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谁来拯救制药业---《制药业的真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谁来拯救制药业---《制药业的真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07-31 17:11:41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供稿人 赵西2006.7.31 
 
 如果不是禽流感在全球的蔓延,恐怕一般人并不会注意制药公司的药品专利的巨大威力。抗流感特效药品“达菲”的生产商瑞士罗氏有限公司就被指责在非常时期依然为追求利润而拒不转让“达菲”的生产专利。“达菲”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防治流感药品之一,罗氏是唯一拥有生产该药品专利权的制药公司。事实上,凭借着掌控和大众健康息息相关的药物,已经成为全球各大制药公司获利滚滚的重要原因。

 由哈佛大学教授玛西亚•安吉尔撰写,美国兰登书屋出版的《制药业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the Drug Companies)一书中,作者以其在医学杂志工作20余年的经历和调查数据,向普通大众展现了这个暴利的行业的诸多惊人内幕。

 名列《财富》500强的企业中的十大制药公司,他们的利润总和(359亿美元)竟然比其他四百九十家企业的利润总和(337亿美元)还要多。这么一个暴利的行业,却是建立在越来越多的患者买不起药的事实上,制药公司从肩负“研发和生产有用药物”的使命的机构蜕变为巨型的唯利是图的市场营销机器。

 《制药业的真相》一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案例,牵涉了几乎所有知名的大型制药公司,包括辉瑞、强生、默克、诺华、罗氏、阿斯利康等。

 “以前,制药公司推销药物为了治病,现在,他们推广疾病用来促销药物!” 除了掌握治疗疾病的关键药物外,药厂获利的另一大来源,就是“创造新疾病”。 “9•11”事件后不久,制药公司就为推广治疗焦虑的药物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营销活动。广告上不断地播放世贸中心被撞毁的画面,可是有谁不为这件事感到焦虑呢?但是这个广告暗示着,即使是这样合时宜的焦虑也应当被当作疾病加以药物治疗。《纽约时报》对此做了最精辟的总结:“制药公司是为利润而感到焦虑,却把广大市民定义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了。”

 现代人吃下的药越来越多,这当中有多少又是在药厂和相关人员的暗示下, 觉得“我有病”才吃下的不必要药物呢?用默克药厂的前执行官的话说,如果不能把药像口香糖一样卖给所有的人,“是一件耻辱”,因此让大众每天服用药物就像每天吃口香糖一样普及,似乎成为了各大药厂的终极目标。

 药价之所以越来越高,并不是制药公司真的在研发上花费了大量金钱,事实上,高比例的营销费用、贿赂、游说主管部门、雇用大量律师以保护专利等花费,到头来还是转嫁到了病人头上。美国十大制药公司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收入的14%,在所谓的“营销和管理”名义下的费用却占到了31%,制药公司在“营销”上的代价接近了疯狂!

 几乎每一家制药公司无不标榜自己在研发新药上具有强大的创新力,而事实上,从1998年到2002年被FDA批准的415种新药中,只有58种药物是真正创新的。大多数药物只不过是已有药物的模仿,甚至只是改了名字而已。制药公司把精力都集中在营销推广上了,只是从大学、研究所以及一些小型生物公司那里买来研究成果,再加以包装,然后申请批准并等待丰厚的利润回报。

 制药业需要被拯救了,当然主要还得靠自我救赎。安吉尔博士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建议,包括重塑临床实验的公正性、切断制药公司与医药教育间的联系等等。这本书是以作者多年的研究为基础,对一个已经严重失控的行业提出了严厉控诉,对关乎民众健康的话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该书的英文版在北美地区引起了轰动,接连登上了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还是用制药公司自己的话来说吧,如果药物真的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那么制药公司是不是将成为现代人健康与否的主宰了呢?

 部分内容摘自《制药业的真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供稿人 赵西2006.7.31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