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走近苏州古民居--同济大学出版社《苏州古民居》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走近苏州古民居--同济大学出版社《苏州古民居》
封云
2005-04-19 11:00:22  来源:  
 
 苏州古民居在中国民居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东方古民居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世界古民居发展的主要渊源之一。它的建构内涵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方面,同时,由于苏州古民居必须以实体的存在体现价值,以群体的形式构成研究体系,故结构完整、保存完好的苏州古民居,则是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以及对世界文化影响作用的重要实物资料,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元素之一。
 苏州素以“园林甲天下”而为世人所知。拙政园、留园等9处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更是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和肯定。但是这些私家园林的住宅部分以及构筑古城优美天际线的众多古民居,却犹如颗颗珍珠散落在悠长而又寂寥的水巷深处,而鲜为人知。
 苏州古民居是苏州古建筑中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苏州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古民居缘水而筑、与水相依,置园造林、引山入水,轻巧简洁、古朴典雅,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无不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而每一座深宅大院又有数个、数十个院落组合而成,重门叠户、深不可测。富涵文化底蕴的砖雕门楼、厅堂楼阁,精雕细琢的砖木雕刻、木饰挂落,处处辉映着吴文化的奇光异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关这些宅院的历史沿革、人文背景、建筑特色的文字介绍不但罕见,且散落于方志、书籍、报刊之中,难觅其踪;而图片资料、营造图纸、技术数据,更是风毛麟角,与它们的风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许这就是苏州古民居至今还不为世人所识的原因之一吧。

 小巷民居=风情蕴藉
 北京多胡同,上海多弄堂,而苏州多小巷。
 苏州大地宛如一块铺放在太湖流域的画布,纵横交错的河道是这幅精美画作清晰的线条。由此,苏州河道决定了古民居的布局——以河为界,组成许多大小不一、朝向各异的坊巷民居群落。其间,座座石桥有机地将两岸连接,使河水畅流,街巷通达,构成河街相映,两岸相亲的水巷环境,平添了许多江南风情。
 小巷多,民居亦不少。苏州古民居构筑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可居可游,可观可赏。厚重坚固的院墙是实体的,而院墙内的厅堂斋馆周边的门窗则是透明镂空的。坐在厅堂内对着庭院能“春观翠竹石笋,夏赏碧荷睡莲,秋品紫薇桂花,冬闻腊梅暗香”,欣赏到四季景色。步入庭院,回头又可欣赏厅堂优美的造型和精湛的装饰。隽秀的窗棂、飘洒的挂落、活泼的坐槛、镂空的栏杆、雕饰的梁枋,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自然地融为一体。而那些在厅堂背后,高墙脚下,备弄尽头,还有特意留下的一个个小天井,这些小天井不是累赘,而是古民居这盘棋上的气眼。小天井内可布石笋,植天竺,置湖石,种芭蕉,一个天井就是一幅立体的图画,就是一曲优美的乐章。高高院墙有时也开一些漏窗,漏窗可通气,也可透光,把沉闷的气氛、神秘的感觉打破了。透过漏窗,墙那边的景致若隐若现,人在墙边走,景在眼前移,窗景中显现的树影、花影、假山影,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漏窗有方的、长的、圆的、扇形的等各式造型,并镂有花草、几何图形等各式图案,美观大方,玲珑剔透,合庭院之间似断非断,似隔非隔,可谓“断断隔隔自成景,疏疏密密窗如画”。
 当你浏览古民居时,你既可感受富丽堂皇的厅堂楼阁、古朴宁静的幽庭深院、曲折委婉的回廊小径、朴素开朗的树木花卉;又可感受到斑剥老墙的厚重历史、门窗梁枋的精细雕饰、门楼砖雕的独特工艺、匾额碑刻的深刻含蓄。你可以在古民居中与友人饮酒品茶,蕉窗听雨,观诗画楹联,品苏式盆景。

