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将学术道德还原为日常规范《学术道德学生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将学术道德还原为日常规范《学术道德学生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胡淼森
2008-04-01 10:28:28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信息中心2008-03-28  
 
 翻开《学术道德学生读本》之前,本有一种充满神圣感的期待视界。毕竟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学术道德”、“学术良知”、“学术腐败”已经成为人人谈而色变的关键词,坊间早已充斥种种关于学术沦丧的“忧思”、“备忘”、“反思”之类名目的热门书籍,谈起“学术道德”,人们往往颇有剑拔弩张、除恶务尽的味道。

 但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却会发现这本书并没有所谓“高大全”的自我标榜,作为学生读本,它继承和发扬了英美学院教材的一大传统———平易近人。作者保罗·奥列佛(Paul Oliver)似乎并不想挑起过多纷争,他甚至有意避免奢谈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只是就事论事、有板有眼地向我们介绍学术调查、研究、写作、出版等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技术性问题。哪些细节是应该计较的?哪些禁区是不能碰触的?哪些关系是必须妥善处理的?作者无心通过本书的写作将“作者”自身塑造为一名形象高大的学术道德专家和捍卫者,恰恰相反,他尝试着将一些复杂的道德问题还原为日常行为问题和技术操作问题,深入浅出,因此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术道德学生读本》语气平缓,分析冷静而严谨。从本书的架构来看,大致分为两编:第一编是“道德与研究过程”,通过对于如何定义“回答人”的讨论,揭开了社会科学调查中研究者与“回答人”的关系,整个第一编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我们经常忽视,在“参与者”、“被试者”和“回答人”这些近义词背后,包含着研究者对于“回答人”怎样的不同理解。人永远不是对象或材料,研究过程的道德问题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奥列佛将这一问题摆上了台面。

 的确,无论就中国或西方而言,以往的研究者、作者甚至艺术家似乎总具备某种神圣的“气息”(Aura),作为对象的“回答人”只能成为材料、数据和灵感的提供者。历史只记录作者的名字,与作者强烈昭显出来的主体性相比,这些“回答人”只能是被表述和言说,却毫无权利的“对象”。

 随着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尤其是福柯通过话语分析宣布了“作者之死”后,弥漫在知识、研究和写作行为四周的神圣气息消散殆尽,任何研究不得不面对与“回答人”的关系,后者进而上升为道德问题。研究人员必须“采取一切合理的措施以保证参与者心态的平和,并公平地对待这些我们请来帮助进行研究的人”,与此同时,研究行为本身恰恰是需要自我反思的:研究有无必要,是否征得了公众同意,公众有无权利知晓研究的内部,公布研究成果之前是否应告知材料和数据的提供者?这些被掩藏在角落里的细节不断被奥列佛挪置在阳光之下,提醒我们学术道德面对的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只能是互为主体,而不能将任何一方降格到客体的地位。因此奥列佛的这句不经意的话才具有隽永的意味:“研究人员不仅要对完成一个研究过程负责,而且要对那些善意地提供研究资料的人们的幸福负责”。

 作者不厌其烦地论述这一问题,甚至延续到了第二编“道德主题”,在这里,中国学术界最为关心的学术腐败、抄袭和剽窃问题终于出现。然而或许是由于国情的关系,作者并没有将其置于一个突出的地位,而是依然将其还原为技术和规范问题。如果说第一编提出了研究者和“回答人”之间的伦理责任,那么第二编则要处理研究者与导师、其他同事、资助机构、出版机构、特殊社会群体之间的道德关系,在这里道德问题同样是通过细节分析和穿插期间的小故事展开的,读起来趣味盎然。例如某位研究生的文章经导师指点后发表,惊喜之际忽然发现前面署着导师的名字,随即发生了自己的权利是否被侵害的疑问。这一在我们看来乃大是大非的善恶问题,可能在中国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作者却只是细致入微地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的合作与独立分工问题,有条理地加以梳理,最后得出了令所有人信服的结论。

 论述缜密而不失生动是本书编排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穿插在正文间的“专栏”,均有小对话和小故事组成,设计极为真实,反映了初级研究者从陌生到熟悉、从鲁莽到耐心的成长过程,许多对话可以当成小品文来读。例如在第六章讨论如何面对资料收集过程中的文化和性别差异问题时,举出了一段A和B两位研究人员的对话,谈及去一位生活在英国的印度老人家采访的经历,通过介绍这次访问的细节,例如神龛、寺庙、菜园等文化差异,还原了一次不同文化间碰撞交流的过程;而A在访问过程中小心翼翼的态度,不仅尊敬他者文化,并且尝试近距离沟通的态度,早已将一种真正的学术操守潜移默化于读者的记忆。

 无可讳言,这本教材的初衷是写给“社会科学”的学生们,告诫他们在社会科学经常运用的调查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因此将研究者与“回答人”之间的关系摆放在突出位置是理所应当的。然而这本书的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首先人文科学在许多情况下也需要借助实际调查,同样要处理好与“回答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防止留下被质疑学术道德的话柄,例如在调查方言、采集民间故事和诗歌以及写作“口述历史”的过程中,也要做到充分尊重研究的参与者,将所有人视为和自己平等的个体,而不仅仅是工具、媒介或材料。

 言及于此,似乎能部分地理解了这本书的深层蕴藉。语不惊人的背后,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学术道德”这一热点问题是有着独特立场的,那就是将学术道德还原为日常行为规范,重要的不是某些勿需浪费笔墨加以论证的神圣原则,而是如何将这些原则贯彻到研究过程的每一细节,成为存在于研究者内心的某种基因或者细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术”处理的是“知”的问题,“道德”则要面对“做”的问题,知易行难也好,知难行易也罢,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割裂的关系,而《学术道德学生读本》一书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知识论与伦理学的融合。

 《学术道德学生读本》[英]保罗·奥利弗 著,2007年8月出版,定价:17.00元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信息中心2008-03-28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