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所有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新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大股东控制》前言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所有权结构下的公司治理新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大股东控制》前言
2006-03-28 16:24:43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3.27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与之相伴随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进展,现代公司制度加快建立,一大批国有企业经过改制进入证券市场。从1991年到2005年3月,上海和深圳两地上市公司的数量从最初的十余家增长到现在的1379家,两地市值总额达34802.72亿元,相当于2004年我国GDP总额136515亿元的四分之一。但与此同时,由于对证券市场发展认识不一致和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开始逐渐暴露出来,集中体现为政府在证券市场发展中角色定位不清、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不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广大中小投资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内部交易盛行,等等;而外在矛盾则表现为一系列重大违规、甚至违法事件的发生,如银广厦造假、亿安科技、中科创业违规炒作,等等。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出现了问题。事实上,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司治理结构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各种问题。正因为此,即使世界上一些治理结构比较完善的国家,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治理结构变革的有效途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公司变革中,为了克服“弱所有者、强管理者”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爆发了以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股东行动主义者运动,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变革。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还很短,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我们一味强调证券市场的筹资功能,忽视价格发现、资源配置、信息引导、治理机制等功能,导致整个证券市场功能机制的扭曲,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改革始终未能给予充分重视。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行为扭曲和机制扭曲,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从而动摇了整个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但是提高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规范和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的根本所在。

 本书研究的主题是关于公司治理中的大股东控制问题,提出这一研究课题不仅仅是因为公司治理改革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含义,还在于人们缺乏对这一问题全面、清晰的认识和理论分析。

 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导致了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因此,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认为,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监督管理人员,使其按照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原则为企业的所有者创造价值。但现实情况却是,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企业的股权都很集中,大股东控制现象极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就不再是监督管理者了,而是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防范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对我国这样一个所有权高度集中,大股东控制极为严重的国家,大股东控制及其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资本市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大股东的出现会导致公司权力结构的变化。公司权力结构的不同,各利益主体及公司行为也就存在重大差异。因此,有必要分析大股东控制产生的背景、大股东控制对公司权利、利益分配及公司价值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分析大股东控制与资本市场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防范大股东权利滥用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本书的研究范围和主题。通过这样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我国公司治理变革的方向,积极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更好地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证券市场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的情况下,这一研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建立防范大股东权利滥用的约束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也是建立一个健全发达的资本市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围绕着大股东控制问题,本书探讨了大股东控制的内涵、模式、决定因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大股东控制的现状,给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总体思路。

 正如企业出现是因为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公司内部的各种制度安排也是市场发展或是不断降低交易费用的结果。公司治理在其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已经适应所处的环境,发展出一套有助于降低代理成本的制度安排。因此,无论是以集中的所有权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治理结构,还是以分散的所有权结构为特征的所有权结构,归根到底都是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的结果,公司治理也因此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模式。从公司为谁服务来看,有股东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模式;从治理主体来看,有内部人体系和外部人体系;而从治理实践来看,有一元制治理模式和二元制治理模式。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不同的公司治理体系面临的问题不同?改革的侧重点不同?答案是肯定的。在分散的所有权结构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存在“搭便车”行为,公司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监督和激励公司的管理人员,使其全心全意地为股东创造价值,英、美国家是这种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而世界上更多国家和地区是集中的所有权结构,通常一个或几个大股东控制了公司,并能够对管理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督,在这种模式中,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防止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大股东控制,如何防止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是我国公司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有些国家会形成集中的所有权结构,而另一些国家则是分散的所有权结构,马克·J·洛在《弱所有者、强管理者——美国公司财务的政治根源》一书中研究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对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他认为美国企业之所以形成分散的股权结构主要是政治法律的作用。事实上,这种解释并不完全。尽管经济作用不可忽视,但我们很难从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漫长过程中追溯公司治理的起源和演变,这正如回答为什么历史上有些国家会发展、而有些国家会衰落一样难。从表象看,股权分散的国家都有较发达成熟的证券市场,而股权集中国家的证券市场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无法与前者相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法律制度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程度不同。对投资者保护得越好,一国资本市场就越发达,而股权也就趋于分散,反之,对投资者保护不力,则资本市场难以发展,股权也会比较集中。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通过降低股权集中度的方式并不能解决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冲突。那种试图人为分散股权的努力只会是徒劳,因为如果其他相关制度条件不具备,大股东就可以低成本地获得除正常现金流索取权外的额外收益,被打破的股权会重新集结。日本战后解散财阀和俄罗斯私有化的进程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几个大股东相互存在的格局,又怎能保证他们之间会相互制衡,而不是彼此勾结共谋呢?