 庭院幽深 建筑精美
 苏州的民居大院都是由数个或数十个院落组合而成,而每个院落则由一进房屋、一个天井组成。这些院落一般按轴线规整排列,沿轴线排列的一组院落称一“落”,在全宅主轴线上排列的一组院落称“正落”,正落两边的院落组合称“边落”,又称“次落”。按照传统礼制和江南地区传统族居方式,正落是长辈们居住生活的地方,在正落这条轴线上的房屋,特别规整、严谨、对称,按功能要求,一般依次构建为门厅(门屋)、轿厅(茶厅)、正厅(大厅)、内厅(女厅)、堂楼等,深的可达五进、六进、七进……一进又一进的厅堂,一个又一个的庭院,灵活排列的庭院组合构成了充满园林趣味的私家庭院。
 苏州古民居的建筑形式多样,工艺精湛,尤以厅堂为最。富丽、精巧的厅堂,采用不同的构造形式。就梁架形式分,有圆堂、扁作厅、贡式厅;就平面位置及功能划分,有门厅、轿厅、正厅、内厅、花厅;就其特殊位置关系而言,有对照厅、四面厅;就其整体型制而言,有鸳鸯厅、船厅、纱帽厅;就其特殊构造方式而言,有花篮厅、骑廊楼厅等。此外,还有精巧的屋檐滴水,天井、备弄中形态各异的漏窗,厅堂里构思巧妙的挂落以及小巧玲珑、峰石花卉点缀的庭院,客厅内精致而又华丽的陈设和四壁高雅的壁挂等,都无不透着吴地建筑文化的浓厚气息和不尽韵味。
 苏州古民居内的雕刻则是一门艺术,每一件雕刻作品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古民居内林林总总、丰富多彩的木雕、砖雕、石雕,则把民居这种物质实体提升到了精神生活的领域,加深了古民居的文化积淀。古民居内的雕刻,代表着宅主的价值观、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因此,建筑雕刻既是一种工艺技巧,又是一段历史写照。古民居的富丽、厚重以及古民居的文化也往往表现在这些木雕、砖雕和石雕上。

 保护开发重放异彩
 苏州古民居是古城苏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建筑瑰宝。千百年来,尽管已有许多的民居旧宅在时光的流逝中悄然灭失。但是,在苏州诸多的街巷里,依然散落着许多的古民居。1983年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市区文物、园林、古建筑做了普查。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尚存会馆、衙署、寺观、宅院等各类古建筑,面积约为312万平方米。从古建筑的建造时代来看,两宋以来历朝都有,尤以明末和清代为最多。除大石头巷35-37号的吴宅、钮家巷3号的潘宅等住宅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单位之外,由苏州市人民政府确立为控制保护对象的有252处。2001年12月,除了现有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外,经调整、合并和增补,又确定了200处控制保护建筑,其中,142处为明清时期的住宅建筑。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古民居的保护,并制定了《苏州市古建筑保护条例》。苏州市各级房产管理部门、园林和绿化管理部门、市工艺美术公司等一些单位和个人也积极参与古民居的修复改善工作,先后修复了宋仙洲巷15号张宅眙德园、马医科29号绣园和桃花坞大街费宅“桃坞别院”等。这些修复后的古民居,几乎都得到了充分利用。钮家巷3号局部维修好的纱帽厅成了书场;西美巷的况公祠,修复后成了退休职工和社区居民的活动场所;东北街东傍名园拙政园,西临苏州博物馆的李宅,修复后成了苏州园林博物馆;乐桥北堍西侧的任宅用作书店;西北街吴宅曾是檀香扇厂,现为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千百年来散落在姑苏大地的古民居,经过修复保护,已重放异彩。
 你想了解苏州古民居吗?同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苏州古民居》一书将令读者一睹苏州古城民居的悠久历史、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灿烂的民居文化。
 全书由总论和20处古民居实测图纸组成。总论以苏州水城水巷引出苏州民居的特色,从民居的平面布局导出单体的结构造型,从民居建筑单体聚焦砖雕木饰的精湛,以散文式的笔法和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地介绍了苏州古民居的历史、人文背景,建筑、营造特点,工艺、技术特色。
 实例部分则精选了20处古民居,以现场实测图纸为主,结合其历史、人文、构造和工艺等方面的价值,一一加以阐述。这20处精选的民居测绘资料犹如被采撷的20颗珍珠,折射出苏州古民居悠久的历史、精湛的艺术、灿烂的文化。实地测绘以古民居在21世纪初的现状为基础,以《营造法原》为规范,由同济大学、苏州科技学院的师生测绘、制图。每一处实例均有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及构件大样等实测图纸,重点介绍了民居中的特色建筑,如正厅、楼厅、鸳鸯厅、贡式厅、花篮厅、走马楼、更楼等。尤其注重独具苏州特色的各式砖雕门楼,选择了明清各代建造的砖雕门楼29座,作了详尽的测绘。本书按民居的原始使用功能测绘制图,。内部分隔装饰已损坏的,以残存原饰物为参照制作复原图。随20处民居的测绘图穿插着每座宅子的建筑营造特色、历史掌故传说的文字介绍。
 《苏州古民居》一书文字简洁,图片精美,并配有英文,是一本了解欣赏苏州古民居的图书。翻开此书,犹如打开了苏州古民居的大门,让您尽情浏览精致的门楼、瑰丽的厅堂、幽深的备弄,倾听宅主的传闻掌故,感受曼妙的建筑艺术和郁厚的人文气息。因此,本书既是对广大历史研究、文物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者及相关院系师生具有借鉴价值,也是众多古建筑爱好者、鉴赏者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苏州古民居》苏州市房产管理局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定价180.00元)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5-04-08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