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国运所系,人文关怀——评江西高校社《走进新科技丛书》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国运所系,人文关怀——评江西高校社《走进新科技丛书》
作者:吴彤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2007-04-05 15:34:55  来源: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03月14日 
 
 前些时候,与刘大椿教授联系其他事情时,听他说江西高校出版社最近要出版一套他所主编的《走近新科技丛书》,没想到,不久就见到了这套从书。

 拿到这套丛书时,首先是样式很吸引我,黑色的套封,封面根据每一本书的内容配以不同的图片、照片,其构思很新颖。譬如,刘大椿教授和段伟文博士合著的《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封面的配图是兵马俑蹲坐姿态,头顶上是计算器,仔细看,还有一弧线,上面有三个圆圈,标记着“驱动力”三个字。我猜,大概是要表达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现在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亘古未有的大变革吧。再如林坚所著的《从书海到网路:科技传播的演进》,封面的配图背景是中国古文字竖写版书,然后书的左上方有半个古代人物面具,半个光盘,下方有笔记本电脑,这些饰物之间以亮线连接,亮线上同样标记了书名:从书海到网路。每一本书的书脊以不同颜色所标识,从红到紫色,并排放在书架上,全套书的书脊颜色恰似五色彩虹一样:赤、黄、蓝、绿、紫,分外醒目。

 这套丛书的立意很好,各书的研究角度既自成体系,又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先看《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一书,它从宏观角度论述了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探讨了科技体制、社会制度、变革中的人文关怀等重大问题,给读者一个宽视野、有深度的思考:而刘海波所著《国运所系:科技战略大抉择》则在中观层次上论述了科技战略以及中国、美国和日本的科技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特别是两个附录列举和梳理了中国科技政策的分类和演进,读后感受良多,受益匪浅。再看,有三本不同视角的著作,给上面的宏观论述以具象支持。譬如,何立松所著的《双刃剑的困惑:技术价值的分析》,从技术与价值的关系角度切入,细致地解读了技术在社会中运行的所善所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林坚所著的《从书海到网路:科技传播的演进》,从科学技术与媒体及其传播效应对整个社会影响的角度研究了科技传播的演进,勾勒了科技传播的历史图景和当代发展,其中涉及的问题和领域颇多,让读者从多个角度思考,认识科技、传播媒介和社会三者的关系:而李建军所著的《产学创新的平台:从硅谷到中关村》,则剖析了创新体制中最重要的问题:在体制中如何聚合科技与制度的力量,通过体制变革,凝聚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产业。

 这套丛书的出版,第一,反映了刘大椿历年来一直关注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研究。多年来,他的所思所想,一直立意很高,问题意识很强,每次见面所谈;总能够给人以启迪。我以为,他们的研究成果的确推进了这个方面的国内研究,这套丛书肯定会成为以后研究科技革命和当代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文献;第二,丛书的构思。丛书的思维顶层设计很好,如前所说,宏观上有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的理论论证,中观上有科技政策和战略的国别比较和考察,微观上有以横纵科技传播、技术与价值和产学创新的比较研究为支点,构成了丛书的纵横交错的体系。但我也觉得:第一,个别著作略觉内容过宽,有些散,再集中一些会更好;第二,著作之间深度有一些差异,这当然是无法避免的。我以为,像《国运所系:科技战略大抉择》深度较好,分析深入、细致,启发意义大;而《产学创新的平台:从硅谷到中关村》叙述性、故事性更强些,剖析略弱。当然,如果读者对象不同,口味不同,也许一般读者更喜欢后者。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转型驱动力: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给我思考触动很大的是两点:第一,关于体制与科技革命的关系。刘大椿在这里深刻地分析了为什么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近代科学技术起源于西方,伴随着资本主义而发展,而且深刻地剖析了当代条件下,为什么资本主义不像列宁所说腐朽、灭亡。他以事实和深入的分析指出,现代科技革命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反过来,科技发展需要消费市场扩大,创造一个中产阶层,推行高工资、高消费政策,为社会构建一张“安全网”的体制,为市场与科技结合,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创造了体制因素。这些见解突破了一般性的关于科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观点。不仅如此,他还颇有见地的分析了苏联和东欧瓦解的科技体制方面的因素,认为,集中型计划体制只能造就短暂的奇迹。这些见地都突破了传统见解。第二,刘大椿和段伟文始终关注社会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坚持了一个人文学者的知识分子情怀。

 总之,这套丛书从多个视角关注现代科技发展、革命与当代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本文作者单位系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来源: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年03月14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