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学术潜沉的深度:重温中国文艺美学创建之时 读《文艺美学论》华中师大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学术潜沉的深度:重温中国文艺美学创建之时 读《文艺美学论》华中师大社
詹蜜
2007-09-26 15:36:14  来源: 华中师大出版社沈东山供稿2007-9-25 
 
 文学理论从其出现的那天起,就发挥着不同寻常的作用。在中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中期,它曾一度成为时代思想律动与变革的最重要的场所。这种现象的背后,无疑是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它把文学理论当作是进入和干预文学艺术乃至人的精神生活、现实生活的有效方式。甚至各种不同的文论见解本身就是各种意识形态的专业化体现。由此,文学理论的学习、教学、研究、争论就具有一种记录时代思想变迁的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恰恰从一个侧面见证和记录了我们时代的思想轨迹。

 上世纪五六十代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八十年代的春风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文艺理论建设丛书”都有力推动了当时的文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新时期文艺学建设丛书”则是这一学术之火在新世纪的传承。正如钱中文和童庆炳两位学者所说:在目前出版条件相当严峻的形势下,出版社毅然组织这类学术著作的成批出书,其气魄与目光,是令我们十分感佩的。

 回首上个世纪的风雨潇潇,无论是在中国的范围来看,还是在世界的格局来看,中国的文艺学,都是令人激动的,令人自豪的,令人频频回首的。在打破了几十年的闭锁状态之后,中国与世界融会到了一起,文艺学接纳了大洋彼岸的潮汐,同时又激活了凝固已久的港湾,发出了自己的澎湃之音。

 这其中就有年轻的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丛书”第一辑出版了《文艺美学论》一书,作者胡经之是我国老一代文艺理论研究工作者,四十年来对美学思辩的赤诚,不断进取,吸纳时代思潮。他于1981年在北京大学首设文艺美学硕士学位,并撰著《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开辟了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界。此次收录了作者从1981年到1990年期间16篇代表性的论著。在这位近耄耋之年的老人笔下,读者既可以重温作者在中国文艺美学开拓之时的思路历程,又可以读到一个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中国文化原本极精于美学思维,善于美学判断。然而,美学思维在现代世界文化中上升的时候,并没有统御当代中国文化。在中国的民族文学怎样和世界性精神交融,振奋美学思维,拓展美学判断,这是个很大的题目。

 当代现实并不是简单的当代文学现象的堆积,它更是历史地形成的各种或隐或显的传统和革新的结果。将文艺美学理论的创建放到中国文化脉络中观察,则会发现八十代初文艺美学在中国大地重放光芒有其现实的原因。五六十代的文学研究主要沿用前苏联的社会学模式。特别是当这种社会学还原论在特定时期由于特定的需要而限定在政治的、阶级的狭小范围内,文艺研究从庸俗化倾向抬头逐步演化成庸俗社会学猖獗时,这种突破社会学思维定势的要求就显得愈发强烈和迫切。作者敏锐地察觉到,开始尝试超越文艺集团的视角,本乎心灵,以艺术要义为主,由此提出了用美学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文学艺术的新思路,并在其中注入哲学问辨基因,形成一种具有启导性的理论模式。此次整理出版的论文专著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艺美学研究的“前世今生”,也有利于确定这一学术热潮以后“路在何方”。所以,本书的学术意义不仅仅停留在建立中国文艺美学的这一层,更重要的在于其开拓了一条本土化文化哲学视野下的文艺和美学关系的研究范式,一种强调对现实的“操心”以及结合现实考察文艺本质与走向的探索模式。足见,创建不是其首功,乃启迪之未耳。

 一种学说或是一种理论,只有中心观念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与这一中心观念相联系的理论辅翼与布局。全书由单篇论文联缀而成,可分为三部分:前七篇论文可以作为理论阐述部分,架构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中间六篇文学评论文章为“实践”部分,依据基本理论从事文学作品的品评;最后三篇提供了一种中国文艺美学建构的思想方式。从中我们便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沉静独思的功夫,这本书不仅仅是著作而有着道路的神韵。既然是道路,那么,通向这个思想风暴的道路便不止一条,作者以文艺和美学之间辩证关系为中心展开的审美之思何尝不是一条林间小路?

