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掌握诗学理论、提高文学修养的应备宝典——《宋代诗话选释》广西师大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掌握诗学理论、提高文学修养的应备宝典——《宋代诗话选释》广西师大社
吴全兰
2007-03-15 15:38:48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2007-3-7 
 
 《宋代诗话选释》
 主编:周满江、张葆全
 
 宋代诗话选释

 手中这本厚厚的《宋代诗话选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装帧淡雅别致,封面以深蓝浅绿两色为主,上半部分深蓝底色上的白色书名最为醒目,下半部分三分之二的浅绿底色上缀着几朵飘逸的祥云,半丛摇曳的兰花从左边横斜而出。整个封面色彩协调淡雅,字体参差有致,点缀灵动祥和,单看封面未看内容已让人赏心悦目并引人遐思。

 这本书共注释了14种宋代诗话,由10位学者共同完成。注释者都是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集多年之学问与功力而完成,因此看似简单的“注”,却前后联系,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而“注”后的“释”主要是对宋人诗话的评论,更见注释者的学养与功力。这些或对宋人诗论优劣短长的中肯评价,或对前人理论的精辟阐发,或对诗话中提及的诗句的精妙鉴赏,或对某种诗论源流的简要介绍……不论长篇或短制,都有画龙点睛之妙。

 粗阅全书,笔者发现《宋代诗话选注》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阐发深刻的诗学理论。宋人诗话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品评诗人诗作,诠释名篇佳句,探讨诗歌源流、体制和做法,其中蕴涵丰富的诗学理论。但是这些理论的光辉常常被琐碎的闲谈所掩盖,如果没有经过一番披沙拣金的提炼,一般的读者就很难发现其中的珍宝。《宋代诗话选释》的注释者对宋人诗话或随注而释,或注后加释,或归类阐释,无论采用何种诠释方式,都力求揭示每则诗话所蕴藏的深层内涵,展现其在诗学理论、诗歌批评或审美感受方面的宝贵价值,使读者能够尽快掌握宋人诗话中的珍宝并了解宋人的诗学理论。不仅如此,注释者还联系中外的文学理论对宋人的诗学理论加以阐发,使宋人的诗论有更加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如《中山诗话》中的“诗以意为主”一条提出“知心赏音之难”的观点,注释者在注释中说:

 谓作品被人了解以至赞赏是很不容易的。正由于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就有了“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1970年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中说:“不确定性在任何情况下都给予读者如下可能:把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产生意义反思。这种反思是歧异百出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第56页)

 这样的注释征引当代国外的文学理论,对宋人诗论加以阐发,不仅增大了该书的信息量,而且深化了宋人的诗学思想,使读者能够掌握更加丰富而深刻的文学鉴赏理论。

 在宋人诗话中,有关诗歌创作的理论很丰富多彩,对今人的诗歌创作启示良多,但宋人的诗歌创造理论并非是都是正确的,因此《宋代诗话选释》的注释者在注释宋人的诗歌创作理论时,并非一味地推崇赞赏。注释者对精彩独到的理论多能鉴赏阐发,而对一些理论却提出批评纠正,这些批评和纠正对读者的启示同样是深刻而有益的。如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注释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陈师道有保守倾向,认为“苏轼写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也像写诗一样,反映广阔的社会人生。同时,他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把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带入词中,使词的风格多样化,加强了词的表现力”(第105页)。认为“韩愈把古文的章法、句法、议论、铺叙等手法用于诗中,丰富了诗的创作手段和表现手法,拓宽了诗的意境”(第106页)。作者对陈师道的这些批评纠正,给读者,特别是给诗歌创作者这样的启发:各种文体虽然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之间也有相通之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可以拓宽诗的意境,可以加强词的表现力,韩愈在诗歌创造上的突出成就、苏轼在词史上的崇高地位,都证明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不仅是可取的,而且是值得借鉴的。

 二、体现高超的诗歌鉴赏水平。宋人诗话评论他人诗句,往往引而不发,点到为止。鉴赏水平不高的读者,读到此类诗话,往往难以把握,或不知所云。《宋代诗话选注》的注释者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注”中把诗句所出自的诗全部写出,并作简要的分析,或在“释”中作精妙的鉴赏,如《后山诗话》的“赵匡胤醉咏新月诗”一条云:

 ……太祖曰:“吾微时自秦中归,道华山下,醉卧田间,觉而月出,有句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铉大惊,殿上称寿。

 宋太祖的这两句诗妙在何处?为什么开始盛赞李煜“博学多艺”的徐铉听后“大惊”且“殿上称寿”?诗话作者没有进一步说明,没有一定鉴赏水平的读者是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两句诗所体现出的阔大胸襟和超凡气魄的。注释者在“释”中这么写道:

 南唐后主李煜博学能诗,然而处于国运危亡之时,他不理国事,无振兴帮国大志,无帝王气度,与落拓秦楼酒馆的文人无异,故吐词风格卑弱,虽文辞精美,而只能如寒士悲吟。赵匡胤为新兴帝王,方得天下,志骄意满,自不必言,即使在贫贱微寒时,已有统一天下的大志。他的才学虽远不及李煜,但他的睥睨凡俗,吞吐日月的慷慨之气露于笔端,形成了他的直率豪健的风格,使徐铉折服。(第79页)

 可谓分析精当,鞭辟入里,把赵匡胤的非凡胸襟和粗豪气概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明白,诗品与人品、诗歌境界的高下与诗人胸襟的大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又如同一部诗话的“杜诗无所不有”一条云:“……余每返里,而每觉老,复得句云‘坐下渐人多’,而杜云‘坐深乡里敬’,而语益工。乃知杜诗无不有也。”注释者在“释”中对陈师道和杜甫的两句诗作了精妙的鉴赏:

 诚如赵彦材所解说的,愈老同辈死者愈多,自己也越显得尊长,越受到尊敬。在受尊敬的享受中,迟暮之感也更强烈,时光流逝的感慨、人生易老的伤怀就更深。所以说,短短一句诗,包含着诗人的无限感慨,语少而意深。(第122-123页)

 这既是对诗话的阐发补充,也体现了注释者高超的鉴赏水平。这样的书,对读者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蕴涵丰富的文学史知识。该书的注释者大都是中国文学史专家,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使他们对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发展脉络、对各个流派的源流演变、对各种理论的来龙去脉都了如指掌,因此在注释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文学史方面的知识。如《后山诗话》中的“古文有三等”一条,注释者在“注”中介绍了战国时期各种著作的“壮伟”特点、西汉时期赋和历史散文的“华赡”特点后,在“释”中又这么写道:

 文章在东汉以后逐渐趋向骈偶,追求文辞形式的华丽,至唐代此风仍然很盛。到中唐韩愈、柳宗元发动古文运动,提倡上古内容充实、朴实自然的古文,反对华而不实的骈文。但他们的主张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不久,古文运动中断,骈文又统治文坛。到宋代建国之初,柳开、范仲淹等疾呼恢复韩柳提倡古文传统,以反对五代以来的浮艳文风。(第89页)

 这段文字既是对陈师道诗话的阐发,又介绍了从东汉到宋代古文的发展流变,结合注与释,读者可以对从战国到宋代的古文的发展状况有大致的了解。该书中类似的注释很多,即使没有专门读过《中国文学史》的读者,阅读该书,也可以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对文学史上各种文体的流变演化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无疑,《宋代诗话选释》对我们掌握诗学理论、提高文学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对诗词爱好者提高鉴赏水平、增强创作能力亦颇多启示。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网站 2007-3-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