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语文教材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语文教材建设要坚持先进文化方向
——访语文出版社社长史习江
于建坤
2002-08-20 15:56:58  来源:  
 
○史社长你好。不久前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建设研讨会上,你讲到语文教材建设是一种文化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的一种探索,认为现在教材的面貌预示着今后10年至20年新一代人的文化面貌。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你认为“三个代表”中“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在语文教材出版领域应该怎样理解?
●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这样简单地概括:语文教材要积极开发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课文;新课文的文化构成要力求体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教材的设计、编写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并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对语文教材的批评中,有一条就是教材选文陈旧过时,缺乏有时代活力的文章,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现代科技发展,这些具有时代风貌的事物如何体现在语文教材中?与其他社语文教材的选文相比,语文版教材有什么独到之处?不好意思,这个问题包含了三个小问题,但我想三个问题是有联系的。
●在前—时期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讨论中,教材选文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的确是为人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我们大胆选取了大量未见于以往初中语文教材、能凸现时代精神的精品文章做课文。据初步统计,在已经送审通过的前三册中,七年级(上)、(下)中有60%的课文首次见于初中语文教科书,其中现代文达到了80%;八年级(上)70%的课文首次见于初中教科书,其中现代文达到了90%。在即将送审的后三册中,新课文分别占课文总数的63%、73%、63%,现代文的比例都达到了85%。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核心部分和文本基础,也是语文教材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些凸现时代精神的选文,力求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这是我们开发新课文的着力点。在这些文章中,反映我国当代生活的课文共51篇,其中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内容的课文42篇,占整个现代文的35%,超过了1/3。这些文质兼美、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选文,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为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如《小巷深处》《心声》《“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别了,“不列颠尼亚”》《走进纽约》等等。
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发新课文的另一着力点。课文采集了我国自先秦至宋元明清、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乃至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的作品,重点采撷了反映现当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作品,其中包括十年“文革”时期。这些作品的采集是在坚持语文学科的思想性与审美性统一的原则下实现的。采集的60篇文言文占全部课文比例的三分之一。此外,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背诵篇目之外,我们重视开发体现民族精神和有较强现实意义的文言文新课文。如倡导诚信的《期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鼓励怀疑、探索精神的《戴震难师》,倡导廉洁公正的《包拯》,宣扬不畏权贵、勇于执法的《董宣执法》,宣传无神论思想、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的《订鬼》等等。
外国名人名作占现代文比例的四分之一,其中反映当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作品超过了70%。如《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第一千个球》《蟋蟀在时报广场》《山米与白鹤》等等。在国别上,作者分属于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印度、巴西、黎巴嫩、澳大利亚、奥地利、波兰等国。这样就改变了过去选取外国作品时过于集中在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的状况,真正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培养他们全球性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与意识。

○语文版教材除了坚持学生本位、力戒成人化说教外,在选文、编排上非常重视“平民意识”、“弱势群体关怀”、“男女平等意识”等现代人文理念。像《小巷深处》中的盲人母亲和她的养女,《心声》中嗓子沙哑、声音有点毛刺刺的不起眼的学生李京京,《蟋蟀在时报广场》中马里奥一家,《生命之舟》所救助的普通农家女孩,读来让人感动。有人统计,教材中现代文女性作者有15人;以女性为主人公的课文有18篇,以男性为主人公的课文为26篇,比率是69.2%,较之1998年人教版初中语文28.8%的比率(北师大“教学性别分析”课题组《教学与性别文化研究—教材文本分析》P.87)提高了1.4倍,课文里的女性正面形象丰富多彩,涉及古今中外、现实与传说中的各个方面。实际上,这些理念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如果从先进文化这个角度,如何看待这些理念?比如说西方社会也关注这些问题,但是在先进文化的视角下,你们的关注点有什么不同?
