范围广大、问题众多的领域。当然,要对这样一位美丽女性的多学科和大范围研究表示敬意,也许会受到女性主义的批评,因为这似乎预设了只有男性才能做出如此的贡献。
《
跨越边界
》一书探讨了学科互涉的成因、案例和未来前景,如什么是学科互涉、学科互涉行为的制度背景、边界渗透及其原因,学科互涉实践中的边界作业及其意义等等。它是一种在社会、文化的场景中对知识及其演化进行绘图式的描述和说明。同时也是基于文本的社会学、统计学和各种领域的问题研究的学科互涉研究。它不仅呼唤着学科变迁、转移和扩大,而且呼唤着学科交叉、跨界和融合。
学科互涉研究的两个层次
按照克莱恩,学科互涉研究涉及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术机构、建制方面。她认为,20世纪后半叶,随着异质性、杂糅性、复合性、学科互涉等成为知识的显著特征,学术机构的显结构和隐结构之间的平衡正在发生变化。我们知道,已经过去的20世纪和刚刚到来的21世纪许多学术机构的显结构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受严格的学科控制和主宰的,例如,一个哲学系设置的哲学学科,在中国有8个二级学科。因此在哲学系内的成员的研究并非是完全自由的,他不能自主地去研究文学,朝代演化历史等等,他只能研究文学中的哲学思想,或者朝代演化中的政治哲学等等。即便如此,他已经处于哲学系研究学科的边缘,有成为另类的危险。可见,在传统机构和体制内,跨越边界是危险的。
我们现在还深深陷在传统学科结构的体制束缚内,明明学科研究的范式已经变化,明明传统学科已经容纳不下新的研究,但是体制就是不许突破。就像正在成熟的身体还被小孩的衣服所束缚那样。这点在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表现的非常明显,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与国外的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对科学技术的文化、哲学和社会的研究(STS)这么多的学科关联在一起的大范围,但是其学科仍然是哲学的二级学科这样的一个小建制范围,人员也被限制在传统学术机构体制内。在一个有组织的学术机构中,科研是被规划的,课程是有其相对固定的设置的,评价、考试和考核标准也是相对稳定的。例如最近的陈丹青事件就是束缚于旧学术学科和体制的一例,这种体制在目前的中国是连学校也无能为力的。然而学术机构的显结构虽如此,其隐结构已“蠢蠢欲动”,一旦时机成熟,它会破茧而出。如果仍然以STS研究为例的话,目前已经有人提出建立科学技术学系新建制的设想,它就属于这种境况。在所有建制中,研究中心特别具有学科互涉的建制特征,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它是通过聚焦于问题而获得学科互涉性的。而且,当代的许多研究中心的学科互涉程度并不算高,它们不是由某一学科统治着,就是把许多学科杂糅在一起,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科互涉中心。然而,研究中心的存在和发展预示着一种有前途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突破了官方对知识过分严格的划分界线。
学科互涉研究的第二层次,是学科与学科互涉之间的关系。克莱恩认为,以往常常把学科与学科互涉看成是对立的关系。然而,对边界跨越详加审视,就会发现,学科与学科涉在相互补充、彼此参证和相互批评中发展。
学科互涉当然不是一件新鲜事情,曼哈顿计划是这种学科互涉的早期例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也是这种学科互涉的早期例子。而人类基因组计划、认知科学研究和女性主义研究则是较晚近的例子。克莱恩指出,学科互涉的类型包括三种类型:搭桥(bridge building)、重构(reconstructing)和超学科整合(tran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搭桥通常是两个成熟与稳固学科之间构建起联系,从而产生了应用性的新方法或新工具或者新的嫁接性学科,如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再如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搭桥一般不对问题选择、学科认识论和逻辑结构进行批判性反思。重构则给学科带来部分变化。重构重视对以往学科结构的批评。重构虽然少见,但却更为根本。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替代是一种重构。当代女性主义研究的实践也是一种重构。而超学科整合则是试图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建构知识。当代教育中把各门自然科学分类课程整合为“科学”课程是超学科整合的很好案例。当然,我以为这些研究似乎还有不足,当代的复杂性研究是几乎所有学科中出现的一个主题,所有这些主题式的研究正在会聚成为宏大的洪流,但是看上去它还不是超学科整合,它是哪一种学科互涉呢?
学科互涉研究的意义及其发展
学科互涉不断质疑着学科划分的合法性和实际有效性,它的尝试已经产生了有益的推动和成果。当然,学科互涉由于打乱了原有学科之间的界线,边界的模糊在传统范式下也使得人一时无法适应。学科互涉对原有学科范式的批判有时具有解构特性,而新的学科或者学科互涉还没有来得及占领批判后留下的真空。这常常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对学科互涉是空泛的认知。此外,学科互涉中的超学科整合具有明显的整体论特征,而整体论受到的批评也自然会传递到学科互涉上。因此,学科互涉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一个对复杂性科学研究及其哲学研究有浓厚兴趣的我特别看重本书的是,它为当代知识的复杂性研究提供了案例和方法论。传统的学科研究导致了对知识和学术发展的过分简化的描述,传统的学科建制不仅束缚着我们,而且误导和阻碍着我们的研究发展。其结果是知识发展的停滞,信息空间的缩小。学科互涉研究尊重知识的复杂性增长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不仅如此,它还为复杂性概念提供着重要的概念上的和实际上的支持。例如,《超越边界》(第27页)认为,混杂化反映出在边界处和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地带来完成任务。而复杂性科学研究认为复杂性产生于混沌的边缘。这两个观点如此相近,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把学科互涉称为复杂性研究的一种。或者把复杂性研究中的某些种类称为学科互涉研究。
对于个人而言,交界、互涉和学科融合并非易事。一个学者的研究在一生中通常要转换多次,学者的阅读也并非仅仅在一个领域,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观点汇合,经历多次磨合和沉淀后,才能在学者的研究中产生学科互涉。我们鼓励成熟学者的学科互涉研究,不鼓励初学者在一开始就进行学科互涉式的研究。我们希望成熟学者不要固守自己学科的边界,而能够超越边界,向比邻学科有所推进。笔者和一些同事最近在清华大学开设了Freshman Seminar课程,如果从学科互涉的视角看,那些课程中许多也具备文理交叉、古今互涉和学科融合的性质,例如,评论人开设的《自然与文化:诗、画与炼丹》与另一位教授开设的《戏剧中的科学》就把文学、哲学与科学的研究相互关涉起来。当然,许多个人的研究都具有学科互涉性,但是却可能缺少学科互涉的自觉意识。
学者的兴趣与单位利益、国家目标之间的融合也绝非易事。表面上这似乎与学科互涉并无关联,但实际上单位和国家通常掌握着重要学术资源,学者身在其中,并不完全自由,他要为组织的学术目标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可能丧失掉自己喜欢的学科互涉,而在组织喜欢的学科互涉中产生成就。这样的结果是忧是喜,目前还很难判断。我所能说的是,在组织与个人兴趣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还是学者必要的心态。
最后,我要再回到蝙蝠的寓言上。学科互涉的需要和发展造就了大批躲避自己学科的蝙蝠。这是一种伪学科互涉。我们不要做在别的学科中的有翅膀的老鼠,而要在自己的学科中和比邻学科中都成为有所贡献的蝙蝠。但愿这样会给学科和学科互涉带来“福气”。学科互涉给了我们一双交界和综合的眼睛,让我们运用这双眼睛,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视界中探索知识的生存与演化。
《
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
》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著 姜智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26.00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5-04-0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