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创新与超越---评袁济喜《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人大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创新与超越---评袁济喜《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人大社
李建中(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2007-01-15 15:52:28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12-18
从1927年陈钟凡《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开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西学涌动的上世纪前期,现代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和中国古典形态的文学批评相结合,产生了郭绍虞、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刘大杰等先生的文学批评史著作。这些著作为新学科的开辟和拓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此后对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和编撰基本上都是沿着这一模式进行的。上世纪末以来,学界开始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焕发中国文论自身的光彩。沿着此思路,一些学者开始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出现了一批对前辈们有所超越的成果。在这些著作中,
袁济喜
教授的《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部有特色的创新之作。
《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之“新”,主要体现在著者对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的探索上。作为掌握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学者,作者自觉地应用西方理论来深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但是他更重视中国文学批评中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深挚博厚的人文精神是本书作者最为关注的内容。中国文学批评是在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人相和的文化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这决定了中国文学批评不仅关注的是理论范式,更追求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和超验境界。从这一新视角出发对中国文学批评进行研究,就能更好地领会文学批评的内涵,如本书对先秦“礼崩乐坏”的背景下诸子文论的把握、对六朝玄学与佛学思潮的深入论述以及明代中后期“性灵”说的溯源、王夫之对“诗教”重倡的探究,都让我们在耳目一新的情况下对这些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当然也就更好地把握了中华文化精神的流变和延续。中国古代士人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在文化出现断裂时担当起“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因此中国文化精神是连续的,与之相应的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也是前后紧密联系的。文论精神的连续性使《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的研究处在一种动态考察之中,也就是强调其“发展”,注重与相邻人文学科的联系,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走出以往的静观模式。
《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之“新”,还体现在作者对古代文论资源在现代应用问题的回答上。面对电子传播兴盛造成的语言艺术边缘化背景,社会对古典文论研究的需求越来越低。虽然王国维提出过“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之说”的主张,但是古典文论著作读者群的失去仍然让研究者们对学科前途忧心忡忡。人们通过多种途径试图将古典文论与现代文论融合,比如,承续并光大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以疗治当代文学理论的功利主义病症,厘清并重释古代文论的多级范畴以建立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整理并辨析历朝历代批评文体之体用分殊从而为当下文学批评提供道、技资源,等等。笔者自己也曾编撰过《中国古代文论》,尝试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层面揭示古代文论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深知成一家之言的不易。袁著认为“中国文化在最高境界上是审美与文艺的境界,是生命精神的结晶”,因此“中国文学批评更追求形而上的人格精神与超验境界”,而“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与整个中华文化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出文化传统的连续精神”,这样就从探索古代文论中所展示的人文精神为古代文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古典文论的基本典籍与观念范畴也许是不适合现代社会的,但其中所蕴藏的精神内涵则是需要我们发掘并继承下来的。这就让看似在故纸堆中的古典文论研究具有了鲜活的生命,不仅与新时代的人文需要联系起来,而且对一般人关于古代文论是否有用的问题给出了回答。
《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之“新”的第三个层面,体现在作者将中华文化融于文论研究中对现代人格重建所显示的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上的相应充实却并没跟上,年轻一代在道德素养和人文精神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使学校尤其是大学教育一再为人们所诟病。有识之士曾为人文素质的提高大声疾呼,但“人文精神”是一个很难明确界定的概念,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关于学生人文素质提高所作的努力并没有明显的效果。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来实现,但在技能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去读孔孟老庄是不可能的。事实也已经证明了快餐式的白话、图画本的改编经典在年青一代素质提高上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形下,学校教育必须寻求一种在知识接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素养、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方式。这是一个浩大而艰辛的工程,《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本书通过对历代文学批评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的发掘,将中华文化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人身上的影响展示出来,读者通过具体鲜活的例子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精神的魅力,从而在内心对古代文论的中人文精神由欣赏、领悟、共鸣到接受。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这种方式最大的特色是大学教育对古代文学批评及其相关学科的讲授,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系统传播,而是扩展到对心灵和精神的积极影响。从另一角度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多即兴式的评点,注重的是“会心”、“感悟”和“知音”。因此,本书的撰写注重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本身也是对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和此前出现的大多数文学批评史著作一样,《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也是以教材的形式出现的。作为一部教材,明晰的层次、翔实的资料和简约凝炼的语言无疑是其鲜明的特点,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始终立足于读者的学习与应用来进行撰写,将自己的观点融进书中使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作者在本书《小引》中提出了学习方法:不局限于西方本位的视角;与学习中国文学史紧密相联;注重对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归纳;应用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这些看似对读者提出的要求其实都贯穿于本书的每一章节之中,从而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达到作者所预设的目标——本书所提出的最重要的方式:体验与对话,并进入作者所精心营造的古代文论精神之中,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和理论精髓。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站2006-12-1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