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带你去留学——美国篇》清华大学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带你去留学——美国篇》清华大学社
2007-10-10 10:14:55 来源: 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
《带你去留学——美国篇》清华大学社
前言
2005年1月的一个深夜,我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那是从大洋彼岸美国TESOL(世界英语教师协会)总部打来的贺电,祝贺我成功当选为新一任的TESOL主席。可以成为TESOL这一国际性英语教学权威机构的领导人,我内心充满了喜悦,而作为TESOL创建以来最年轻的也是唯一来自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主席,我更是百感交集。回想我对英语的不懈追求,回顾我二十多年的英语教学之路,我内心有甜也有酸,而我更想和大家分享的却是我一路走来的沟沟坎坎,以期我的经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后来人有所提醒,这也是我萌生写这本书的初衷。
我出生于江苏省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我的父亲是中学英语教师,母亲是体育教师。我最初的理想与英语教育无关。从小我就酷爱表演,我曾经唱过京剧、说过相声、演过话剧、也唱过评弹,一直以来我都梦想着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即便是现在,如果有机会,我想我还是会尝试一下的。但一次机缘巧合的意外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对英语产生了兴趣。
那还是在十年动乱期间,有一次我生病在家没去上学,也许是出于无聊或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我心血来潮想整理一下房间。无意间,我发现了一个被藏在床底下,我从没见过的箱子。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偷偷打开了这个箱子。原来这满满的一箱子都是书,是我父亲精心收藏的外文书籍。由于我父亲是英文教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属于重点观察对象,为了避免节外生枝,他就将这些“不良读物”藏了起来。这一重大发现让我既兴奋又紧张,我手心里全是汗,做贼一样地拿出一本,打开了第一页。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打开的不只是一本书,我打开的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所生活的空间完全不同的景象。在当时,以我的英语水平不可能完全懂得书中的语句,可那些与我在学校所学的标语式的英文完全不同的句子对我有着无穷的魅力。自此,我经常盼着生病,这样就可以留在家里偷偷地翻看这些书籍。为了弄清书中的内容,我查字典、查参考书(好在我父亲是教英文的,所以家里的参考书也不少),也因此学到了很多新单词。由于我所做的事情在当时可以说是“大逆不道”,所以不像现在的学生学英语那样,我对英语的学习必须私下进行,生怕别人知道。那年我十四岁,和现在许多学生相比,我对英语的学习起步已经很晚了。
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一天,在吃晚饭的时候,我不小心说了一句书中的句子。细心的父亲捕捉到了这句话,追问我是从哪里听到这句话的。无奈之下,我向父亲老老实实地坦白了偷看外文书的全部事实,并准备迎接父亲最严厉的责罚。可出乎我的意料,父亲不但没有怪我,反而鼓励我继续学下去,还叫姐姐和我一起学,两个人互相竞赛。有了父亲的支持,我对英语的学习终于可以由地下转为地上了。从那以后,我和姐姐就相互比赛,看谁学得更好。姐姐在背单词上总是胜过我,而我却在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上略胜一筹。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体会到原来每个人对语言的领悟是不同的。
带/你/去/留/学前/言我家坐落在苏州附近的一个小城,离家不太远的地方有一座山,记不得是从什么开始,我就养成了每天清晨带上一本英文书去爬山的习惯。每次我都会在到达山顶以后找一块空地,大声地读上几段英文文章。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我上大学。
一九七七年,中国在结束了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后,第一次恢复了高考制度,我也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苏州大学英语系继续我的英语梦。在进入大学以后,我才体会到了什么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说实话,我曾经一度以为自己的英语水平还不错,可当真正处在“大学”这样一个高手如林的环境中时,我才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周围有些同学不仅读写能力很强,而且英语也讲得呱呱叫,这让我不由得着急起来。在当时那个年代,来中国的外国人还很少,偶尔来教书的几个外国人各学校也争相邀请,所以我们很少有能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我决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听外国专家讲座的机会,即使当时听不太懂,我也会录下来回家反复听。好在苏州园林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因此常会有一些外国人慕名而来。于是我就经常在周末休息日去各大园林里一待就是大半天,盼望会遇到几个来游玩的外国人,这样就可以和他们交谈几句,有时哪怕只是用英语道声“你好!”我也觉得很满足。但是乘兴而来的外国游客又岂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和一个中国大学生聊天上面,他们只顾着欣赏风景,根本不想和我有什么交谈。于是我就想:“既然外国人来的目的是观赏风景,那我何不投其所好呢?”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一些有关苏州园林的介绍、历史故事和逸事等有关资料,并将其译成英文,熟记在心。