●从培养“四有”新人的要求看,“平民意识”、“弱势群体关怀”、“男女平等意识”都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道德价值观所应包含的内容,也是观代社会公民所具备的人文素养。更是语文教材所应含有的文化构成。“平民意识”、“弱势群体关怀”是新世纪我国教育现代化、民主化不可或缺的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关心普通人、关心大众的感情和爱心,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下,虽然人人都有梦想,毕竟发大财的只是少数。通过教育使所有人,特别是女性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要求“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这方面语文教材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政府通过教育实现性别平等与公平的努力,具体落实到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去。语文版教材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特点,特别选取了反映争取男女平等运动的妇女先驱大无畏斗争精神的精彩文章,以及表现虽然生存艰难但依然坚守教育孩子的社会责任和维护普通人尊严的女性形象的文章。这些与现实生活贴近、有很强时代感、鲜活而又具体的女性形象,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将会帮助他们催化生成符合时代精神、体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新教材的编写要以学生为本位,你曾举例谈到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如何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听了以后给人启发,但是例子总是个别和单薄的,这些重要的教育思想不能仅靠几个例子或一批篇目,应该作为一种编写思想,始终贯穿在整本教材之中,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处身其中。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方面,我们是按如下编写思路设计的: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一篇课文好在哪里,即它的内容(人文精神的体现)好在哪里,其中的情感、人物及命运,你是怎样体验、怎样认识的;它的表达方式好在哪里,要让学生了解并尝试运用。其次,设置问题时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学生熟悉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中的虚拟世界,加强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使学生凭借课文不断扩充和深化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并能对文本作出自己的独特反应,这种联系与反应,使阅读与表达、阅读与交流、阅读与写作发生了富于张力的内在联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达兴趣和写作兴趣。最后,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语言好在哪里,在什么样情况下用什么样的词语或什么样的句式。这样,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次新教材的编写,很多社都注意了克服以前教材过满、过重、过死的问题,为教师和学生留下了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在你们社通过或即将送审的教材中,习题的设计和自主活动的设计,怎样为教师和学生留下发挥和创造空间的?
●我们的教科书除了每单元前面有—个简单的“单元说明”,或简要概括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或简要提示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外,没有什么导读一类的文字。学生没有预设框框的束缚,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感受去体验,并作出自己的独特反应。教材注释简明扼要,也为学生留下了自学和探究的空间。
大量自主活动的设计更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留下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如《犟龟》的习题“小乌龟‘想了一夜’,设想一下它想了些什么,并和同学交流”;“结尾部分,小乌龟说:‘我一直说,我会准时赶到的!’如果小猴子不以为然,反问小乌龟:‘你可没准时赶上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呀!’试着替小乌龟写一段话回答小猴子。写之前可以找找有关的典故、成语、警句。”
上述的空间和每个单元内部围绕阅读进行的读写听说内容的整合,也为教师留下了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教师既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灵活调整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和合适的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需要多样化的、有特色的教材,而不是大同小异的教材,实际上,这一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也可以说刚刚起步,从总体看,这次研讨会提出新教材的最大问题就是多样化不够,缺少有特色的教材。比如说地区之间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之间的差异等等,忽略了这些问题,将给各地学校使用新教材造成很大的困难,弄不好用不下去,比如说农村地区、贫穷落后地区和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为什么不能出一些针对这些不同情况的教材,是不是考虑了利益的因素?语文社今后在这方面有何打算?
●国家实行的“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多样化不够,特色鲜明不足,“这一个”不多,“这一类”较多。我个人不赞成“农村版”“城市版”的提法,作为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都是一样的,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人人都要追求的,不能因为是农村学生就让他少点什么,这样做与教育现代化、民主化趋势不符。学习的环境不同,但基本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的作法是在新课文的开发上避免城市化倾向和注意农村题材的选取。文本的意义是超越题材本身的,人文精神具有普遍的意义,对精神的渴求是全人类的现象,它不会因为是农村题材就把意义只局限在农村本身,在设计自主活动、活动课和查找资料方面,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尽量使其做到简便易行;有的自主活动还设计了两套方案,使不同条件的地区和学校能有所选择。当然,简便不是简单,同样,农村学生能做到的,城市学生也应当做到。最重要的是,在编写中要有使语文教材保持开放、弹性并富于创新活力的意识,以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2.8.15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