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大学读本意欲通吃卖场与高校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大学读本意欲通吃卖场与高校
2008-03-11 09:02:51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读本”这个概念在大家印象中并不陌生,它在广义上类似于“文选”,是有关某一领域的资料汇编或文章选辑。近年来,“读本”在国内开始流行,多家出版社都曾出版过成系列或单本的“读本”,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人文读本系列”、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人文读本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生文化读本系列”等。这些读本主要涉及思想文化等学术领域,一度掀起“人文风”,并因而在卖场取得较好表现。值得关注的是,大学读本目前已经开始以“介于知识普及读物和教材之间”的“准教材”身份向高校延伸,显现出“通吃”之势。

 今年1月9日,“当代大学读本科学文化系列”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该套丛书的主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在丛书的前言中指出,“读本也可做教科书使用”。同时,上海交大出版社总编辑张天蔚则在该书“专业”、“系统”、“前沿”几个性质的基础上,总结出“准教材”这个概念。无独有偶,北京大学出版社亦将从2008年开始推出“培文读本丛书”,而该书总策划、北大出版社培文公司总经理高秀芹也指出,“培文读本丛书”的特点是专业、高端、系统和前沿,因此我们也可将其划归为“准教材”范围内。

 在大学读本进入“准教材”出版时段之前,其对思想文化的知识普及是吸引众多对人文领域感兴趣的高校学生乃至社会读者的原因所在,并因此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例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较早涉及大学读本领域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出版社。早在2002年,广西师大社社长肖启明就提出了有关“大学人文读本”的创意,该创意起源于其对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长期缺失以及促进当代大学生精神成熟的思想催化资源严重不足的忧思。丛书出版后,广西师大社收到很多反馈信息,而这些信息表明,除了高校学生,读者范围已扩展到社会上许多中老年人士。由此可见,具有知识普及意义的大学读本面向的读者群比较广泛,在具体领域的选择上也比较宽泛,如人大社的“大学生文化读本系列”分为人生、事业、情感、爱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等八卷。虽然相关编者都是大学里研究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但总的来说,图书的内容离大学里的专业领域比较远,主要起知识普及的作用,学生们主要将其当作课外读物在读。

 然而,带有知识普及性质的大学读本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当代的大学生群体同时也担负着专业研究的责任,其中的一部分将来可能是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根据这种需要,在知识普及型大学读本如火如荼之时,具有“准教材”特点的大学读本应运而生。

 早在2003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经管类读本,该社总编辑高鹏印象深刻地回忆说,虽然这套丛书的内容比较浅显,其侧重阅读群体也是企业的经管人员,但在培训中却可作为教材来使用。与此同时,一些以单册形式出版的大学读本也开始以专业教材的面貌出现。如北大社的《中国古代史读本》和《考古学读本》、人大社的《文化研究精粹读本》等。

 近期,成系列的大规模知识研究类大学读本被一些出版社当作重头戏推出,如文章开头提到的由上海交大社出版的“当代大学读本科学文化系列”即属此列。上海交大社总编辑张天蔚指出,这套读本的策划思路源于欧美大学的教学方式——欧美大学的课程就是以读本为教材,读本选编学科的经典文章或前沿文章,让学生们了解学术问题的研究状况和最新进展。所以,“当代大学读本科学文化系列”在注重学科系统性、整体性、专业性的同时,并不回避当今国际学术界一些尚无定论的前沿问题。

 北大社即将出版的有关西方学术思想领域的“培文读本丛书”也具有这样的特色。据高秀芹介绍,这套大规模的丛书的主题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世界范围内现在比较“热”而并未成规模的理论和文化现象,包括一些在中国尚显冷僻的理论,如《粉丝文化读本》;第二个层次是重要的西方理论大师,尤其是其思想和作品在中国不断被谈论而尚无完整、系统的作品集的思想家,如《从结构到全球化批判:斯皮瓦克读本》;第三个层次是一些大家比较熟悉、其著作在国内已反复出版的思想家,如哈贝马斯、德里达等,关于他们的读本则是按照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把重要文章或论著片断编辑成书。这三个层次体现出这套丛书“专业、高端、系统和前沿”的特点,其中一些读本的编者也是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在技术细节上,所有的文章都标明了来源和出处,以便一些想要对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查阅相关资料。

 关于大学读本市场的这一转向,高秀芹认为,这有其必然因素。研究性读本在国外大多是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材,能引导学生向精深化和专业化发展。另外,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和世界各国面临的问题日趋一致,国内外学术领域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基本保持同步,读本可以更快地呈现当前学术的最新进展,让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

 大学读本已经显示出拓展市场空间的趋势,但是这个市场却仍有待培育和完善。具体而言,具备专业化、系统性、前沿性等特点的大学读本虽带有教材的色彩,但其要真正成为教材,还需要和大学的整体教育状况匹配。张天蔚虽然“希望这套丛书能作为教材使用”,而丛书出版后也有一些大学把它选为教材,但他认为现阶段把大学读本作为教材使用还有些不现实。“这套读本很难完全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们选编的一些比较前沿但没有明确定论的相关内容显然还在教学大纲之外。此外,这套读本如果选为教材,就会对老师提出较高要求,而在目前的情况下,成章节的、观点约定俗成的传统教材更适合老师上课使用。”

 此外,在技术操作上,由于读本由多位不同作者的作品结集而成,那么版权问题的解决就比单一作者的著作复杂。也因为这个原因,广西师大社早在2005年就着手准备的一辑读本到现在还未出版。(中国图书商报2008/2/24)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