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神在形外——张涤生传》 90华诞张涤生 中国整复外科之父(摘录)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神在形外——张涤生传》 90华诞张涤生 中国整复外科之父(摘录)
2006-06-22 10:06:50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6.16 
 
 张光武

 由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政协之友社组织编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反映张涤生传奇经历的《神在形外——张涤生传》

 成为中国“整复外科之父”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张涤生得到当时政府公派名额,赴美国费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进修整形外科专业。

 1948年,张涤生从美国回来,为此他放弃了在那里的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他觉得其中的道理是十分简单的,他说,当年他们那批在成都搞学生运动的同学,后来大多去了延安。他只是晚走了一步,蜀道难行,走到川北那一段,让国民党军队给挡住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是在同济医院,而后去了上海第二医学院。1950年冬,张涤生参加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经过半年的努力,在长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战伤畸形治疗中心。1958年,他在上海瑞金医院参加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邱财康获得成功,创造了世界上医治大面积烧伤的奇迹,中央卫生部特地为他颁发二等奖。

 1964年,张涤生做了两件具有开拓创新意义的事情。第一件事是,设计了“烘疗机”,用于治疗肢体慢性淋巴水肿(俗称“橡皮腿”);第二件事是开始进行显微外科吻合微小血管的动物实验。

 1966年他与陈中伟合作,进行了第一例断指再植取得成功,使世界断肢再植的水平提高到断指再植成功的领地。

 从1966年起,张涤生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九医院扎下了根。

 1974年,张涤生发明“眼睑睑板缺损整形”的新方法。1976年他与助手们用显微外科技术从事空肠游离移植的实验性研究,于1977年用于临床。1976年在显微外科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的基础上,与助手们创造了扩大第二践移植手术,使拇指或手指缺损伴有手掌缺损的病例,能一次修复重建手缺失的功能。1977年在人体上应用大网膜游离移植加植皮,修复广范围的头皮缺损。

 1980年他提出前臂皮瓣游离移植进行阴茎再造的设想,1982年在临床上取得成功,成为当今世界上优良的阴茎再造方法。1980年采用的尿道海绵体延伸治疗尿道下裂,使惯用了几十年的尿道下裂的手术方法有了更新。

 张涤生将显微外科与整形外科有机地结合,突破传统“整形外科”的观念,形成了以外形修正与功能恢复有机统一的“整复外科”新概念,从而使整形外科得到空前的发展,成为我国“整复外科之父”。“整复外科从头顶‘管’到脚底板”。张涤生近年力主学科的细化和深化化建设,在他的打理下,现在的九院的整复外科已经分为烧伤、显微、淋巴和颅面四个分支。

 1996年2月,张涤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医生应付出的永远是爱心和责任心

 从大学毕业至今的65年间,张涤生经历的手术早已数以万计,“医生应付出的永远是爱心和责任心”,这句话是张涤生的座右铭。正是这种爱心和责任心,激励他不断探索和创新。1979年张涤生进行开颅凿骨手术,成功地矫治了我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揭开了我国颅面外科发展的序幕,从而跻身于国际前列——

 1976年6月,第九人民医院收治了一名来自东北的小女孩李金凤,她患的是一种严重先天性颅面畸形:眶距增宽症。她两只眼睛内角间的距离竟有6.5厘米宽,比正常距离3厘米左右竟足足宽出了3.5厘米!

 这样的病例,过去也见过,只是症状要轻得多,也都是知难而退,没有给予完美彻底的治疗。在颅面上动手术,实在是风险过大,要开颅凿骨,打开眼眶,缩短眶距,重新植骨固定,以恢复正常容貌。作为一个有多年从医经验的医学权威,张涤生完全懂得收治这个病人对于他个人乃至整个整复外科的利害得失。然而,对这个小女孩来说,除了采用当时全世界只有一名法国医师采用过的方法外,没有任何其它的手术选择余地。对于张涤生来说,他决定为小金凤,这个原本该跟正常孩子一样享受青春健康之美的孩子,与造物作一次抗争。这次抗争,便是后来被誉为中国第一例眶距增宽症的矫治手术。张涤生来到二医大解剖室,在尸体上开始模拟手术,一步一步,摸索着、熟悉着手术操作的步骤。至于现代化手术机械,那只能是可思而不可得,但当过多年战地医生的张涤生取来小锤和骨凿,代替了电锯和电钻。在准备阶段,张涤生又请来了神经外科和麻醉科专家共同会诊并参加手术,一切可能会出现的手术中和手术后的特殊情况,他都想到和估计到了,一切能够作出的应变措施,他都准备好了,就像将士上阵,有备无患,万无一失。

 7月24日上午,张涤生和他的同事们满怀信心地走上手术台。经过10个多小时的全力奋战,其间曾多次出现险情,均一一化险为夷,最后宣告手术顺利结束!小金凤的眶距从6.5厘米缩小到3.8厘米,和正常女孩子差不多了。手术后的恢复也很顺利,一个月后,这个重新获得了花季容貌的幸福女孩,随着父母告别了医院,告别了上海,欢天喜地回到了故乡。

 1996年2月25日,张涤生从报上读到一则消息:一名名叫吴青的9岁湖北姑娘的心脏竟隔着一层薄薄的皮肤便能清清楚楚地看见。假如这颗心脏受到碰撞或者在发育过程中与体腔内其他器官发生挤压,都可能使孩子死亡。

 这名小患者的症状属于先天性胸骨裂畸形症和腹壁疝突出症,其中,前一种症状当时在中国国内从无文献记录。令人不容忽视的是,大多数的先天性胸骨裂病人同时患有心脏畸形,为此整形手术很容易引起心脏病变。在当时已掌握的全世界18例此类手术,仅有一人存活。

 孩子被父母带着跑遍了国内许多大医院,得到的回答始终是一句无奈的“无法手术”。

 张涤生决定接收吴青入院,为她进行手术治疗。这一年,张涤生80岁。

 在张涤生的牵头下,九院的整复外科、普外科、胸外科、小儿科各路专家会同新华医院小儿心脑外科专家一起进行了两次会诊,所幸的是,结果没有发现吴青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但未可知因素引发的意外仍属可虑。

 手术方案一共设计了三套:一为移植两根肋骨,固定到胸骨;一为移植肋软骨,形成保护心脏的“支架”。

 4月2日上午8时44分,在张涤生的总指导下,手术划下了第一刀。下午3时06分,银针落处,吴青的创口完全缝合,中国首例严重胸骨裂移植修补手术宣告成功!

 4月4日,张涤生以手术总指导的身份确认:危险期基本度过。

 3年以后,2000年2月14日,吴青在父亲的陪同下,专程来到上海,向当年为她诊治的张涤生教授拜年,张涤生为她作了三维CT拍片检查,结果表明移植在心脏上方的骨架十分坚韧,生长十分良好。

今年1月11日上午,张涤生教授带着她的弟子李圣利副教授来到江苏路某号一所民宅,为一名40岁的严重双下肢慢性淋巴水肿(俗称“橡皮腿”)患者诊病以制定有效的治病方案——张涤生教授已90高龄。

 他仍然在实践着“爱心和责任心”。

 从医生涯中,张涤生在国内外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主编了《唇裂与腭裂的整复》、《实用美容外科》、《整复外科学》、《显微外科学》、《显微修复外科学》、《颅面外科学》、《张涤生整复外科学》、《淋巴医学》、《颅颌面外科》等专著。如今,他的主要工作仍是著书写作,“将自己多年积累筑就后人的阶梯,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张涤生如是说。(联合时报2006/6/9 )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6.16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