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风雨家国情——读华中师大版《德国印象》(季羡林)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风雨家国情——读华中师大版《德国印象》(季羡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龚琼芳
2005-09-09 11:04:51  来源: 华中师大社供稿2005.9.8 
 
 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修行之人尚且如此难绝尘缘,更不用说在德国羁旅十年、并视哥廷根为第二故乡的季羡林了。可是“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当真正的故乡向他招手时,季羡林还是毅然决然地回归了。《德国印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一书不仅是季羡林先生在有生之年对这段留学生活无限怀念的忠实记录,更是季先生爱国爱家深挚情怀的真实写照。

 季羡林是爱国的。九·一八事变以后,季羡林曾随清华的同学卧轨绝食,并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季羡林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怀着对祖国坚定不移的挚爱之情,他于1935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忘我地献身学术以报效祖国。有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用老子与庄子谋得了博士头衔,令洋人大吃一惊,回国后讲的却是康德、黑格尔,季羡林鄙视这种博士,决不步他们的后尘。在蜚声中外的哥廷根大学,季先生几经辗转选定梵文、巴利文等印度学为主修方向,埋头苦读,伴着天空中轰炸机的鸣声和肚中的饥肠辘辘声完成了学业,博士论文及口试共得了四个优,并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此时他说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我亲爱的祖国,也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了。”
 季羡林是爱家的。在《德国印象》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书写了留德十年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的渴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想到母亲,先生就是那般的无奈而痛楚,一片赤子情深令人动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阻断了他返家的路途。归国无门,只好望乡兴叹。他化用杜甫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家人音信的期盼:“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可飞云过尽,归鸿无信,抵亿金的家书一封也没能收到。日日夜夜,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揪住了他的心。当同祖国和家庭完全失去联系时,他的思乡之情日益剧烈,连家中院子里的两棵海棠花也时来入梦。真正是抑制不住的离愁别恨,数不尽的不眠之夜!

 战争结束后,归心似箭的季先生取道瑞士、法国、越南,颠簸数月,历尽险阻,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亲老,家贫,子幼,使他不忍再离开。

 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勉治学,著作等身,青年时代在德国求学的经历无疑对他走上学术之路有着深远的影响。《德国印象》以朴素的笔法描绘出了季羡林先生的神采风貌,以及他穿越岁月的风风雨雨仍忠贞不渝的爱国爱家之情,毫无矫饰的文字中闪耀着穿透时空的光芒。季羡林先生献身学术的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对于当代年轻的知识分子以及正在选择人生道路的莘莘学子,无疑都极富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子信箱:catmiao@eyou.com
联系电话:13971666353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供稿2005.9.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