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后现代交锋:一种全新的启蒙--北大社“后现代交锋丛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后现代交锋:一种全新的启蒙--北大社“后现代交锋丛书”
2005-04-30 12:40:35 来源:
浏览了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后现代交锋丛书》,很是兴奋。丛书由14本小册子组成,概要了从达尔文到21世纪总计14位思想家的思想精华。书是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外国专家所写,每册分别配以国内学者撰写的序言,文字简明,使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基本了解了诸多“非常深奥”的思想。
这是一种尝试,它的成功与否还有待市场检验,这里,我想谈谈这套书的阅读价值。
从已经出版的和将要出版的《后现代交锋丛书》书目,我看到出版者拟就的“后现代”文化的面貌。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首先,与人们通常的印象相反,所谓“后现代”不仅是一种“人文主义”思潮,更是,甚至主要是一种“科学主义”思潮。我这里把这两个词打上引号,以表示这两个词都不足以表达我想说的意思。这里暂且提一下,已出书中与“自然科学”有关的题目有进化论、科学观、天体物理学、基因改良食品、互联网等等。其次,又是与人们通常的印象相反,因为所谓“后现代”并不是“现代”之后才有的思想,书目中赫然把柏拉图(拟出书)、达尔文、爱因斯坦这样的古代、近代、现代哲学家与科学家的思想与“后现代”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所谓“后现代”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这也是我的想法,现在国内学术圈子内许多人都把“后现代”误解为一个时间概念,这是不对的,因为在它之前的各个不同时代,也存在大量的“后现代”思想,只是碍于不同时代的精神风俗,这些思想从来没有被人们重视,甚至被认为是一些蒙昧的念头,像是异端邪说。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说这套《后现代交锋丛书》向我们描述了一种新的启蒙精神。什么是启蒙?我在不同的文章中把启蒙定义为一种新的精神空间,精神空间的变化,精神的延伸性。启蒙是人类念头的延伸,解除原来不能想、不敢想的思想禁区,把念头延伸到原先认为是阴暗的、荒谬的领域,或者说,是未知的领域,我称之为异域。这是一种广义的启蒙精神。
这套书正是体现了这样的精神。
这是怎样的精神呢?话题是熟悉的,但是,思考的方向不一样,精神走上了一条岔路。我说是“岔路”,是因为这是这套丛书所有小册子的一个共同特征,也就是破坏某一话题在习惯思维方式中所遵循的前提。比如《弗洛伊德与虚假记忆综合症》探讨了人类记忆与热情(痛苦、快乐等等)之间的关系:按照习惯的理解,人们有能力通过各种方式保存自己的记忆,维持记忆印象中的真实性、确定性,但是,这种恢复记忆的努力总是失败的,不是因为人的能力不够,而是因为记忆本身的特征就是“虚假记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主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靠心理活动维持的,而构成心理活动的主要成分,应该是记忆活动。人们总是沉浸在回忆中的痛苦或快乐中,这种活动甚至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但是,现在的严重问题是,人们快乐或痛苦的热情很可能是被一种虚假记忆激发起来的,在记忆不足的情况下,人们靠想象加以弥补,人的热情是被误导出来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说,被误导出来的热情又是绝对真实的,因为人们实实在在地感受了痛苦或快乐,以至于痴迷。这种真与假的话题在这套丛书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而且思路是近似的,比如虚拟现实,因特网,转基因食品,这些问题的实质都在于向传统哲学中真与假的划分提出挑战。
如何挑战呢?就是《红楼梦》中说的一句话“假做真时真亦假”。我们不应该把这句话当作偶尔与这套书的主题相遇。在分析中国文化传统与“后现代”思潮的关系之前,我们应该请读者充分注意“真”与“假”界限的消失颠覆了传统哲学的基础,它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我们今后是否不再应该把事物简单地一分为二,说它们不是真的,就是假的;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理性的,就是非理性的,如此等等。由“假”引出来的话题甚至是非常深刻的,它几乎破坏了我们从前所有理解问题的方式,涉及到文明世界的所有领域。比如,在古典的启蒙时代,认识论的启蒙有什么特点呢?一句话: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有信心,相信人的思维、语言能够把握思想和语言的对象。具体说,在哲学上,人类相信有能力认识客观“真理”,在这个意义上,无论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是“反映论”;在科学上,科学定律能够把客观事物镶嵌在一个确定不变的模子里;在文学艺术中,美术的透视画就是要像眼前的模特,小说和戏剧要以一个中心按照因果关系事先安排好情节关系……现在,“后现代”思潮说,这一切都可能是虚假的,是人们在那些时代所热衷的一个假设,而实际的情形却是(这里,我省略了论证过程)人的认识(思维和语言)并没有能力把握自己的对象,而是描述了别的什么东西,因为(比如在福柯那里)可见的与可述的不是一回事;同样道理,“后现代”科学之前的科学,以物理学为例,只局限在三维空间里,就像牛顿说的,一个大房子,里面装着物体。而问题在于,就像爱因斯坦说的,物体和空间是不能分开的,物体的光速运动将使空间改变形状,而时间的加入将使空间成为四维的;种种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艺术(它们之间的区别绝对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巨大)的基本特征,就是破坏对象、模特、以预先设定的因果关系为纽带的故事情节,总而言之,破坏反映论。
为什么是破坏反映论呢?这里涉及比较深的哲学道理,这是为了深刻理解“后现代”思潮而无法绕过去的哲学道理,我把它简明地归结为:形式战胜了甚至取代了内容。什么是反映论,反映论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思维和语言要反映客观实在。可是,“后现代”的问题是,没有所谓的客观实在,因为实在的东西,不过就是形式上的东西:就是DNA结构及其化的形式(比如,转基因食品)、语言结构、互联网、音乐中的乐音本身、绘画中的色彩与线条本身,一句话,事物之间的构成关系,就是事物本身,形式与内容并不是两样东西,而是一样东西。
