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南京的历史名片——读《大明王朝:从南京到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南京的历史名片——读《大明王朝:从南京到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03-28 10:06:52 来源: 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向来被称为“六朝古都”,言下之意,人们把六朝当作是南京的一张“名片”。毋庸置疑,六朝是南京的一个辉煌时代,南京从偏处一隅的小地方发展成建都立业之地,是由孙权发其端并延至东晋、宋、齐、梁、陈的,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突出的“王气”之地而受瞩目。然而,说“六朝”是古代南京地位的最高峰,置之为“历史名片”,笔者却不敢苟同,原因有二:首先,六朝再怎么辉煌,毕竟只是偏安小朝廷,说句难听的话,南京的“王气”历史上吸引的多是心怀野心的割据军阀,南京多为割据政权所在地,六朝是如此,以后的南唐也是这样。割据之地再怎么辉煌,其气也不正,其命也不长,其影响也只限于其烛光照耀之隅。其次,“六朝”的辉煌留给今天南京人的遗产并不太多,屈指数来,有今天南京郊外的几处六朝的石刻,其中的辟邪被当成了今日南京的形象(可称为“市兽”);有在南郊多有考古发掘的一些六朝墓葬,其中出土了著名的“竹林七贤”砖模图。今天要在南京开辟一条“六朝游”线路看来是有困难的,六朝的宫阙,六朝的“华林园”,“南朝四百八十寺”,还有代表六朝风流的乌衣巷,早就荡然无存了,罪过我们当然可归之于杨坚杨广父子,他们毁城复耕,致使唐人就开始感叹“六朝如梦鸟空啼”了。然而,杨氏父子的所做所为不正是统一的一项措施吗?毁城复耕断绝了野心家依恃所谓“王气”的梦寐,可看做是“大一统”的豪迈宣告,至少在他们看来是这样的。
那么,要论南京的“历史名片”是什么时期呢?民国我们暂不谈,因为民国已是近代国家了。著名明史专家,人称“南京易中天”的马渭源先生在南京电视台《金陵往事》上讲述《大明帝国在南京》,对朱元璋在南京开国建都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南京城发展的重要作用,做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根据其讲稿,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之《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卷》上下册,相信看过讲座的观众或看过图书的读者,多会选择朱元璋时代的南京作为南京的“历史名片”,因为这个时期的南京是堂堂正正的大一统帝国首都,它的影响长达大一统中国的近六百年;今日南京就是从那个时期的南京发展而来的……
第一,马渭源先生分析了朱元璋把南京作为建功立业之基的缘由和经过。从“三次谋士进言,篤信定鼎南京”,到确定发展大计,跨江而击,“三攻集庆路”,打下南京;再以南京为根据地,先西后东,完成局部统一,然后挥师北伐,由南而北,统一全国。朱元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就是:以南京为中心和根据地,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而历史上大一统的建立,都是“由西而东“或“由北而南”,即使其后的清朝,大一统的途径也是“由北而南”的;而南京作为“割据政权”的首都,历来都是被消灭被统一的对象。朱元璋在改变中国历史的同时,也改变了南京“割据首都”的历史形象。
第二,马渭源先生令人信服地论述了南京作为大一统帝国首都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随着宋元以来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而出现的。由于北方的不断战乱,北民南迁,到南宋时长江流域以南的经济已压倒性地盖过了北方,南宋的版图不到唐朝的一半,可南宋的财经收入却是唐朝的2-3倍;到元朝时,元帝国的经济命脉已完全依赖于“南粮北运”。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南方军事势力拥有了统一全国的经济物质方面的优势,由他来大一统当然能得到唯物主义式的证明。至于文化,宋元以后,南方压过北方也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而南京正处于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枢纽地位。
当然,朱元璋毕竟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有很严重的宿命论色彩。“魔鬼的咒语——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寿命都不长”,时刻袭上他的心头。马渭源详述了朱元璋定都的种种选项,分析了南京在与汴梁、洛阳、长安、濠州之间竞争决胜的经过及原因,从而再一次证明了南京担当大一统帝国首都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马渭源先生以浓墨重彩之笔分析了明都南京的重要地位,称南京为中世纪世界最大的城市,明故宫为中世纪世界最大的皇宫。对明故宫,由于其现已不存,马渭源先生提醒读者今天北京故宫就是明南京故宫的复制品,而且用了大量篇幅说明其“范围广阔,殿阁崇伟,气势恢宏”,并且用明故宫的见证人——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话为证:“我还没有见过世界上哪个国家的皇宫像南京的明故宫这样雄伟”。对明代南京城,马渭源先生详说了明代南京城墙及其城门建筑,南京的外廓城,以及南京城内的区划。说明了在朱元璋时期,举全国之力,建设了南京,从而奠定了南京600年历史发展的方向,确定了南京在大一统帝国中的地位甚至国际声望。
马渭源先生在述说朱元璋在南京的做为时,十分注重结合今天南京明朝的遗存。除上述明故宫、明城墙外,他还述说了朝天宫,夫子庙,江南贡院等的来历及其雄伟气势;在述说朱元璋去世时,详说了明孝陵建制的奇特及其庞大规模。读者对照今天明朝的遗存,不难感受到马先生论断的准确。
第四,朱元璋时代不光是给今天的南京留下了一坐城市的框架,而且“基本上确定了南京南北混合的地域文化风格”。随着朱元璋定都南京,马先生在书中介绍了方山大鼓的来历、大钟亭的传说、夫子庙的灯会和秦淮的画舫、以及南京的云锦的辉煌。而且介绍了今天南京人耳熟能详的许多老地名大多也源于朱元璋时代,比如:七家湾、评事街、常府街、信府街、邓府巷、大功坊、汉府街、大小教场、马群等等,这些地名今天还在使用,并没有成为“文物”,可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朱元璋时代给今天的南京留下的遗产亦是非常厚重的。
今天的南京人对自己的城市和城市文化充满了研究的渴望。实事求是地讲,人们对六朝着墨较多,南京出版社就出版了六朝研究的系列丛书;而对明文化,人们的兴趣似还不太浓厚,这好象有“灯下黑”的现象。人们是不是感到,明代的南京离今天还不远,行走之间触目即有明文化的遗存,从而熟视无睹,激发不了太多探幽的愿望?这不正说明了明代南京的影响之深、之广吗?愿马先生写出更多的有关明代南京的著作来,让南京人对自己的城市了解得更多!(〇刘庆楚/原载《扬子晚报》2008年3月25日A44版)
来源: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