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王稼句和他的《三生花草梦苏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王稼句和他的《三生花草梦苏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海燕
2006-05-10 15:10:08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都市记忆。城市之间,原本就是有着那么大的差别的,或因人,或因物,终而深深地恋上一个城市,厚重感或是现代感,不仅仅止于各人偏好,城市本身也有着自己的言语。正如《
三生花草梦苏州
》的作者王稼句先生所说,“这正像是玩牌,几位的牌技虽然有高下,但打的路子差不多,也就玩得起来”,这个比方实在是恰如其分得很。
苏州城,城里和郊外古镇都相当耐看,每一次的游玩都会有新的感触。苏州的街道并不宽,“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格局,让人走着走着就忘乎所以地停下脚步看风景,有些时候不经意地就发现一处名人故居所在,那种人文气息让我至今念念不能忘,读着稼句先生的苏州城记,有些感同身受的错觉。
没有例外,稼句先生也用图文本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巨卷,或者,确切地说,是文图本,图隶属于文,在读者获取知识、典故的同时,也可以得到感官的体验。在读文之余把图片像电影一样串起来,苏州古城也就立体、丰满了。书中有图有画,而图多为老照片,画多为古作,更增阅读雅趣。而书本的装帧、版式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封面古色古香,版式仿古时形制,可见书衣坊主朱赢椿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三生花草梦苏州”的书名我是爱的,前些年了,尢玉淇老先生的苏州城记亦为同名,但所记甚略,也辅证了龚自珍诗句之深入人心,已成苏州城记必引。两千五百余年来,小桥流水的古城风貌,山温水暖的独特气质,无数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前人佳句美文,稼句先生随手拈来,苏州古城之古在于“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且如稼句先生言“惟有苏州古城,至今在原来的版图上巍然屹立”;苏州古城之盛在于“若夫山川之秀丽,人物之色泽,歌喉之宛转,海错之珍异,百巧之川凑,高士之云集,虽京都亦难之。今吴已饶之矣,洋洋乎固大国之风哉”(明万历年时任县令的袁宏道给友人龚惟学的书信);苏州古城之美则在于“苏州好,城北菜花黄。齐女门边脂粉腻,桃花坞口酒卮香,比户弄笙簧”(清人沈朝初《忆江南》)。苏州的好是说不清的了,还是随稼句先生的行文来仔细品味。
阖闾城是苏州古城的基点,基本的形制是在那时就定下的。阖闾城是“我国古代城市中最早运用风水阴阳术进行总体设计的城市”,当然,大体来说,与春秋诸城并无大异。后经数代兵燹战乱、繁衍生息,苏州城的建置、人居等数度变迁,但古城风貌还是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城门就是最好的例证。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娄门、平门、齐门等,一听名字就知道其中有很多的故事。而对于古时的坊市、会馆、民居、园林等,稼句先生的阐述脉络分明,让人完全可以想见盛世之繁华、乱世之炎凉。苏州城的变迁,物是人非,欲说还休。
苏州的园林建筑是深入人心的,稼句先生亦不忘留以笔墨篇幅详叙之。苏州园林虽非自然景观,但其“咫尺山林”、移步换景及“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另辟蹊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使其成为游玩必至之地,而相比之下,其建园史话、个中人物的命运更有听头。“早在春秋后期,吴王就在城内和郊外山水间建造离宫别苑,有夏驾湖、长洲苑、梧桐园、姑苏台、馆娃宫等,可视作苏州园林的滥觞。东汉时的笮家园,东晋时的辟彊园、戴颙宅,为文献记载较早的第宅园林,均以自然幽雅、清淡秀美取胜……至北宋,造园风行一时,沧浪亭、万卷堂都是当时所建。朱冲、朱勔父子采办花石纲,客观上对苏州造园起了很大影响。明清是苏州第宅园林发展的颠峰时期,不但园墅遍布城郭,造园艺术也有进一步发展……”。此一说,游园时就不仅仅是看景了,故人遗物,逸闻掌故,都是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大饱耳福的。稼句先生为叙述清晰,仅选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九大园林作叙,在我看来,其他一些园林如怡园等亦不逊色,只是陷于篇幅罢了。
除却美景,苏州古城的民俗风物也颇为引人。作者笔下的盆景、捏相、核雕、茶品、酒事、果品、大闸蟹,虽是琐物,却道尽苏州多少风情。苏州自古就有名士到此流连,而名士又造就了苏州古城更盛大的场面。作者所记皆是苏州城的匆匆过客,如“苏州的女婿”的沈从文、“与苏州因缘不浅”的田汉、满怀“苏州情结”的郁达夫等,并非本土的苏州人,故此一辑名为“苏游梦痕”。游居苏州之后总有一些与别的城市不一样的记忆吧,诉诸笔端也好,寄情诗文也好,总是值得的。此外,“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吴语苏白、评弹和昆曲等也是可以溯其源流的,尽管外乡人听不明白,但都知道其中门道不可小觑。读完《
三生花草梦苏州
》,掩卷再想起苏州来,也就有了更多的历史感慨和人文念想了。(李海燕)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