所有这些,都是一种新的启蒙,好象我们从此可以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上,我们人类将遭遇什么呢?我说是精神的创伤—— 一种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从前我们所熟悉的一切都可以被打上问号,在正式阐述它们之前,首先说它们不是你所认为的那个样子。这对人类神经的坚强性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形而上学的描述是让人乏味的,我这里用形象的语言加以说明:凡是从前被认为是深刻的东西,现在都无一例外地遭到质疑:婚姻中的诺言、一夫一妻制度的合理性、一元论的真理观念、人类在走向进步的观念……这些,也更新了对自由观念的理解,自由观念在拓展,它延伸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比如人类正在日益宽容从前不宽容的东西,这是一种信念上的根本变化:比如废除死刑,就是把“宽恕”理念延伸为对不可以原谅的事情表示原谅;比如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也表明人们越来越充分理解了人类性关系和快乐的无比复杂性。
现在中国,大量存在着所谓“后现代”文化现象,我不说是后现代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在我看来,国内对后现代的理论探讨远远落后于业已大量存在的后现代现象,而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习惯思维或旧的理解方式的统治,学术界以及社会舆论对所谓“后现代”现象基本上持怀疑态度。限于篇幅,我只指出两点:其一,是人们对两性同居的开放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家庭形式的多样化,这是一种人性的解放,对中国未来的道德风尚,社会结构变化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一过程将造成整个社会的痛苦(单亲家庭、离婚率极高、非常严重的妓女问题、同性恋、性病和爱滋病、孤独感、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和快活并存的局面,精神的焦虑与放松并存的状态。遗憾的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界对中国人自己生存状态中的严重问题,却往往视而不见。其二,“后现代”现象日益存在于文学艺术领域(而且正在日益大众化)而不是学术界本身。严重性在于,这个过程只有低劣的模仿,很少有严肃的思考,或者叫做对中国的后现代文化现象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广义来说,现在被称作时尚的东西的确有很多是“后现代的”:荒诞戏剧、染发、时装、电影、广告、建筑设计、流行音乐、动漫、电脑游戏。这些东西好像是一夜之间就遍及整个中国,我们根本来不及思考,它们就已经成了时尚。我们主流媒体接受这些时尚而没有能力思考这些时尚,这就是问题的严重性。因为所有这些都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它们被嫁接到中国,以至于成为“我们的文化”。也就是说,人家生产时尚,我们只管消费时尚。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就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衰落,中国特色文化的丧失。
所以,我最后提出的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丧失了原创的能力?我不认为现在的中国人有这种能力。我的第二个问题是,谁应该为这种丧失负责?严重的问题在于,好像没有人为这种丧失感到切肤之痛。为了说明问题,我这里回到中国文化的源头:汉字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我们先不要讨论什么道家儒家,先从汉字本身研究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这里有中国文化的DNA遗传密码。在思想的意义上,语言或文本就是一切,这也是后结构主义或者后现代思潮的一个主要立场。我们是用汉字思考的,汉字的语言特征,句法、构词等等,也决定了我们的思维特点,我们的哲学和我们的文学艺术。我提出一个口号,“回到汉字本身”,意思是说,研究汉字字与字之间关系的特点,从中导出哲学、艺术、道德、政治等等。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象形——而非抽象,注意,不是与外在的东西相像(画个“日”字像太阳,这是汉字研究中的一个最大误区),而是汉字自身内部的关系,笔画之间的关系,一种类似网络的关系,而汉字一字一义的特点,使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比拼音文字有更大的灵活性,其思维的跳跃性(像电影画面的剪接——蒙太奇)和模糊性(非逻各斯中心论)与“后现代”精神状态不谋而合,当前的文化时尚密码就潜藏在汉字之中。汉字也是一种虚拟的文字,讲究隔离的效果,比如汉字的字形状本身与语音是隔离的,与外在实在的东西也是隔离的。汉字就是形状而已,它传达的讯息(文字内容)是“味”而不是其表面上的含义,如此等等。基本汉字的这些裂变,也就是词语的增补、再生或复杂化过程,丰富了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所以我说,创造新的文体和诗歌的繁荣,可能是中国人恢复原创性的早期标志。
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不仅是物质财富上的,更是竞争哪个民族更有创造力。《后现代交锋丛书》展示了人类精神领域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能力,为了催生中华民族自己的创造力,非常有必要读一读这套丛书。
“后现代交锋丛书”第一辑(14种)/周雁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2.80元(册)
《福柯与酷儿理论》英塔姆辛·斯巴格著
《维特根斯坦与心理分析》英约翰·希顿著
《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英斯图亚特·西姆著
《达尔文与基要主义》英麦瑞尔·戴维斯著
《库恩与科学战》英蔡汀·沙达著
《霍金与帝的心智》英彼得·科尔斯著
《哈拉维与基因改良食品》英乔治·迈尔逊著
《海德格尔与纳粹》英杰夫·科林斯著
《弗洛伊德与虚假记忆综合症》英菲尔·莫伦著
《拉康与后女性主义》英伊丽莎白·赖特著
《尼采与后现代主义》英戴维·罗宾逊著
《鲍德里亚与千禧年》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著
《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英彼得·科尔斯著
《麦克卢汉与虚拟实在》英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著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2005-04-22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