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接近历史 感受史学——《历史学是什么》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接近历史 感受史学——《历史学是什么》
刘方
2002-08-21 13:54:26 来源:
看完葛剑雄、周筱(上斌下贝)先生的《
历史学是什么
》一书,不禁使我想起了20多年前上大学历史系的一些事。我们班是这所著名大学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我们系录取的分数是文科里仅排在中文系之后的,那时文科的专业我们只知道有文史哲,班里有几乎一半同学第一志愿报的是中文系,经济、法律等如今的热门专业系,录取分数远远排在我们后面。我们班还有省文科状元。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事。80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经济、法律等专业逐渐热起来了。我们这些校园里的天之骄子的身价有了微妙的变化。我们班男生在宿舍遭到周围几个系学生的质询:学历史有什么用?据说有几个善辩的男生颇有舌战群儒的风度,居然在辩论中使对方连连讨饶。但是,社会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我们毕业时,我们班已有好几个同学考上了法律系、经济系的研究生。而留在系里上学的同学因历经变故痴心不改,被系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戏称为“失足青年”。如今,他们中的好几位已经成了系里的顶梁柱。
今天,“学历史有什么用?”这样的话题仍然是不少青年读者想提的问题。前不久,从葛兆光先生的文章《历史教科书与历史的意义》(《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11.15)一文中,读到了他引用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一段话:“历史学不应当热衷于民族主义的编造(民族主义是常常应当受到谴责的),也不应当只沉湎于人文主义(尽管人文主义是我所偏好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果历史学消失,国民意识也将因此不能存续,而如果丧失了这种国民意识,法国也好,意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独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我以为说到了历史学最高和终极的作用。试想,如果没有我们先辈史学家留下的浩如烟海的史籍和史学著作,今天的中国人就不知道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唐诗宋词等等,也就不知道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新西兰人,世界上更没有所谓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在《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作者引述了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新史学》中的一段话,也表述了同样的意思:“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作者辟出了《为什么要了解历史》一章,从“董狐的力量”、“春秋笔法”、“太史公的地位”、“《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用”、“古为今用”、“影射史学及其遗风”、“走出庐山”、“历史的智慧”、“从历史看未来”九个方面,娓娓道来,阐发了学习历史的意义。从中我们了解到,早期的史家像董狐、齐太史四兄弟为了秉笔直书历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前赴后继;司马迁“隐忍苟活”,为的是写出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记》。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有赖于这样一批史家的贡献。
历史学这些年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降低,商品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文革”期间由“古为今用”而登峰造极的影射史学的泛滥有关。作者在书中指出,“古为今用”的弊病“就是混淆了研究历史与运用历史之间的界限,脱离历史事实,一味强调古为今用,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古为今用本身并没有错,“正确的古为今用,只是在历史所提供的范围里做一些主观的选择,对历史事实进行取舍,但绝不会歪曲、篡改事实。”历史的智慧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借鉴和知识。作者作为历史地理学家,为我们作了一个古为今用的个案的演示。作者不同意很多自然科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使全球的气候变暖的看法,举例说,今天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遗址,是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朝的首都,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水牛、亚洲象、亚洲貘等喜热动物的骨骼,甲骨文也留下了猎象记录。那时人类的活动产生的热量远比现在低的多,但年平均气温却比今天高2摄氏度左右。认为气温变化的根本因素是自然因素。
作为把成为“史学通人”当作努力方向的史学家,作者运用多年来研究历史积淀的智慧,旁征博引,使我们感受了“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读完后,相信每个读者都能明白“为什么要了解历史”。同时,我们也能了解,今天的史学家为了传续中国古老的文明,正在作出无愧前辈的努力。
来源:中华读书报2002.8.21
本版责编:孟婉霞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