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中国创造力评估研究的里程碑:《建构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中国创造力评估研究的里程碑:《建构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
刘武
2006-03-02 09:24:09 来源: 北大出版社网站2006-02-28
《建构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以下简称《模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的作者,北京大学的傅世侠教授和东北大学的罗玲玲教授是我国创造学界的著名学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两人就开始了创造学领域的合作研究。本书是对她们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的总结,它的出版是中国创造学领域一件大事,这标志着我国创造力研究开始跟上国际发展潮流。
中国创造学研究的“理论视角转换”
国际创造力研究正经历着一种“理论视角转换”,即从以往关注个体创造力的“封闭”视角,向关注和着眼于个体间以及团体与其内外环境氛围互动过程的更加开放、动态和协同的理论视角的转变。这是一次研究路线的重大转折,它使创造力研究找到了新的方向,也适应了“大科学”时代集体性、合作性研究占主导地位的现实,并使创造力研究的创造心理学和创造工程学两个分支有可能在新的范式下得到整合。
丰富内容、严密论证与深邃思想的完美结合
《模型》一书共分五章,在第一章“导论”中,作者将团体创造力定义为“在以组织方式整合团体成员个体的创造力而发挥出协同效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团体的一种整体特性”。应该说,该定义与美国著名创造心理学家T.M.阿玛布丽等提出的“创造性协同”概念不谋而合。
在第二章,作者对近年来国外关于团体创造和团体创造力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对团体创造力和团体创造氛围的内容进行深入辨析。指出,团体创造力研究包括5个方面内容:团体构成、团体创造过程、团体创造机制、团体创造氛围和团体创造方法,较为明晰地划定了团体创造力研究的边界。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创造氛围,作者认为“氛围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既客观存在,又被人们感知到”。实际上,这是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实质,也即它的“主体间性”。作者在关于创造氛围的探讨中,首次对个体层次和团体层次的创造氛围作了较明确区分,指出两者虽然有共同特征,“但也确有区别,区别就在于对团体创造来说,在营造起有利于创造的氛围时,还应考虑作为团体所必需的组织性特点”。
在第三章,作者从宏观视角说明创造力评估的目标发生了从选材战略到评价环境氛围战略的转变。
第四章标题与全书标题同,显然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在这一章,作者对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的建构和评估量表的编制过程及其结果作了较具体说明和讨论。
作者将研究单元确定为科研课题组这一最基本形式的科技团体,由此而对创造氛围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内外部氛围的划分,从而奠定了成功的基础。作者非常注意样本的典型性,以高校、中科院和大企业的科研课题组为研究样本,并采用准实验设计法,致使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大为增强。该研究在初期假设中,曾将团体成员的认知风格和创造动机与其对团体氛围的感受作为同一类变量处理,但并不成功;不过,这却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针对量表存在的问题,作者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各量表进行了修订。创造氛围量表由原来的2维度修订为3维度,即增加了与成员感受直接相关的氛围因素。虽然“与成员感受直接相关的氛围”含义较模糊,但从因子分析结果看,显然是一个新维度。它可能与成员创造动机有关,而与具体的内外创造氛围关系不大。实际上,它既是成员对团体氛围的感受,又直接与其个人相关。
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的建立是该著作的精髓。作者大胆地运用因子分析法将课题组成员的创造氛围量表总分均值,与经验加权的、标志课题组创造力水平的个人创造成果分组均值,以及课题水平分数,合成为统一的团体创造力预测指标,并采用层级分析法构造了评估科技团体创造力的数学模型。这一做法,突破了心理测量学将外部标准仅只看成测验量表效度的检验手段的传统观念。
第五章主要讨论几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及评估模型预测指标的效度检验。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量表的心理测量学特性,作者用14个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27个课题组192名被试的实测数据表明,3个主要因子可解释61.92%的总变异。与国际同类量表相比,“科技团体量表”的心理测量学特性是比较好的,可与国外量表相媲美。
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的建立和检验,是研究者的智慧和功力的最集中体现。该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法将个人创造性成果分数组均值、科研课题水平分数和“科技团体量表”总分组均值,合成为团体创造力预测指标。在各类评估研究中,对来自实际生活的“硬数据”,同来自个人评估的“软数据”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有争议的。本书作者撇开争议,大胆应用统计方法将两类数据合成为一个参数,尤其是将团体成员创造性成果的组均值作为团体创造力模型的构成因子,并得出可以接受的结果,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对我国创造力研究意义重大
本书以我国科研团体最基本形态的科研课题组为对象,借鉴国内外团体创造力研究成果,通过系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以大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借助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我国第一个评估科技团体创造力的数学模型,编制了具有原创性的创造氛围量表。这对于我国的创造力研究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我国研究者开始进入以开放的、社会的视角来探讨创造力这一人类文明中最神秘、复杂现象的新时代,可喜可贺。
如果作者还能在今后研究中通过交叉效度检验,进一步调整和发展现有模型,并尽快制定较大样本的常模和操作指南,使之能在科研管理中广泛应用,无疑对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将有裨益。(来源:《科学时报》)
转载:北大出版社网站2006-02-2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