以后,每当再遇到外国人,我就会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向他们介绍一下园林里各处风景的特色,也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因为他们对我所讲的事情感兴趣,所以也会愿意和我交流,我也因此有了更多的练习机会。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苏州大学任教,后来又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了三年的研究生。但最终我还是选择回到母校,继续我的英语教学生涯。在苏州大学执教的前后十年中我对英语的热情依旧,丝毫没有放弃对英语的钻研。这期间我也陆续在国内的众多杂志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也是在这期间我接触到了一份叫《TESOL Quarterly》的季刊。当时我很羡慕那些可以在上面发表文章的同行们,也很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名字可以印在上面。我知道,如果我真的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就必须要到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融入到那种英语大环境中去。我于是开始准备TOEFL 和GRE等各种考试,着手申请赴美读博。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我发现,最麻烦的其实并不是各种英语考试,而是美国大学所要求的名目繁多的申请材料。由于申请美国大学的程序和在国内报考大学完全不同,所以很多人其实并不是败在成绩上,而是输在对申请材料的准备上面。
当我终于克服种种困难踏上美国的土地时,新的问题却又接踵而来。在当时那个年代,国内的人对美国的了解还很少,我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刚到美国时,我总觉得和美国的文化有些格格不入,也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记得刚到美国时,我的指导教授来机场接我,并邀请我去家里吃晚饭。到了他家后,教授夫人问我要不要喝点什么。经过了近二十个钟头的旅行,我当然很渴,可出于礼貌,我回答:“不用了,谢谢!”要知道按照中国的规矩,为了表示热情,主人会一再询问客人有什么需要。我当时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准备在教授夫人多次询问后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可是美国的风俗却完全不同,在得到我否定的回答后,教授夫人只给自己倒了一杯饮料,之后就坐在沙发上和我聊了起来。大约半个小时后,晚饭准备好了。有了刚才的经验,这回当教授夫人再次询问我想不想尝一下美国的root beer时,我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虽然我不太清楚这种特殊的美国啤酒是什么,但我想啤酒应该都差不多,起码可以摄入点水分,缓解一下我十七个小时的旅途疲乏。可当我喝了第一口时,我就后悔了,这种啤酒的味道实在是难以恭维,但是出于对主人的尊敬,也为了可以换另外一种饮料,我迅速地把自己杯里的酒喝光了。看到我面前的杯子这么快就空了,教授夫人以为我很喜欢这个味道,又为我把杯子满上了。望着自己面前的杯子,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除了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以外,在学习上我同样发现美国人与中国人的表现也是不同的。与中国传统的“尊师重道”不同,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吃东西、喝饮料,可以打断老师的讲课并提问题,可以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甚至可以和老师争辩。而教师对这些行为不但不会生气,反而很鼓励学生们这样去做。在中国,越是安静听话的学生越被认为是好学生,而在美国,越是想法新颖、与众不同的学生却越是受欢迎。
就这样,在一个生活、学习环境都完全不同的国度里,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方法,慢慢地适应了美国的一切。也逐渐地开始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有所作为了。其实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美国学生来讲要强一些,再加上中国学生肯吃苦,所以学业自身上的困难很容易克服。最主要的困难还是在语言、文化、习惯上面的分歧。有些中国学生觉得在美国学习很苦,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学习本身,而是他们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以及不了解学习目的及教授的意图。再加上一个人孤单在外,生活又不顺心,所以才会觉得一筹莫展。
在完成了博士学位的学习以后,我已经在学术上有了一定的成就,也争取到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任教期间,我成功地先后多次在自己向往已久的《TESOL Quarterly》上面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也出版了若干个人专著,还和几个朋友一同负责几本期刊的编辑工作。不仅如此,我还加入了TESOL(世界英语教师协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且和其他几位同仁共同创建了TESOL协会下的“非英语为母语的英语教师协会”,并于2001至2004年间当选为TESOL的董事。这些年间,我先后被授予了多种奖项,其中包括(美国)“国家学术教育院士奖”,及由美国教育研究协会颁发的杰出研究奖,并多次获得由TESOL评出的年度最佳教育工作者大奖。1998年我受聘到亚利桑那大学任教,并在2003年被破格聘任为该校终身英语教授。
