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眼与心的旅行——《诗意人间》外研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眼与心的旅行——《诗意人间》外研社
刘静闲
2006-01-05 08:45:33 来源: 外研社2005-12-27
在休闲也显得忙碌的年代,还谈什么诗意?正因为不可得,所以弥足珍贵,因而近年来“诗意地栖居”一语流入民间,成为时髦的短语。可惜人们对它的阐释有贵族化倾向,似乎谈到诗意,就是古典,或者洋化,或者价钱不菲。《诗意人间》一书(丁启阵著,外研社2005年7月出版)请出中国古代诗人,给出了一种示范。
于是在瞬间,我们似乎被擦亮了双眼。陶渊明,固然是诗意人生,魏晋名士、李商隐、李清照,固然是诗意人生。曹操,本书洗去历代涂抹在他脸上的白粉,同样许给他诗意。那在历代画谱上从没有展开过笑颜、恒久一副忧国忧民的愁容的杜甫,被略加点拨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诗圣原本也是“趣人”,有着完整的诗意人生。
于是我们有了一场眼与心的幸福之旅。
在这场旅行中,我们眼睛注视,耳朵倾听,对古代诗人“是敬之,而不是远之”,仿佛与他们“朝夕相处,可以一起饮酒取乐,四处游玩,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就这样,我们发现必须扯去历史的迷雾,还给曹操一个真实。他志高,随着形势的改变,从青年时候想做一个郡县的长官到想要为国家讨贼立功、以至后来树立统一天下的理想。他通脱,在清流们耍名士派头的汉末,提倡做实事,唯才是举,立了死后不厚葬并让妻妾改嫁的遗令。他真性情,喜借诗言志:对酒当歌,踌躇满志,几乎成为酒的代言人;面对大海,豪情满怀,开创了吟咏大海的先例。有志,有情,有才,有魄力,难道不是诗意人生吗?作者郑重说道:“曹操理想远大,感情丰富,诗歌艺术造诣高深,是诗意人生的典范。”
杜甫,我们也必须还给他亲切活泼的面目。与许多大诗人不同,杜甫深爱自己的妻儿,一再用笔墨表示对妻孥的眷恋,留下不少温馨的诗篇。在《谒真谛禅寺禅师》中,他表示可以舍弃一生钟爱的诗歌和酒,但是不能抛下妻子儿女,这才是诗意。他也热爱动植物,否则难以想象他能写下那么传神的句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他更是性情中人,小时候淘气爬树,后来喜欢骑马、划船、垂钓,熟悉舞蹈,热衷旅游,最有意思的莫过于“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隔篱对酌,跟邻家翁干了这一杯酒,若非其人,谁有这种情趣?
从司马相如、曹操、陶渊明到纳兰成德,一共十来个人物(魏晋名士为总论),本书入微地描摹了他们的生活情状和人生态度。那些与今相隔久远的诗人,像从模糊的黑白胶片里出来,渐渐着了色彩,发出了声音,生动又鲜明,几乎触手可及。
作者本人行走在文学和学术两道上。既言文学创作,自然体察细微,乐意宽容逸闻,明知道其中的传唱讹误,承认它是传说,姑且取来佐酒助兴,有时还不忘借逸闻传说幽默一番。又因为是学者,注重真实,不肯戏说,不愿抓住趣闻作过多发挥,偶尔还不忘来一两个考证。比如苏轼有诗“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那是某日苏轼野外散步,看到农家院子里杂花盛开,叩门求观,开门的主人是姓林的老年妇人,她在交谈之中诉说了自己的身世,苏轼因而大发感慨。作者恨不能提示当年的苏轼,并且向读者解释:“黄四娘是一位花禅,而非普通农家妇女,跟苏轼看到的林氏媪情景不一样。”
两种身份让本书显得既纯正又有趣,之前的文学史似乎没有这么亲切动人,之前的文学故事似乎又没有这么真实可信。
人在风中行,哪个人又能离开当下?作者也十分关注现实生活,包括文学、景物,甚至网络、流行歌曲、时尚等等。在苏轼诗《大雪独留尉氏,有客入驿,呼与饮,至醉。诘旦客南去,竟不知其谁》中,作者读出了武侠小说的味道。到这里,喜好武侠小说的朋友眼睛里会闪一个火花。苏轼讲求美食,在《老饕赋》一文里描写了理想的宴席,书中细致地计算了菜肴清单:猪脖子肉、秋蟹、蜜饯、羔羊等,都是很容易办到的,接着评道:“可见,苏轼的美食不是铺张浪费型的,而是经济适用型的。”这些食物至今没有太多变化,句调却是现在的,古今若有若无的对比,个中意味,读者应当不难领会。
书中遍是警句式的作者独到之言,乍一听上去像调侃,想着却是分外逼真的。在谈论李清照的时候,作者说:“具体地说,女词人的身体至少应该具备如下三点:消瘦羸弱,失眠多梦,泪腺发达。”又顺便打趣了一下时下流行的骨感美人。最后,作者不忘记指出,一个是诗意的,一个只是时尚——就是这么较真。又如苏轼有诗“运肘风生看斫鲙,随刀雪落惊飞缕”,中国唐宋时期流行吃如雪的鱼的薄片——鲙,作者似不经意地感叹说:“其实,吃生鱼片本是中国传统。中国丢弃的一些做法,总在今天的日本、韩国得到保留,被他们称为传统;然后回到中国,又成为时尚。”
诗人布莱克说:“在一粒细沙中看到一世界,在一朵野花中看到一天堂。”诗无达诂,有多种解读。我们不妨认为,这正是诗人的生存态度——用生命来理解生命,也正是此书的态度。因而在书中,最让人回味的,是作者(带领读者)与古人之间心灵、智慧、襟怀和人生态度的相通共鸣。即便是劳作中的陶渊明、困顿中的苏轼、忧愁中的杜甫,举手投足都是诗意。有了那样一副眼睛与心灵,我们将得以放慢脚步,注视瞬间,在钢筋水泥间感受原野的气息,在菜篮子里闻见泥土的芳香。于是,旅行,我们可以安于陶渊明式的就近取便;饮食,可以像苏轼那样富有情致;观物,可以像杜甫那样独具慧眼……
书中说,曹操之前的人,或未作诗人,或不饮酒,或没把酒当回事,而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等诗句出来,“仿佛茫茫夜海骤然亮起一座巍峨的灯塔”,这本书某种意义上正是这样一座灯塔——古代那些诗人不单是文学史上的名单,更是存在过的生命;他们的诗歌不仅文辞华美,可供后人口耳习诵、装饰学问,更是诗人本身呼吸的证明!他们曾经呼吸着,他们的表情,有笑有颦,他们的生活,有情有趣。他们真实而丰富,似乎早就在含笑致意,而我们却总是茫然无知,背过身去,只顾给予他们绶带。
来源:外研社2005-12-2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