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评浙大社蔡德贵新著《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 - 专家推荐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专家推荐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评浙大社蔡德贵新著《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
山东大学教授 丁冠之
2005-11-25 15:18:15 来源: 浙大社发行部供稿
《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定购)
择善而从,从善如流,是学术大师获得成功的重要素质,作为当代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先生,在其学问的一生中,结识了不同的师长,学友并得其效益,终成其学。《荀子·大略》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清代诗人唐甄(字铸万,别号圃亭)有言“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者,犹涉险之有助也。”(《潜书·讲学》)清大学士李惺(字伯子,号西沤)有言“师以质疑,友以析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西沤外集·冰言补》) 谭嗣同在《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中告诫世人:“为学莫贵于尊师。”在他们看来,从师是解答疑难,交友是辨析疑难,成才离不开师友。以文会友、师友辅仁,这些用在季羡林的身上是再恰当不过的。
在季羡林成为学术大师的漫漫长路上,明显地有一条师友助其事业成功的线索。2005年8月6日季羡林先生生日那天,在中国孔子基金会于北京举办的季羡林研究所成立暨揭牌仪式上,我得到蔡德贵教授的新作《择善而从:季羡林师友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我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读完以后更深感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确实离不开师友的帮助。这部书印证了唐甄和李惺的话。
季羡林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爱国者鞠思敏,桐城派王崑玉,前清状元王寿彭,“真正念书”的祁蕴璞和尤桐等老师,浪漫的革命者胡也频,一生坎坷的董每戡都是他的恩师。“由于受到恩师王崑玉的激励(王崑玉在给季羡林上第一次作文课时,布置的作文题是《读〈徐文长传〉书后》,他给季羡林写的批语是“亦简劲,亦畅达”),从此学习成绩好起来,四个学期连续得了第一名,因此作为书法大家的山东大学校长王寿鹏(同时兼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给他写了一幅扇子面和一幅对联。从此他的上进心更强了,到高中毕业时,同时考上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后来则成为名贯遐迩的大学者”。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他的教诲让季羡林终生难忘。季羡林说“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清华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当时唯一的从学者,精通了梵文和巴利文。接着又成为吐火罗语国际权威西克教授的惟一先生,得以掌握了世界绝学吐火罗语。回国后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代理校长傅斯年、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忠实助手李铮,“不是亲属,胜似亲属”的李玉洁,都是季羡林几十年一以贯之的忠实助手。没有这些师友,很难有今天学术上如此成功的季羡林。因此在季羡林看来,师友们的一颦一笑,一词一语,无不蕴含着无量温馨;而对后进者,则是无量的财富。季羡林自己说过:“在中国,我的老师陈寅恪先生和汤用彤先生都是考据名手。在德国,我的老师Prof.Sieg和Prof.Waldschmidt和后者的老师Prof.H.Lüders,也都是考证巨匠。因此,如果把话说得夸大一点的话,我承受了中德两方面的衣钵。即使我再狂妄,我也不敢说,这衣钵我承受得很好。在我眼中,以上这几位大师依然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一生小心翼翼地跟在他们后面行走。”(《我的学术总结(之一)》,《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正如书中所言:“正是由于所有这些恩师的培养和影响,造就了季羡林,成就了一位学术大师。在季羡林的成才之路上,师友的作用大矣。”
本书将影响季羡林学术一生的师友作了评传式的记叙,从中可见大家的学术风范和虚怀若谷的长者气度。读完这部研究季羡林先生的新书,季羡林师友的不朽形象跃然纸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尊师重在内心的尊崇,但是也有外在的表现。在我国几乎尽人皆知的“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是典型实例。北宋学人杨时、游酢二人去拜访程颐,“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宋史·杨时传》) 杨时、游酢虔敬如此,尊师真切之至。而季羡林为了探望远在北京西郊的恩师陈寅恪,步行几十里,从沙滩北大到清华园去看望先生,知道恩师喜欢喝点葡萄酒专门去送一瓶难得的葡萄酒,与程门立雪心同理同。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尊师重道,目的是要培养至真、至善、至美的栋梁之材。严师身教,尊师成统,择善而从,从善如流,真能这样,我们这个国家,就大有希望了。这正是这部书的深意所在。
来源:浙大社发行部供稿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