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励志写法--北大社《赢在失败》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励志写法--北大社《赢在失败》
杨吉
2005-05-10 11:46:49 来源:
这样的人不占少数:他们陷入创业的狂热中,义无返顾地把大笔大笔的钱投入到新创的生意中,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还不惜负债累累,直至身无分文、宣告破产。甚至,更有不幸者,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困难与挫折,大半生总是失败而咸鱼不得翻身,如痛失亲人、健康恶化、关系破裂(包括离婚或分居)、失业待岗,等等。当然,也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在面对每一次沉重打击之后,都能硬撑下来。尽管,失败会折磨他们的心志、毁损他们的身体,但他们很快能恢复过来,并且把失败的经历转化为成功的契机,如朱丽安·A·斯登所说的“逆境乃力量之源”,对他们来说,痛心疾首、困惑茫然、失落无助、惊悚不安只是暂时的体验,或者它根本只是贫乏人生的调味而已。
写到这里,我相信以上的话对一个正常的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来说,是没有太多意义的。用一句“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俗语就能概括其中的一切微言大义。然而,有人却花了不小笔墨写了一本名为《赢在失败》的励志书,而且在引言的开篇动情地写道“这是一本有关输赢、成败、得失的书。如果你曾因失败而心痛、哽咽、嘴唇发干,或者两腿发软,那么,请来读读这本书吧。在婚礼现场被抛弃的新娘,有家有小却丢掉工作的父亲,被绝症折磨的慈母,众目睽睽之下惨败的运动员,目睹学生之死的教师,请来读读这本书吧。那些因失败这一人生常事而厌倦,恐慌,害怕,或深感内疚的人,也请你来读读这本书吧”。既然早已明白成功并非常胜,失败并非常败,那么对于这本书,我们还有读的必要吗?或者,作者还有写的必要吗?
对此,本书的作者,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商学院教授罗布·斯特恩斯坚定地回答道:“有,有这个必要!”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第一,他本身就是一个经历过投资失败,常遭遇厄运的人,但他却很好地“存活”下来,并且以坚韧的毅力面对失败,与之抗争,到现在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绝处逢生、“久病成良医”的励志素材;第二,他自认为并没有陷入“胜者王、败者寇”的俗论中,认为历史只是由胜者谱写的。相反,他再次重申了胜者与败者一起交织成了历史。而且还以温斯顿·丘吉尔、迈克尔·乔丹、托马斯·爱迪生、吉米·卡特等伟大人物的事迹给予那些不敢正视失败者以信心和斗志;第三,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结合无数次“失败是怎么发生的?”、“怎样才能避免失败?”、“如何行、如何思,才可以帮助自己快速地从失败中站起来?”的思考以及和许多人有关成败的探讨,把一些交流思考所得出的经验方法与读者分享。从这一点说,和其他同质的书籍区别的是,这本书不仅着重于强调的“赢在失败”的道理,更为重要(或实用)的是,它还深入于总结“如何赢在失败”的方法策略。本书的看点就在于此。
如何赢在失败,罗布首先提出要灵活地定义成与败的概念。所谓成功,包含两种意思:第一,如果你得到了你所想要的,那么就算你成功了。例如你想晋升,结果如愿,对你来说,就是成功。第二,如果你没有得到你不想要的,那也是成功。例如,你不想得肺炎,也没有得肺炎,那么你就是成功了。对于失败,依此类推,即没有得到你想要的和不想要的却结果得到了。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纯粹是个人的看法,因此在罗布看来,成功和失败并没有太客观的评价,它完全取决于自我的认识。这么说,似乎容易犯虚无主义的错误,然而,在这样的励志书中对于定义的过于科学实证的要求是没有必要,另外一方面,罗布的这个观点有利于处于失败之中人们的心态调整,不至于把一点挫败就当作是洪水猛兽。
其次,在外在条件创设方面,罗布认为,(主动地)接受帮助在把失败转化为成功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别浪费一丝一毫的精力去无谓地思考失去独立性的问题,而应该集中精力思考第二个问题,接受什么样的帮助。”罗布没有在书中过多地说明为什么寻求帮助,而是很快过渡到寻求什么样的帮助上,看来他本人已经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那么,我们就看看他是如何罗列帮助方案的。在书中,他把帮助分为五种,即身体帮助(如落水时被人救起)、精神帮助(如某位知己的一番深谈)、情感帮助(参加社团活动)、物质帮助(朋友借钱给你)和灵魂帮助(向上帝祷告)。对于失败,有了内外的两手准备后,罗布终于在“如何思考,如何行动”这一章亮出了他的成功之道:原则一,你必须主动地、有意识地想要打个翻身仗;原则二,你必须冒险一试,相信你有复原的特质;原则三,你必须愿意逐渐地挽回损失,而不是抱有一步登天的毛躁想法;原则四,正如前面对成败的定义所言,你必须灵活机动地定义“成功”;原则五,你必须制定一个简单、灵活、可衡量的计划;原则六,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你必须行动,只有行动才有可能。
书中有一句可以作为格言被记住的话,说的是“失败后的成功展示了你本已拥有且选择发挥的那种特质”。联系到本书的英文原名“WinningSmartAfterLosingBig”,我能体会到作者在久经沉浮之后回望来路时才有的成熟和睿智。是的,别再相信这种欺人之余又自欺的废话,说什么“失败对你有好处,因为可以锻炼你的性格”。失败是绝对没有什么好处可言的,不过,出于一种现实之上的实用主义考虑,既然失败难免,我们与其花大量时间在自我宽慰、自我解嘲上,那么为何不勇敢地面对将失败打倒,将成功实现呢?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7日
本版责编:江蕾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