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读《苏步青传》复旦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读《苏步青传》复旦大学出版社
林溪波
2006-04-05 16:03:42  来源: 复旦大学出版社网站 
 
 今年3月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院士逝世3周年,特刊登两篇文章以志纪念。《苏步青传》的作者王增藩教授长期任苏步青老校长秘书,该书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较为全面而准确地反映了苏先生的生平事迹。《数学家的对联》则记述了苏先生在数学专业以外对诗词的爱好与涉足,印证了苏先生是“数学家中最好的诗人,诗人中最好的数学家”。一代宗师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和形象却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近日读完《苏步青传》,受益匪浅。尤其是苏步青院士的“满案簿书双睡眼,毕生事业一教鞭”,感人至深。作者王增藩教授,长期担任苏步青院士的秘书,他认真收集大量的珍贵资料和照片,在成千上万的资料中,精选出较为突出的宝贵资料,写成《苏步青传》,难能可贵。
  
 (一)

 苏步青院士(1902.9-2003.3)阅历极其丰富,亲自经历的事情千千万万,要将丰富的素材组织到一本传记里面,必然要全盘考虑,细分章节,前后有序突出重点。
  
 在这方面,王增藩教授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将传记分为八章,每章的标题都经过精心提炼:卧牛山下觅奇踪,数学新星出远东,“东方剑桥”有陈苏,满天星斗过淮河,晴翠远芳无断时,毕生事业一教鞭,弦歌声里尽余微,文章道德仰高风。这些章名连起来就是一首诗,可谓匠心独具。
  
 在写作技巧上,作者根据每章内容的多寡,列出不同的小节加以叙述,时间前后穿插其中,而不是刻板地将新中国成立以前经历的事情放在前面的章节,成立以后经历的事情放在以后的章节描述。这种写作方法既可以做到内容前后贯通,融为一体,又可以避免内容重复,前后隔裂开来,使整本传记成为一个整体。
  
 (二)

 苏步青院士是中国现代数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对我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3年7月,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决定设立ICIAM苏步青奖。这是以我国数学家名字命名的第一个国际性数学奖,奖励在数学对经济腾飞和人类发展的应用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连同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现在已经有了以苏步青命名的3个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数学奖项。
  
 “文化大革命”动乱期间,苏步青由学生忻元龙和华宣积陪同,来到江南造船厂参加船体数学放样的研究工作,还编写出《样条拟合译文选》,这在全国数学放样工作中,起到了引导作用。《苏步青传》在讲述苏老故事时,随处可见他的学术思想。
  
 苏步青说:现在数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越来越明显。搞好经济建设,离不开数学。他强调指出,应用数学与纯粹数学相结合,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例如计算几何,虽然是国外率先搞起来,但现在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面。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设计,在船舶、汽车、航空工业方面都已应用,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三)

 “蜿蜒奔流的鳌江,源出秀丽的南雁荡山……公元1902年9月23日,苏宗善的第13个孩子降生了。‘是个男孩!’他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苏步青”。短短的200余字,就把苏步青故乡的山光水色,其父亲苏宗善为家里添了男丁的喜悦心情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
  
 “苏宗善端来一碗水,让小步青用手指蘸上水,在桌面划写,山、水、田、土……从此,一张小方桌,一盏菜油灯,一本风水书,苏步青开始接受启蒙。”这段文字朴素无华,用白描手法写出了小苏步青接受启蒙教育的全过程。读来非常亲切感人,名人的启蒙教育就这么简单开始了。
  
  绿滋箩屋最娇娆,
  七月庭园似火烧。
  夹竹桃遮红月季,
  鸡冠花映美人蕉。
  雪泥无复留鸿爪,
  银汉空传渡鹊桥。
  两袖清风双短鬓,
  退居二线自逍遥。
  
 这首诗表达了苏步青院士退居二线怡然自得的喜悦心情。他亲手栽种的月季、蔷薇、兰花、美人蕉、菊花、桂花、洋桃等,吸引了宿舍邻居和行人,他的小楼还被拍成电视片。
  
 (四)

 《苏步青传》版面字数33.6万字,其中诗词约106首,照片98张。作者和编辑要把苏步青院士写的106首诗词有条不紊组织编排到传记中,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既要考虑诗词写作的时代背景,又要思考到每首诗词安排在何处最为合适,这需要深思熟虑,使之上下连贯。整本书看下来,诗词的编辑、照片的放置,上下文连接,基本上做到美观得体,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校刊》673期)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