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透视案件背后的故事——评《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透视案件背后的故事——评《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
董炳和
2002-08-07 14:47:50  来源: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大家庭的一员。在知识产权领域,我国将全面实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协定),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按照TRIPS协定的原则和精神,司法机关在知识产权的“实施”或曰“执法”(enforcement)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执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方面所取得的成效,首先归因于知识产权法律中规定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司法途径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行政途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994年6月,北京)入世之后,人民法院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此,必须增强人民法院办理知识产权案件的能力和水平,提升知识产权审判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产权审判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专业培训和经验总结。在这一背景下,《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一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的出版便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周林副研究员任主编。周林长期从事知识产权法理论研究,既有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与保护的工作经历,又曾作为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从事过若干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工作。作为欧盟-中国知识产权合作项目的成果,该书在郑成思先生的一个简短“前言”之后,首先对中外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进行了比较研究,然后集中绝大部分篇幅,由具有丰富知识产权审判经验的法官(最高人民法院的罗东川法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陈锦川法官、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吴登楼法官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马秀荣法官)和曾经作为陪审员的专家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李顺德研究员),对一些具体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该书的第三部分“两大法系国家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举例”由两个来自分别代表大陆法系国家的德国和代表英美法系的英国的案例构成,回应了该书第二部分的中外比较研究。

《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以我国法院实际审理的16个真实案件为线索,每个案件均由3位作者以“模拟裁判者”身份独立地发表裁决意见,并由该书主编周林副研究员进行简要总结与评判,最后附录各案的实际裁判结果。从表面上看,该书颇像“案例汇编”或“案例评析”。但事实上,该书却是一部学术著作。正如该书主编周林副研究员在后记中所言,“这种评判实际上是模拟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合议’。而合议正是整个案件审理与裁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这16个案件,读者感受到的并不是具体案件的“是非”,而是裁判者(法官)在判断“是非”时的思维和推理过程,也就是在判决书背后所隐藏的东西。法官素质的提高并不仅仅在于使他们掌握大量的、精确的法律规则,更重要的是使其形成规范的、逻辑严密的法律职业思维能力。抽象的理论著述和单纯的案例汇编都难以做到这一点,这可以说是该书的独特之处,也是该书的核心价值所在。

本书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模拟合议庭的合议过程,使读者得以了解案件审理中的合议过程。我国司法制度改革尤其是庭审方式的改革,已经推行了多年,但其进展及实际效果并不很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合议庭的“合议”过程并不公开,社会公众无从知道法院的判决是如何经过“合议”产生的,更无从知道每个法官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真实意见和观点。而这些意见和观点正是一个法官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公众对其进行监督的依据。将合议过程公开,至少将合议庭成员的意见和观点予以公开,对于加快司法改革的进程或许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8.7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