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点亮心中的那盏灯-----南京大学出版社《硅步斋读思录续集》编辑后记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点亮心中的那盏灯-----南京大学出版社《硅步斋读思录续集》编辑后记
丁芳芳
2006-05-10 08:59:07 来源: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24日
《硅步斋读思录续集》(“晓窗笔丛”之一),2006年3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推出,本书为著名戏剧理论家、教育评论家董健先生近几年的随笔杂感集,分为“说大学精神”、“招戏剧之魂”、“世相偶揭”、“谈文说史”、“序文选编”五个部分。全书内容广泛,文字精炼,既涉及作者对大学教育等种种社会问题的冷静思考,也有作者对世事故人的温馨回忆,同时也有对校园之外社会上种种目睹之怪现状的痛陈与批判,其中贯穿着作者富有人文批判底蕴的思力,是作者多年来“读”与“思”的智慧的结晶,洋溢着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与教育的深重的责任感。
作为一个从事多年教育工作、担任过南京大学主管文科的副校长及目前仍任文学院院长的著名学者,董健先生对于目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及整个知识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痛心疾首,这是他在本书中思考的重点:正如他在《失魂的大学》、《教育忧愤录》、《跑点跑掉了大学之魂》等篇章中所论述道:“一方面,中国的大学在‘欣欣向荣’地大发展,另一方面我却亲眼看到、亲身感到大学那种高度的文化品格、那种求实创新的精神在萎缩,大学里的知识分子的状态在严重恶化!”“从常识上看绝难容忍的事,在事实上却能畅通无阻。”(P11)、“中国的大学里则兴起了‘跑点’之风”(P185)、“‘跑点’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从实质上说,它标志着中国大学的蜕变,说明了中国大学深层的腐败。”(P186),而这种种的痛心、忧心之后,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在民族的文化与教育层面的真诚与关心。
然而在指出这种种问题后,他对未来并不是迷茫而是对未来仍怀有深重的希望,他指出大学教育之本在于“立人”,在于“开拓精神的空间”,即“以‘人文与科学平衡’为指针,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不做政治、经济、科技的‘工具’,不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种“有用的机器”。他们不受社会风气的左右,而是以自己的精神力量去影响社会。”(P4),可见董健先生强调的教育的立人之本是塑造灵魂上真正健全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国家民族真正需要的栋梁之材,而不是蝇蝇苟苟、溜须拍马、以编织关系和权力为已任的鸡鸣狗盗之徒。目前,全民族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关乎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也关乎万千莘莘学子灵魂的追求与现实的生存处境,在这本书中,董健先生深入的思考对认清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问题颇有发人启迪之处。
书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篇章:如《徬徨在“红”与“白”之间》,对作者仔细追忆了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活,许多生动的小细节如挂在大学新生床头的“别林斯基像”、贴着准考证的“20岁时傻乎乎的照片”、在遥远的南京仍为在北京发生的批斗“‘后怕’了好一阵子”的真实而微妙的心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热情、对未来满怀憧憬、也刻苦努力的年轻人,在某些复杂而残酷的现实情境中所经历的由热情到惊悸、到到冷静反思的令人感叹的心路历程,相信能激起很多经历或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个人在心灵深处的感慨与共鸣。
著名剧作家和杂文作家沙叶新在仔细阅读全书后,欣然作序:“董健先生的《跬步斋读思录续集》再次证实知识分子的令人感动。董健先生在书中忧愤于腐败的教育和失魂的大学,主张‘立人’为大学之本,开拓精神的空间为大学的崇高使命。他在大学里极力提倡: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超越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凡此种种,无一不展示了作者的公共性和批判性,显现出他充沛的的人文主义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心怀感动。虽然我不敢断定董健先生的这本书,是否能感动整个中国,但我敢断言,它定能在知识界、在校园内引起共鸣。”沙先生的序文已于近日在《粤海风》上全文发表,评价可谓恰如其分。
在编辑完本书掩卷而思时,有一句名言浮上心头:“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个人深以为同感。我想,这契合的正是董健先生在文中一再提倡的独立自由思考的大学之精神、一种自由自在的“思”和公开坦诚的交流,正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所在;而在压力与权势之中,坦然地说出自己的声音,正是其无私与令人感动之处,是对自己的祖国与人民“殷爱之深“的表现,其情其心,正如在暗夜里照亮我们心灵的那一盏灯,于宁静与智慧中找寻到一种力量----它犹如黎明的曙光,照亮前行之路----这也正是我编辑这套文丛并名之这“晓窗”的初衷和含义之所在。
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24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