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创建考古地理学的有益尝试--复旦大学出版社《长江下游考古地理》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创建考古地理学的有益尝试--复旦大学出版社《长江下游考古地理》
葛剑雄
2005-04-26 10:54:11 来源:
先师季龙(谭其骧)先生主张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阶段应限于历史时期,晚年更具体说明,应该是从人类使用文字并留下记录开始。我有幸聆听过先师的阐述:
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特点说,它应该区别于古地理和今地理。在人类没有产生前以及人类还没有进入文明社会的阶段,是古地理的研究范围。而当代的地理应该由今地理加以研究。从基本的研究方法而言,古地理阶段没有任何文字记录,只能通过实地考察的办法复原当时的地理景观和地理要素,只能通过文字考释以外的办法。今地理则完全可以作实地考察,自然应以实地考察为研究的基础和主要途径。
我对先师这段话的理解是,无论是研究古地理、历史地理,还是今地理,其科学原理是完全一致的,但获取资料和数据的途径不同,因此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也有差异。而历史地理之所以要借助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原因还在于它离不开历史文献。正因为如此,先师不赞成将历史地理的研究时段上推至第四纪,因为那时不存在文字记载,如果要研究的话只能用文献以外的手段,那就与古地理研究无异,而历史地理研究的长处却无用武之地。
从我给研究生开设“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一课起,我一直采用这样的说法: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阶段应该从文字的使用并留下记录开始。但在三年多前,我指导的博士生周筱贇在听课后向我提出,为什么一定要有文字呢?文字以外的资料如符号、图画,或实物是不是也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我觉得他的话有道理,就作了纠正,将“文字”改为“信息”,自然可以包括文字及文字以外一切能够记载或传达某些内容的素材。以后我与筱贇合著《历史学是什么》一书时,就采用这种说法。
这门课我是每年开的,在以后讲到这部分时,我总觉得在历史地理与古地理之间还需要一种过渡。在人类使用文字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不仅留下了文化遗址,还留下了大量实物,也包括符号、图案、图画等。这些信息一般直接用之于地理学研究,也难以用历史学的方法进行解读和分析,主要还运用考古学的方法,才能复原当时地理环境。所以,在历史地理学与古地理学之间应该有一门考古地理学。但我对考古学知之甚少,也缺乏学科理论的积累,对建立中国考古地理学心有余而力不足。
恰好本校文物与博物馆系的高蒙河副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择历史地理为研究方向。蒙河在吉林大学时是与我同出先师门下的王妙发师弟的同学,与我实际也是同学。但因专业的关系,我只能忝为导师。不过,这也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增加考古学知识,了解考古的新进展。与蒙河的深入讨论,也使我对中国考古地理学的确立和发展更有信心。我认为,以蒙河的学术基础和考古实践,加上这几年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努力,最有条件为创建中国考古地理学作出贡献,因而希望他以此为博士论文的主题。
即将出版的这本书,就是蒙河的博士论文。在答辩时获得很高评价后,蒙河又作了全面修订,增补了最新的资料,质量又有提高。本书是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成果,由于蒙河在考古学方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在历史地理学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训练,自觉地融会各学科的优势,解决学科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因而能从更新、更全面的角度提出“考古地理”的新概念,富有创新意义。他还注意吸收最新成果,如运用DNA检测等方法验证和解决以传统方法无法确认的疑问,是有益而成功的尝试。本书的主要论据汇集了迄今为止全部考古成果,资料扎实,数据准确,分类恰当。
竺可桢生前曾将气候变迁的研究划分出一个“考古时代”,但尚未形成一门新的学科。本书的完成和出版有望填补这一空白,为中国考古地理学的建立打下一块基石。由于我对本书负有一定的责任,又寄望于这门新学科,所以写上这些话,愿为此目标与蒙河共勉。
(《长江下游考古地理》,高蒙河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5-04-20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