这么多年在美国教学的过程中,我一直从事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部主任,同时还负责教学、招生、教研及奖学金评定等多项工作,因此我接触过许多来自祖国的留学生。和我当年相比,这些学生对美国的了解,以及对留学生活的准备都要强很多,这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仍然发觉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对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很难很快适应。由于我在中、美两国拥有长期教学经验,正是国内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人。出于这种考虑,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我毅然决定跨国执教,为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近年来我应邀到多所国内大学作报告演讲,还担任过各种英语演讲比赛的评委。我也去过国内许多乡村地区,调查当地的英语教学情况。我主办了三届国际性的英语学术研讨会,为全国的英语教学工作者提供和国际知名专家交流探讨的机会。为了使中国的英语教学走向国际,我积极促成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在中国举办的“英语教师资格证”项目。通过这许许多多的活动,我感到,中国的英语教学水平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国际化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尤其是大多数人对国外教育系统的运作还只是一知半解。比方说,我回国后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GRE要考多少分才可以拿到奖学金?”和“美国人是怎么决定把奖学金给谁的?”。其实单就能力来讲,中国学生的能力是高过很多其他国家的学生的,但是由于对美国录取程序的不熟悉,或是由于申请资料单调、贫乏的原因,中国学生往往会失去珍贵的获取奖学金的机会。
基于上面的情况,在经过为期两年的精心酝酿,我终于完成了这本书,希望以我在美国大学工作多年的经验,为正在申请美国大学和已经在美国就读的中国学生们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
本书总体上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至第七章)
主要针对入学前申请学校的各项事宜进行介绍。其中包括:
第一章个人简历(Curriculum Vitae)
个人简历是让招生人员可以对申请人有一个最直观印象的材料。个人简历的好坏影响到招生人员对申请人的第一印象,从而影响最终的录取决定。个人简历要做得有特色,让人过目不忘,但同时也要真实,不可以太花哨,因此对个人简历的润色是申请过程中要细心准备的环节之一。
第二章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
如果说个人简历是让招生人员对申请人的能力、成就等客观事实有所了解的话,那么个人陈述则更倾向于申请人个性的表现。通过个人陈述,招生人员期望对申请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通过个人陈述,申请人也可以将自己的性格、品德、气质进行展示。个人陈述还为申请人提供了体现学术能力和英语水平的机会。个人陈述可以说是说服招生人员的法宝之一。一份成功的个人陈述就是一份成功的考卷,是成功申请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章推荐信(Recommendation Letters)
推荐信反映了其他人对申请人的评价。个人简历和个人陈述都是申请人的自我推销,而推荐信则是由别人来帮助推销申请人。一封有分量的推荐信绝对可以锦上添花。虽然推荐信并不用申请人亲自执笔,但是申请人同样也要做好准备工作,才可以使自己的推荐信在最大限度上为自己的申请服务。
第四章申请信(Cover Letter)
就像“人靠衣妆”一样,虽然有些美国大学并未要求申请人写申请信,但一封精致、简练并诚恳的申请信可以使你的材料在众多的申请材料中脱颖而出。因此可以说一封言简意赅的申请信就为申请人赢得了先机。
此外,我除了针对这些重要的申请材料对国内的申请人加以指导,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外,在第一部分中我还对奖学金和经济资助的概念加以介绍和区分。另外,还有一些普遍存在的有关学习成绩与学校名气的问题,我也同样将在第一部分中加以解释。
第二部分(第八章至第十章)
本部分就申请人到达美国后在学习、生活上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了介绍。其中涉及有关入学、转学、文化差异、与导师和同学相处,以及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安全要点等方方面面。
第三部分(第十一章)
本部分是对一些人物的采访实录,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些人的切身经历和体会,给中国的留学生们一些提示或提醒,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在美国生活和学习。这些被采访者包括来美多年、事业有成的华人,美国教授,招生人员,也包括新入学的新生和国际交换学生,以及一些学生家长。
总而言之,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籍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作者在美国大学多年任教和招生的经验总结。我希望这本书可以给那些正在申请赴美留学和刚到美国的中国学生们以帮助,可以指导他们像我一样达成自己的梦想并获得最终的成功。当然,由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书中的某些办法与建议可能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因此读者们也要根据自己的切实需要择材而用。同时,我也希望广大读者可以为本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仁的帮助。在本书的形成过程当中,我要感谢我的合作者王维为我做了所有的访谈工作。感谢清华出版社外语分社社长宫力的大力支持及蔡心奕编辑在编辑本书中所付出的辛劳,同时感谢李婷妲花费大量时间对本书的中英文进行翻译和校对。
刘骏2006年1月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来源: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