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各有其成功之道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各有其成功之道
——谈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一书的特色
卢锋
2002-08-21 11:37:56 来源:
由于担任“经济学原理”教学工作,经常有同学和社会上其他朋友问我什么书是最好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或者要我为他们指定一本最好的教科书。存在着这样的咨询需求,说明经济学教科书市场与其它信息产品市场相类似,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一问题本身就是现代经济学分析解释的一个对象,并且与本文评论的《
经济学
》一书作者——斯蒂格利茨教授的学术贡献有关。
然而,回答什么书是最好的经济学教科书却并非易事。我们不妨先放宽问题的约束条件,看看什么是好的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是分析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行为主体对资源利用加以选择的科学理论。既然是理论,必然有很多严格界定的概念,有利用概念表达的理论假设,有不同假设通过内在逻辑形成的理论体系。好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应当包容现代经济学理论进展的主流成果,应能体现经济学理论的内在逻辑力量。另一方面,经济学作为一门经验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它的概念和理论假设来源于对真实世界中具体现象的观察提炼,相互竞争的理论学说孰优孰劣最终也要通过与经验事实碰撞来检验判定。因而,经济学原理教材必然要大量结合现象观察和经验资料。对真实世界的关注,与经验现象的沟通,不仅是增加理论表达生动性和教材可读性的必要,而且是体现经济学作为经验科学的方法论要求。
生动性和严肃性的兼顾、经验性和抽象性的统一,应是好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的必要标准。然而,一般标准不是僵硬模具,使得好的经济学教科书千篇一律。相反,写作经济学教科书需要发挥创意和个性风格,不同作者在内容取舍详略、结构安排、表述方法、行文风格等方面可以新意叠出、百花齐放。因而,经济学教科书市场上实际可以同时存在一批优秀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我们可以讨论某一本教科书的特色所在,斟酌哪一本教科书对于读者特定背景和要求来说最为适当,却很难认定或推荐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the best)”的一本经济学教科书。
在精彩纷呈的欧美经济学原理教科书市场中,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以其鲜明的创意和特色脱颖而出,在过去近十年间保持竞争力。该书在国内出版后,也很快形成热销局面,第二版中译本仍劲道不衰。该书初版于90年代初,它在内容取舍方面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在原理层面增加一些章节,用以介绍当代经济学理论70-80年代以来的某些突破性进步。突出事例是把经济学对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贯穿到产品市场、劳动市场以及政府行为分析过程中,丰富了经济学理论体系内容。另外,在微观经济分析部分强调风险和跨时期决策问题,引入了跨时期分析概念和基本概念,也是具有创意的处理。我们知道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信息经济学领域做出过重要贡献,并因此成为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能够把自己参与的研究成果作为基本理论的一部分写进原理教科书,并且这一写法顺理成章并得到同行赞许,这是经济学说史上的一段佳话。
与上述特色相一致,斯氏在教科书结构安排上也有重要创新,这一点在微观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该书“绪论”概述现代经济学基本命题之后,用“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这两个内涵丰富的结构性概念统领微观结构,虽然具体章节讨论的理论内容相当深入细致,然而微观部分整体框架仍简单明了,清晰提示出贯穿经济学理论不同部分的体系线索。另外,在市场不完全题目下介绍信息不对称等新内容,一方面使得市场不完全概念包括的内容从传统的市场结构和外部性等扩展到信息不完全,使之更为全面丰满;另一方面又恰当地体现了新内容推动经济学理论进步的具体位置和历史价值。
说到结构安排,我觉得《经济学》的好处主要在微观部分,宏观章节虽也有精彩之处,但整体逻辑的推敲设计似乎不如微观部分那样经过深思熟虑。这与另一本美国流行的经济学入门教科书——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形成对照。曼昆《原理》的微观部分表述活泼,结构组织方面则比较平常,然而宏观部分结构安排却有大刀阔斧的改进。该书依托“长期”和“短期”这两个方法论含义很强的概念,用五章分析长期中的经济运行,用三章分析短期中的经济波动,为头绪繁杂的宏观原理内容拉出了一个清晰明快的逻辑构架。两本原理教科书,一本微观特别出彩,一本宏观格外好看,这一对比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两位作者的研究专长和心得。斯氏作为大师级经济学家在很多领域做出了贡献,然而其中能够改变经济学原理内容的贡献,还是在信息不对称等微观领域;曼昆作为美国经济学家新秀之一,对80-90年代兴起的新凯恩斯学派理论有过重要贡献,研究专长侧重在宏观方面。深入研究使他们对各自领域知识具有独到领悟,因而在处理基本理论材料方面能够深入浅出,驭繁就简,提炼出复杂理论背后的简单逻辑线索。
斯氏在经济学理论表述形式方面也下了相当大的功夫。这方面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在介绍经济学原理时大量运用事例特写。例如,该书一反教科书开宗明义给出经济学定义的传统表述方法,第一章开头却是将美国汽车行业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并由此引入对经济学概念和基本问题的阐述。通过这一新颖生动的表述方式,该书一上手就提示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的本质,传达了经济学问题来源于普通生活素材的理念。正文中几乎每一章都有两三个与相关理论相联系的事例特写。例如,在介绍资本市场理论时,为了显示投资风险和收益之间正向对称关系,借用“华尔街上的随机行走”一书材料,用表格形式显示“睡眠指数”,幽默而又贴切。在讨论政府干预价格和市场政策可能存在目标与手段矛盾时,介绍美国对食糖配额控制政策的事例,这一政策导致本国加工企业破产,诱致大量进口含糖混合物,甚至把糖溶于蜂蜜、巧克力、玉米糖浆中进口的扭曲现象。大量用心准备的事例特写,增加了读者对经济学理论的认知亲合力。
经济学原理的表达手法并无一定之规,从国外教科书市场情况看大体可分为几类。一类是侧重在正文中利用事例和数据讨论经济学原理,但是没有专门事例特写,也不用其它资料如照片、漫画等。这一传统叙述方法能较好体现理论内容的连续性和严谨性,同时也能兼顾相关理论的经验事实背景,不足在于生动性和可读性较差。另一类是除了结合经济数据以外,还大量穿插实际案例、新闻评论、页边点评、照片、图片、漫话、笑话等等,表述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不足在于对理论的逻辑性难以兼顾,有时表达方式过于花哨,反而妨碍了传达经济学内容逻辑的精彩之处。斯氏上述处理方法似乎体现了第三种类型。该书显然有意大量运用案例故事说明经济学原理,案例取之于新闻媒体、学术论文、个人观察、研究专著等广泛来源,然而在运用照片、漫画和其它边页穿插文字方面似乎比较克制。这一处理方式有助于使该书页面保有基本格局,同时又由于大量利用事例特写使内容和读者思考对象具有某种跳跃性。不同表述方法没有绝对高低优劣之分,它们对具有不同背景、需要和偏好的读者各有相对优势。然而,考虑到《经济学》把微观内容和结构方面创新作为主要“卖点”,选择上述表述方式应是适当并成功的。
(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8.21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