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读《吟啸菊坛》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读《吟啸菊坛》
刘厚生
2002-08-15 17:16:08  来源:  
 
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云发著

宏扬优秀民族文化,振兴京剧,是一项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的宏伟事业。为著名演员写传,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方面。陈云发同志撰写的《吟啸菊坛——大写尚长荣》是这方面一个新的成就。

这是一部以新的历史观点写新型京剧演员的新书。

尚长荣是当今最优秀的京剧演员(请原谅我不用“表演艺术家”的称谓,近年用得太滥了)之一。他出自京剧名门,自幼学戏,专攻净角(花脸),今年已过了花甲之年。半生中挨过酷寒暴雪的侵凌迫害,也受到阳光雨露的煦照滋润。热爱读书,喜欢看戏,勤于思考,文化素养相当高。艺术上经受过传统的严格锤炼,更积极于新创造的追求。塑造了一系列精彩的角色形象,以《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和《贞观盛事》中的魏徽成为他创造的高峰。在我的接触中,人到中年,还有如此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像尚长荣这样的演员是不多的。他称得起是一位新型的京剧演员。陈云发同志选中了尚长荣作为钉住不放的对象,慧眼识人,也表示了他对京剧的理解和热爱。

写一位京剧大演员的传记,第一要义是要写出他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里怎样取得他的艺术成就,成就的光彩和热量,创作体会、社会影响等等。《吟啸菊坛》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翔实的材料叙述了尚长荣曲折坎坷的学戏演戏的爬山之路。但尚长荣是一个艺术上“不安份”的人,他不满足于坐吃传统老戏的山空,他要为京剧、也是为自己走进创造新戏的世界。因而作者着重写了他在《李逵探母》、《延安军民》、《张飞敬贤》、《曹操与杨修》和《贞观盛事》等大都是新创剧目的创作心态和艺术成就。尤其是对于《曹操与杨修》一个戏用了三章多篇幅,从四面八方来叙说,真是浓墨重彩,精雕细刻。他写出了尚长荣在艺术创造中的性格风采、意志力量和拼搏精神,也写出了周围环境、人物的参与。令人深深感动。同时作者还引用了各种评论——包括不同意见的评论和作者自己的看法。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这部戏和尚长荣的高度艺术价值的热情肯定以及难免的干扰。作者最后归纳说:“他那逐渐完美的‘两门拖’花脸艺术……有可能成为以体现京剧的高文化品位、全能化性格演员为特点的‘新尚派’,它将成为最能与当代人沟通的京剧艺术。”这也就是说,尚长荣表演艺术的创造是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没有时代精神,就不可能与当代人沟通。

这部传记的传主是尚长荣一人,但尚长荣是个京剧演员,京剧是最复杂的综合艺术、集体艺术。尚长荣永远不可能像诗人、画家那样一个人独来独往,闭关锁国。作者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必然会把尚长荣写得个人突出,包打天下;如果过份强调集体威力,又会冲淡尚长荣明显的个人作用和艺术能量。陈云发同志在这方面掌握得很好,很妥帖。他的重点、中心当然是尚长荣,是尚长荣的主动进取和刻苦努力,同时也很注意写尚周围的人。从他的父母妻子,他的好友参谋,他的剧院领导,他的编剧、导演、同台演员以及乐师乃至观众,都没有吝惜篇幅。而且写得生动具体,带有浓厚的感情,例如写陕西的史美强等,写上海的马博敏等,都很动人,使读者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些地方略感繁冗,但对于使京剧界以外的读者了解当时环境还是有帮助的。在写尚长荣在陕西省京剧团时说:“在他的周围也自然围绕了一批高水平的文化人,他们对尚长荣艺术水平的日臻成熟,表演风格的发展,甚至他个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写尚长荣在上海京剧院排《曹操与杨修》时说:“上海京剧院从领导到全体演职员都付出了无数辛勤劳动的心血,他们对尚长荣塑造好曹操这个人物,起到了很关键、很重要的作用。”作者这方面的观点在许多地方都反复见到。我以为这也是这部传记的思想性的重要显示。

我阅读《吟啸菊坛》,还相当注意作者是怎样描述尚长荣作为知名演员,是如何经受“文化大革命”这一场恶火的煎熬和锻打的。为当代人写传,谁都免不了过这一关,躲是躲不掉的。陈云发同志重视这一阶段。他写了那惨酷污浊的环境和许多丑恶的嘴脸,写了尚长荣和他父亲尚小云一家难以忍受的苦难和牺牲,也写了尚长荣和他妻子高立骊的忍受和反抗。写得具体、准确,是非分明而且也有分寸,不回避也不过份。这样写,可以感触到尚长荣曲折的成长历程,可以领会一个演员应当如何经受艰辛和苦难,也可以使后代读者对“文革”的罪恶能有形象的感受,这是很必要的。

《吟啸菊坛》使我们深度认识和理解了尚长荣这位当代京剧的一个光辉存在,也使我们通过尚长荣而看到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和时代。文笔流畅,可读性强。我以为这样的书不仅对京剧界戏剧界大有启示,而且对一般读者也是有思想意义和认知价值的值得推广的作品。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6月7日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