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解剖刀与炼过的矿石---《中国汽车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解剖刀与炼过的矿石---《中国汽车调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贾新光(作者为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
2005-10-10 16:54:33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2005.9.27 
 
 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的老总苏晖多次开玩笑:“现在是卖不了别的就卖汽车吧。”另一位先生像对下联似地接着调侃:“说不了别的就说汽车吧。”汽车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对汽车的了解也有所加深,因此街头小子都可以谈上个一二。很多事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入门易,精通难,因此往深了说就不好说了。在这种状态下,一些高谈阔论往往有震慑性的效果,其口气之大,结论之果断,常常能够把大家都镇住。然而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实则大而无当。

 中国汽车工业近十多年的发展,处于急剧的变化和转折中,还没有完全告别计划经济,就被推入了WTO大门;我们还没摆好自己的阵势,跨国公司就在中国展开了决战;经历了井喷,也经历了低迷,不管哪个跨国公司在中国都干得不顺手;自主开发、民族品牌、拉美化、话语权……几乎每天都在激辩这些话题,但是似乎都还是止于“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样的层次。

 平面化单向度的汽车产业观察已经充斥了这个汽车世界。实际上对于汽车业,我们需要的是“解剖刀”:从细节处进入,顺脉沿络,剥皮抽丝,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接近事件的内瓤。由此才能够有所痛心也有所启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贾可的《中国汽车调查》。

 贾可曾多次采访我,和一般滔滔不绝的主持人采访不同,他的话不多,一般是静静地倾听,这是一种很“狡猾”的策略,因为被采访者实际上受到一种暗示性的鼓励,放开了说,难免说走了嘴。更为“狡诈”的是,贾可抓住我贪杯的弱点,先灌酒,再采访,一般他都能达到目的。他对我的每次采访,我们谈得都很深,确实畅快淋漓。

 这本书的出版,他先前没有和我说过,所以当他送来草稿,我确实吃了一惊,更仔细的阅读之后,发现他这几年采访的积累犹如炼过的矿石。他让我写一个序言,说只有汽车业的分析师才有公信力。因为阅读之后很有收获,我答应写这篇小序,也就算自己的一点读后感吧。

 记得在一次关于品牌竞争的研讨会上,一位听众对每一位发言人都提出同样的问题:“你看哪个公司在中国品牌做得比较好?”有的发言人说:“各有千秋。”有的发言人说:“研究不多,不好妄下评论。”轮到我发言,这个人又提出同样的问题,我毫不客气地回答“谁都没有做好!” 为什么?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往往比较仓促,很快赶上中国汽车市场“井喷”,所以火烧眉毛顾眼前,先卖车再说。但是“井喷”过后,许多公司感到茫然,不知道中国的老百姓为什么又一下子都不买车了,即使拼命降价也卖不好。

 我的看法是,现在国外公司、国内公司、整个产业都要认真思考,思考他们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贾可的这本书应该是这种思考努力的一个成果。他能够从汽车的真正细节出发,特别是汽车销售的细节方面,在“分子学”水平上进行大量解剖,中国汽车工业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

 比如说,跨国公司做了上百年汽车,对汽车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在中国还是“估不透”汽车市场。贾可在书中提到,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原来的总经理古谷俊男认为:“我们在世界各国都非常成功,但基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是第一次。对中国用户的要求我们经验很少。”古谷深入走访经销店后发现,不仅仅是经销商的问题,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同日本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截然不同。古谷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日本或者欧美,我们会给买车的顾客提供一种套餐服务,你买了我的车,3年以后免费接受我的保养维修,这在欧美大受欢迎,但是中国客户不认可,他们对眼睛暂时看不到的东西就不接受。”

 贾可在书中认为,“乍看起来,中国市场非常大,什么样的车都有人买,什么样的车都有人坐。但是你能卖多少?卖多久?占多大的市场份额?于是,打造性格鲜明、与对手充分差异化的品牌形象成为新的竞争点。”“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的成功,以及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在中国出现的颓势,从正反两个层面向我们显示:在中国竞争激烈的‘万国车展’时代,鉴于整个汽车制造质量和工艺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以往原样引进车型,重播其品牌内涵的粗放经营模式已经行之不远,能否成功地在市场营销、品牌形象以及相关服务方面进行本土化改造,成为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竞争未来的焦点。”

 关于跨国公司本土化问题,贾可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他指出:“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展开新一轮竞赛,它们未来的空间有多大,不单单取决于其本身已经拥有的实力,还依赖于其本土化的决心、力度和速度。必须承认的是,大多数跨国公司对中国人和中国市场并不了解。无论是汽车的适应性改进还是销售策略的制定,无论是品牌内涵的本土传播还是服务质量的有效控制,都不能离开中方的支援。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不管你在世界上的名气多大,品牌的影响力多大,或者有多少核心技术,也不管你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多大的成功,都将在或者正在中国陷入困境。”

 对于中国汽车工业,贾可采用更为理性的观点来看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方面最不缺乏的是雄心壮志,最缺乏的是扎扎实实地学习和改进。比如说书中提到一汽三次学习丰田生产方式的例子。1978年刚刚改革开放,一汽厂长刘守华就已经带队去日本丰田公司学习TPS,回厂后组织二级干部学习,然后又请TPS的创始人大野耐一来厂讲课,并在生产线上搞试点,建TPS样板线。一时全厂掀起了学习TPS的热潮,但是不久销声匿迹。

 1990年代,一汽变速箱厂引进日野LF06S型6档同步变速箱,同时也再次引进TPS,结果在没有增加多少设备、人员和资金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由8万辆提高到12万辆。当时的厂长耿昭杰提出“把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作为一汽继换型改造、产品结构调整之后的第三件大事来抓”。

 接下来就是2002年,一汽甚至成立了竺延风总经理挂帅的丰田生产方式领导小组,因为要想生产丰田汽车必须改善红旗轿车的生产管理。

 对此,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其实丰田生产方式的一个精髓就是真正发现问题,发现真正的问题。所谓真正的问题就是可以动手解决的问题,关键还是在解决问题。

 本书中不乏这样的真知灼见,值得人深思。以上我只是谈了自己的一点感想,真正的有意思的内容大家还是阅读本书吧。

 《中国汽车调查》作者:贾可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ISBN:7-313-04257-4
定价:38.00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2005.9.2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