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无聊”成标志 短信传播中的“垃圾”——《我为信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无聊”成标志 短信传播中的“垃圾”——《我为信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1-15 09:22:43 来源: 《我为信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无聊”成为短信标志
北京勺海市场研究公司一项有关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使用短信的被访者每天平均发送的短信大约为5.19条,接收的短信息大约为5.32条,来往的短信总量达到10.51条。而短信使用频率最高的年轻群体,每天来往的短信数量则达到了24.23条。
如此庞大的短信来往,究竟都在传达什么信息?调查显示,在各个网站纷纷抢夺短信实用信息订阅市场的同时,使用短信方式接收股票信息的人却只占被访者的4.6%,接收彩票信息的只占3.1%,而经常用短信接收“黄段子”的人却高达8.7%,在20至25岁这一年轻群落里,这个数字甚至达到了14.4%。有51.2%的被访者经常用短信发送“一般的笑话”,60.1%的使用者经常用短信“闲聊”,而经常用短信进行工作沟通的人只有39.4%。“无聊”的价值,从未像今天这样巨大。
随意问候、闲聊、一般笑话、“黄段子”……每天“飞”在城市上空的短信电波中,一半以上都是这类“无目的”的信息,“无聊”已经成为发送短信的标志性心情。
“注意了,先看看你的左边,再看看你的右边。请小心一个刚溜出来的精神病,他的特征是:拿着手机东张西望。”网易人气排行榜上的这条短信,累计发送总数为719682人次。而这将近72万条短信加起来意味着将近72000元的短信费。按全国年预期短信量600亿条计算,每一天,我们的城市里都有价值1000多万元的短信在上空穿梭,其中有几百万就这样随着笑话、闲扯等等可有可无的无目的信息“无聊”掉了。
为什么垃圾短信会有如此巨大的发送量?一位所谓的“大拇指”族说,自己只在处理不紧要的事情时才会使用短信跟别人商量具体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是用来和自己熟悉的朋友闲聊天或者互发笑话来娱乐一把。这是“拇指一族”的典型心态。
闲聊虽然浪费钱财但不至于让人反感,更不至于伤人害命。而在这漫天飞舞的信息垃圾中,却有这么几类是让人憎恶甚至痛恨的——
恶意种种与贪性
首当其冲的是烦人的“苍蝇”——广告短信。类似“本公司生产的XX,质量上乘,价格优惠,欢迎来电订购,有意者请拨打电话139……”这样的短信广告对大多数手机用户来讲,恐怕并不陌生吧。这种恼人的短信广告经常像强盗一样破机而入,完全置手机用户的愤慨于不顾,纯粹是一种霸王广告。无论你愿意与否,只要随机抽中了你,你根本就没有拒绝的可能,在短信铃声肆无忌惮地响起的时候,可怜的你只能像羔羊一样“任人宰割”,被迫接受广告信息。尽管2004年深圳人代会曾有代表提出“规范短信市场,控制随意发送手机短信”的议案,强烈要求有关部门能够切实拿出一些办法,杜绝垃圾短信息的泛滥,还用户的短信控制权。但时至今日,事实证明,短信广告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代发短信广告的公司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欣欣向荣。
如今的短信广告可是形形色色,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办证广告”(“办证吗?发短信至……”),推销六合彩的短信(“先生:本期的中奖号是XX,下期……”)等,样样都有。利用短信发布违法广告已屡见不鲜。并且此类广告的“业务范围”越来越骇人听闻,竟开始销售假钞、迷魂药,甚至可以办假的死亡证明。
对于商家而言,短信广告的不可回避,使得它确实比传统媒体广告针对性更强,抵达率也更高,且费用低廉。因此,对于财力有限,无力承担大型广告或电视广告巨额费用的小公司来讲,当然是极好的途径。但正是如此,才使短信广告永远是小本买卖的吆喝场,总难登上大雅之堂,可信度极低。也正是如此,才让短信广告的受众普遍产生反感(制作精美的电视广告、杂志广告还是深受百姓欢迎的),并且这种让人强行接受的方式也往往会引起用户的厌恶。如此恶性循环,短信广告终将难以得到很大的发展。
其次是让人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的恶意连环短信。有些连环短信利用的是人贪小便宜的本性。受害者在害了自己的同时也将朋友拉下水。
有的人把这种恶意连环短信定性为“短信传销”,这种比方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每个转发的人都有“上线”、“下线”,有不得已的,也有存心的,但几乎没人知道最高的领导者、最初的制造者是谁。
最后则是万恶的骗人信息。
相对于恶作剧性质的连环短信,一些中奖短信则是货真价实的诈骗短信,且有不少人上当受害。这样的诈骗短信往往称“你的手机号码是幸运号码,中大奖了”,当用户疑惑地拨打短信中留下的号码时,果然有人跟你说奖品是一台价值多少的手提电脑,但需先交个人所得税才可领到奖品,要求中奖者将税款汇到指定的个人银行账户。
据了解,一个手机短信诈骗团伙一般由团伙头目和3-5名负责发送短信的“小工”组成,大团伙的“小工”数量从十几个到几十个不等。他们的“工作地点”一般是在封闭的套房内,风声紧时就转移到深山里,每天不停地用手机短信群发器(俗称“土炮”),狂发“六合彩透码”、“恭喜您中了大奖”、“出售走私物品”、“代办各种文凭”等虚假信息,然后坐等“愿者上钩”。而这种群发器成本还不到100元,其黑市售价也不过200-300元。一台“土炮”一个小时可发送短信7000多条。2004年7月,公安部破获的特大手机短信诈骗案中,手机短信诈骗集中的福建某县,在短信诈骗高峰期间,以这种方式一天发出的手机短信达上百万条之多,是“全亚洲最繁忙的基站”。如此漫天撒网的方式,即使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上当受骗,也能给犯罪分子带来高回报。一个小学还没毕业的短信诈骗分子龚某在一个月内就骗取手机用户汇款53笔计133067元。嫌疑人张某在被捕后,缴获的手机还响个不停,查封的账号还有人不停地往里面汇钱,警方在他的29个账户中发现汇款多达598笔,金额达170余万元!