 在作者看来,文艺美学“绝非是美学和文艺学的简单相加。文艺美学虽以文学艺术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但就其本源而言却同人的现实处境和灵魂归宿息息相关。人生活在世界上,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三要完善。只有人和环境达到和谐平衡,人和现实才产生审美关系,才有文学艺术。研究文学艺术,必然要触及人和现实的关系。文艺美学是当代美学、文艺学在人生意义的寻求上、在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上达到的全新统一”。

 作者那一代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心,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以“主体-客体二分”的模式为基本出发点。把握了这个基本思维模式,可以非常顺利地理解作者接下来所谈到的。他认为以追问艺术意义和艺术存在本体为己任的文艺美学,力求将被遮蔽的艺术本体重新推出场,从而去肯定人的活生生的感性生命,去解答人自身灵肉的焦虑。因此,文艺美学将从主体论高度,将艺术看作人把握现实的方式、人的生存方式和灵魂栖息方式。

 当然,对于“艺术之真”与“艺术之美”,作者并未简单处理,而是将其置身于多维层面。“艺术真实是指向未来的,也就是说,真正的艺术总是超越现实之上,而对未来人类处境启迪性昭示,是未来与现在的‘先行对话’。可以说,人类就是在现实世界中通过对美和艺术的追求而达到不断超越、不断前行的。因此,艺术真实,表达了人类的审美理想的真实。”文学家根据对生命和历史的领悟,用艺术的手法对生活素材加以组合和虚构。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戏剧模仿的未必是发生过的事,而是可能发生的事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又说,对生活的观察是第一层,对生活的重组是第二层,而第二层才是艺术。所以,文学的真实不是指叙述的人或事是否发生过,文学的真实与否,在它的叙述编排能否给人的感动、震撼,文学的美学经验,是否透出历史和哲学性的真知灼见。这样作者又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狭隘理解,即简单地,直线地以现实生活关系解释艺术活动,还为沟通中国化的文艺美学的见解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找到了接榫化。

 在当今的文艺理论世界,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批判性和人文性的内涵丰富的重要美学概念。如作者所谓,“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但它又是对世界进行精神把握的特殊方式”。美学思维形成的判断,是比其他判断更复杂也更高段的判断。美学兼容感性、理性、意志力、想像力形成艺术感动,以此评判是非、善恶、高下。美学判断的复杂性使它优于纯粹性判断。因为它超然于日常的功利目的,以生命的丰富多彩为愉悦的根本,又反衬出道德的狭窄格局。这是与康德的“美学价值论”观点一脉相承。作者深入美学研究的堂奥,经过刻苦地钻研,以他独特的眼光和谨严的学风,对文艺所表现出的种种美学价值作了一次清晰细致的梳理。

 另一方面,作者对文艺理论、美学和哲学都有着深厚的造诣,虽少见惊人之语,但处处都凸现出一种对话的问题意识,对另一些观点发起了挑战,廓清了彼此之间理论渊源。由于书中为论文集结,很重视研究对象的“严整性”,不求面面俱到,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而是把握研究对象的进行剖析。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提出问题、发掘该问题层层意味的同时,展现的不只是文艺和美学的相关知识,而是如何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以及对其他思考路径的启示和期待。可以看出,作者所进行的这种思索与论述是建立在严谨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的。沿着作者走过的路,在精编的学术平台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读者能够更准确、更全面把握中国文艺美学的精粹。

 本书通篇不疾不徐,温和典雅,字里行间的书卷气开卷即得。“艺术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不是模仿,而是揭示;不是宣泄,而是去蔽;不是麻痹,而是唤醒;不是功利目的的追逐,而是精神价值的寻觅;不是纯然的感官享受,而是积极的承诺和人类生命意蕴的拓展。”文字于简约中又见起伏跌宕,即蕴涵着温暖的气息,又率性而为,意从己出,实系一位谆谆善诱的学者,作者胡经之先生曾自述:在自己心中经常回旋着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要有光!太阳的光明是不够的。人,必须有心灵的光明。”是的,人只有外在的光是不够的,心灵也应该闪光。心灵闪光!这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真、善、美的有志者共同希冀达到的境界。艺术和美是人类灵魂之光。文艺美学的使命正在于探索和揭示艺术这一灵魂之光的奥秘。艺无止境,对艺术奥秘的探索也将是无止境。

 来源:华中师大出版社沈东山供稿2007-9-25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