 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加以阐释,更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撑,而且要给予准确的度量和横向的比较。本书的实证研究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确实存在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行为发生。而对我国大股东侵害度的测量和横向的国际比较又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反映出了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远远不够。在亚洲国家和地区,大股东控制往往表现为家族控制,并且大股东控制企业的方式多种多样,极为错综复杂。本书深入分析了所有权控制的基本形式及其代理成本,这有助于把握大股东控制的实质,同时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中家族企业越来越多,还对中国的家族大股东控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约束大股东行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

 总之,要健全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必须建立一套有效防范大股东权利滥用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环境,加强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而这需要在公司治理领域内进行一系列重大变革。

 本书共分九章:

 第一章是导论,阐述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主要分析了公司治理的两种模式和两种公司治理体系。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框架中,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不同。在股权比较分散的治理体系中,公司治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监督和激励管理人员,保障股东权益不受到管理人员的侵害;而在股权比较集中的体系中,公司治理主要是保护少数股东免受大股东的侵害。由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有权集中程度都很高,因此大多数国家面临的公司治理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框架,防止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害少数投资者的利益。该章还具体考察了美、日等国的公司治理模式,分析了不同的治理结构演变的历程、原因和趋势及其对公司内部权力结构的影响。

 第二章对大股东控制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大股东控制的收益成本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在只有一个大股东的情况下,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是其理性选择的结果,因为侵害使大股东的效用最大。该章还具体考察了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提出大股东控制是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特征,因此我国公司治理改革的核心,应是如何约束大股东行为,建立一整套保障中小股东权利的治理机制。

 第三章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程度进行了度量。前两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大股东控制问题,更深入地研究需要进一步测算大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害其他股东的程度。本章的实证结果表明,控制权的价格与大股东可能从控制权中获得的私有收益成正相关关系,并且公司规模越小,透明度越低,中小股东利益受侵害程度越高。横向的国际比较也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程度远高于英、美等国,低于泰国、菲律宾,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对投资者保护程度。

 第四章从比较金融体制的角度来研究资本市场发展所需具备的治理环境,其目的是揭示在大股东控制的治理结构中,防止大股东侵害少数股东对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章借助信息经济学中的“柠檬”市场均衡模型,分析了如果不能对投资者进行有效保护,一国资本市场将很难健康发展。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防止大股东侵害投资者权益会提高企业价值和上市公司质量,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向企业,从而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

 第五章讨论了大股东控制的模式及家族企业问题。分析了大股东控制企业普遍采用的三种模式:多重投票权、金字塔结构和交叉持股,及这些模式所产生的代理成本。理论分析表明,大股东拥有的现金流索取权与控制权往往不相对称,从而带来较大的代理成本。本章还用可得的资料分析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大股东控制情况,指出大股东控制通常表现为家族控制。最后,还对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家族控制进行了分析,认为随着家族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多,对其可能对证券市场发展产生的正负方面影响要有清醒的认识。

 第六章分析了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本章分析了美国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其角色由消极向积极转化的原因和相关的制度环境,以美国股东行动主义的领袖——CalPERS为例,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干预公司治理的效果、干预方式等。本章还对我国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我国现有条件下,机构投资者介入治理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并对其如何参与治理提出了建议。

 第七章讨论了银行监督。从相机治理的合理性入手,分析了主银行制度的合理性和主银行监督的效果。结合我国公司和银行的现状讨论了银行监督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资产管理公司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第八章探讨了监督公司监督大股东的机制或第三方监督机制。在本章中,阐释了第三方监督的概念,并对如何实施第三方监督,第三方监督在中国的适用性作了一些尝试性讨论。

 最后一章结合我国实际,对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体系、防范大股东权力滥用,从健全法律法规、建立委托投票、累积投票、独立董事制度等方面提出对策性建议。

 唐宗明
 2005年12月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3.2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