破获短信诈骗并不艰难,治愈贪婪的人性却举步维艰、任重道远。小小的短信搅起如此大波,实在不能不引人深思。
引发强迫症、焦虑症
手机短信的出现,给予了人们许多自由:情感宣泄的自由、文字创作的自由、交际网络的自由,但是,在不知不觉中,短信也使人们陷入了个体存在的绝对不自由中。手机短信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无论是否是手机的拥有者,你都将被卷入这样一个不安宁的世界中。对于拥有手机的个体而言,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短信强迫症”或“短信焦虑症”。短信将人类再次异化了,在“自由”诱饵的诱惑下,人们掉进了另外一个陷阱,陷入了另一种绝对的不自由中。短信是一种不受任何时间、地点、情境约束的随时随地的交流,许多短信“瘾君子”习惯了短信这种交流方式,习惯了随时处于交流或“等候交流”状态。如果长时间没有收到短信,或者在原本应收到短信的时候没有收到短信,就会产生被遗弃、被排斥的受挫感和孤独感,从而焦虑烦躁、坐卧不安,严重的甚至会长时间失眠。他们的神经已经牢牢地被短信所掌控。即使没有严重到患上所谓的“短信强迫症”或“短信焦虑症”,短信用户的个体的存在自由在一定程度上也被短信剥夺了。人们在将号码告诉别人的同时就出卖了自己的自由。麦克卢汉说道:“电话是时间和空间难以抵抗的入侵者,以致高级行政人员只有在进餐时,才能免除电话铃声的侵扰。”短信的一大特点是可暂储性。当用户关机或不在服务区时,它可以暂储在短信服务中心,一旦用户开机,便可以收到短信。因此,短信是一种“强迫性”的信息。
对于身处“手机社会”中的群体而言,短信则宛如一只无法赶走的恼人的绿头苍蝇,烦人的短信“嘀嘀”声无所不在,成为新的噪音污染。当前,许多社群、学校都在倡导:在课堂、教室、会议室等公共场合,将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以免影响他人。而当装有摄像头的手机出现,当多媒体短信开始在都市中逐渐普及开来时,群体的自由遭到了更大的威胁。如果说噪音污染尚能在可接受的范畴内,那么肖像权被随意地侵犯,则是绝对无法容忍的。如今因手机偷拍上告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自由是块有限的面包,你拿得多了,我便吃得少了。个体自由的扩大与群体自由的缩小是手心手背,必然如影随形。
即使是从短信的写作来看,短信的自由也是“短命”的。新鲜过后,习惯于快节奏生活的现代人发现,短信创作只能是学生时代的浪漫。目前短信最大的使用人群,仍然局限于学生或青年群体。
因此,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多、更快地使用短信通讯,各种名目繁多的短信网站应运而生。这些短信网站就像快餐店一样,将各类名言警句、祝语贺词汇集起来,无论对象是谁,父母、亲友、恋人;无论什么时节,生日、节日、纪念日;无论内容是什么,祝福、搞笑、整人,甚至荤段子,应有尽有。在这里,人们不必费脑子去思考,无需用情感去酝酿,只要像挑选商品一样,各取所需。短信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快餐文化,不能说这种在网上拷贝下来的内容一点意义都没有,但是,发送者的诚意和真心,却难免因这机械式的拷贝而大打折扣。久而久之,无论多么美妙的诗句、亲密的话语,或许都会逐渐地苍白惨淡——也许这就是机械复制时代的悲哀吧。我们在拷贝别人的语言的同时就丧失了说话和思维的功能,丧失了自由,丧失了自己。
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短信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短信给中国百姓带来的自由到底有多大的伸缩维度?到目前为止,恐怕没有人能够给予一个确切的定论。应该说,短信方兴未艾,还拥有相当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现在就对它定论也为时尚早。那么,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后来者去评说吧。有一点是肯定的,就像计算机一样,手机及手机短信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秩序和习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交流模式。生活于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我们,所能做的和所需做的,兴许也就是享受短信自由而不要陷入其掌控,不要被异化而已。
本文摘自《我为信狂》王静崔莲花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12.00元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