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从哲学训练方式看哲学教育的成败——读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从哲学训练方式看哲学教育的成败——读赵敦华《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婷
2007-12-28 08:54:24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9
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
读
赵敦华
的《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是很让人有些启发的。赵氏对西方古典哲学的研究颇有新意,如对柏拉图的理想国他作了明显倾向于利奥式的解读,指出了休谟的经验主义的内在矛盾,对中国语境下的西方哲学走向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哲学学者的批评研究自有一个平台供他们唇枪舌剑,我无意于评价赵氏学术水平的高低。但是他关于读西方哲学经典的四个境界的系统概括却不由得让人思考哲学素养的培养方式问题,换句话说,他对西方哲学训练方式的几点心得给我们指明了一条登入哲学堂奥的门径。
赵氏认为,读书的四个境界(也就是四个阶段)是初学境界、入门境界、批判境界、创造境界。四个阶段一环扣一环,是一个循序渐进地提高水平的过程。就哲学来说,初学阶段是理解基本观点,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个阶段要反复地读哲学史的书,谙熟于心,使自己对西方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他们之间的继承和批判关系、哲学史的发展线索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选读一些哲学经典,和哲学史著作相互参照,多读与一个个基本观点相对照的那些选段,以加深对哲学史基本观点的理解。
入门之后,要把别人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理解。这时可以读整本的经典和与完整的经典阅读相参照的第二手材料了,看看哲学家的观点是在什么背景和上下文中出现的,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是如何论证的,等等。这一阶段虽然仍是照着哲学家的文本讲,但是,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独特方式解释哲学经典,而不是像是在初学阶段,只能讲公认的知识。
入门阶段是“钻进去”,到了批判阶段则是“跳出来”,此时读经典是带着批判的眼光读,带着质疑的态度读,带着自己的问题读。赵氏批评了“跳不出来”的读书人,这些人皓首穷经,对经典的内容滚瓜烂熟,却没有自己的想法,是对经典、对权威的教条主义。用这种方法研究哲学,则哲学完全被等同于哲学史,哲学史又被归结为注解、诠释,哲学的批判精神、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都不见了。
正如冯友兰所说,照着经典讲的是哲学史家,接着经典讲的是哲学家,创造境界就是哲学家的境界,是读哲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哲学家不是凭空提出新理论的,而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之上,越是著名的哲学理论,它所涵盖的哲学史知识越多。因此,赵氏提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认为哲学史研究到广博精深的程度,自然会出新哲学。
在赵氏的读书“四境界”说中,第一、二阶段是哲学史家的“照着讲”,第三阶段是向哲学家的“接着讲”的过渡,而第四阶段达到了读经典的最高境界,可以创造出新的哲学理论。按照当前的教育模式,初学应在本科生阶段,入门在硕士生阶段,批判在博士生阶段,创造是哲学家的境界。
赵氏正是按照这一思路来培养他的学生的。《西方哲学经典讲演录》根据他给北大研究生上的“西方哲学原著概论”课程整理而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如何在课堂上实践他提出的读书方法的。在前言中,作者提到,“这门课将以我的讲授为主。但我设计了一种介于讲授课和讨论课之间的教学形式,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课前重点阅读几本经典,写出读书报告和准备与我在课堂上交流的问题。我在课堂上主要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每年我都会根据同学们的反应,修改教学计划和讲授的内容”。翻阅全书,我们可以发现,赵氏所讲内容虽占了大半篇幅,但是学生的提问也相当地多,更有一些学生与老师发生了激烈的碰撞,问题的尖锐程度不亚于其师的观点。这些碰撞在第十一讲“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批评与反批评”中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毫无疑问,赵氏哲学训练的实践是成功的。但是,他的方式可不可以转化为一种模式呢?会不会像
易中天
的《成都方式》,只能是成都的方式,可以借鉴,却不可以推广?首先,赵氏所开的课是研究生课程,而不是本科生的基础教育,他可以避免“填鸭”;其次,赵氏是给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上课,学生能够积极地与老师形成互动。而全国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哲学专业,既有本科的基础教育,又有研究生的提高性、创造性教育,赵氏的思路可否遍地开花?这本讲演录只是赵氏对处于入门阶段的研究生所做的实践,它不可能也没有能力给我们做出一个宏大的回答,但是,它的启发性、开创性已经足够了。
笔者大一的时候上哲学导论课,老师曾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哲学家不是批量生产的。”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后,他又循循善诱:“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哲学产生兴趣,也仍然可以做哲学研究。我将采用启发式教育,用问题来激发你们的好奇和灵感,以获得基本的哲学素养。”遗憾的是,除了这位恩师的课,我们以后所接受的哲学教育,已经很少有启发式、互动性的了,我们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去改变满堂灌。倘若这本书能引起人们对哲学的兴趣,则功莫大焉。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9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