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外语教材编写出版的探讨与研究 - 教材论坛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教材论坛
外语教材编写出版的探讨与研究
作者:庄智象
2008-06-30 09:25:52 来源: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06-23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在中国社会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推进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对各类外语人才前所未有的渴求,对外语教学和外语教材的需求,也在持续快速增长。我们这些年来外语教材编写和出版建设取得的丰硕收获,既是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深入回顾梳理我们在这方面形成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新挑战,对于我们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当前仍需要我们继续大力推进的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简要的历史回溯和若干启示
外语教材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因而,教材的出版工作承载着很多的社会责任与教育期望,影响着我国几亿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成长发展。中国出版人本着一种科学、严谨、负责的态度,在探索和建设科学、系统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与出版体系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改革开放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可以说是我国外语教材建设的积累阶段,当时优质的外语教材已无法满足社会的爆发性需求。198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一批以“文理工相通”、突出阅读技能培养为特色的英语教材相继问世,如董亚芬教授主编的《大学英语》、杨惠中教授主编的《大学核心英语》、陆慈教授主编的《新英语教程》、与国外合作编写的《现代英语》等,这些教材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英语教育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八十年代末,国家教育部先后颁布了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和高年级阶段的教学大纲,于是外语教材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李观仪教授主编的《新编英语教程》、李筱菊教授主编的《交际英语教程•核心课程》、黄源深教授主编的《高等师范英语》、胡文仲教授主编的《大学英语教程》等进一步推动了英语学科的教材建设和学科发展。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国家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教学改革的举措,包括大学外语教学大纲的修订、网络教学的试点等,我国的外语教材建设开创了历史新局面,涌现出诸如《大学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修订版)、《新世纪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等大量各具特色的新教材,并从纸质平面教材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立体化教材方向发展。
在近几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教育部立项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几乎是以两位数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交流的深入开展,外语与计算机成为21世纪人类“学会生存”与“适应生存”的两大需求。全国有三亿多人在学习外语,这一巨大的市场亦不可避免地吸引众多的编写者和出版者去从事教材的开发、出版工作。尽管我国每年要出版一大批外语教材,但外语教材编写出版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众多的编写者、出版社热衷于教材、教辅的出版,其中难免出现质量不过关的情况。这对教材的选用,教材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隐患。
教材开发是一项需要慎重对待的系统工程,它必须服务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教学改革。如何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与反思外语教材出版新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科学、系统并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与出版体系,这对外语教材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对促进外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编写外语教材,我以为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需求分析为基础。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想无须多说。其次是要以人为本,服务于学习者人格的塑造、素质的培养和心智的发展。教材的内容、教材所倡导的观点,往往会对学习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外语教材的出版,应始终坚持正确的导向,宣扬和传授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外语教学材料除了帮助学习者打好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等基本功外,还应始终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习者健康的成长、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及心智的成熟。要坚持“质量为先”,切忌急功近利。教材不是一般的出版物,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千千万万的学习者,所以从事教材出版必须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教材质量是教材出版的第一要素,“质量为先”是教材出版遵循的重要原则。我认为,优质的教材一定是“磨”出来的。急功近利或一蹴而就做不出好教材。
二、外语教材出版的新趋势及其意义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教材出版者必须具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前瞻性,必须密切关注市场与教学的变化,随时满足社会与市场需求,满足教学需求,否则教材出版就难以做到有效地服务教学改革、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结合近几年外语教材出版的快速发展,结合外教社教材出版的实践体会,我认为以下几点体现了外语教材出版日渐成熟的发展趋势:
1、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变被动出版为主动出版
传统出版的做法是书稿由编辑组稿或是作者投稿,然后出版社进行选题论证,决定是否采用。在这种情况下,图书的内容与风格基本上由作者自主决定,出版社处于被动地位,即便是审读中发现一些问题,也多半是局部的或文字等方面的问题,整部教材的编写理念与结构不可能再作根本性改变,因为此时木已成舟。外教社的某些出版物仍然沿袭了传统出版做法,但在教材出版上已有了质的变化——即由被动等待书稿或寻找书稿转变为出版社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教学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变化进行自主研发、组织编写。教材的出版战略、编写理念与思路、市场定位、整体框架等由出版社及编辑根据调研和分析结果预先设定,出版社在教材的编写出版上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虽然教材的编撰者是专家而非出版社的编辑,但编辑们应了解教学,熟悉教材编写的理论、方法与流程,了解教学规律与特点,掌握市场变化和要求,所策划、编写的教材应做到理念先进、定位准确、特点鲜明,这有利于提升教材的整体质量。
2、坚持以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为原则,兼顾特殊性和可选择性
外语学习有循序渐进的规律,有的外语教材出现了“四代同堂”的局面,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英语专业都在使用同一种教材,难以满足不同教育群体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外语教材应具有准确和具体的目标定位。其次,外语教材要有较强的科学性,教材的编写出版要符合学习规律,适应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过程与特点,充分考虑外语学习的环境、条件与实际情况,坚持外语教材出版的“真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第三,外语教材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语言和技能训练体系。中国人学习外语十分注重学习和掌握整个语言的体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具备了语言能力,才能具备交际能力,外语学习如果不掌握整个语言体系,则不能说是掌握了这门语言,其交际能力亦是受到限制的。外语教材所涵盖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等内容都应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整体,不能七零八落,也不能厚此薄彼。第四,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的相对统一和稳定是必要的,否则难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一定的教学效果。外语教材的出版应考虑一定的稳定性,提供给学生语言和技能。学习体系也应该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是说教材不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此外,外语教材还要兼顾特殊性和可选择性,要考虑教材使用者的差异和特点,有一定的内容和项目应当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而选择,有利于因材施教与分类指导。令人高兴的是,这些基本的理念,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外语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者的共识。
三、外语教材出版建设仍需研究解决的课题
1、对我国外语教材编写出版的理论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长期以来,尽管我国外语界的专家、学者在教材建设和编写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已编写出版了不少优秀的教材,但遗憾的是,有关教材编写出版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有的教材编写出版过程,缺乏理论指导,前人怎么编写,我也怎么编写,亦未能很好地将实践和经验提炼成理论,并反过来用理论指导教材出版。另外,对于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外语教材,也缺乏系统的评估体系与标准。因此,有必要对教材的编写及出版过程进行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出版基本理论和评价体系,用于指导今后外语教材的编写出版,也便于教学单位、教师和学生选择教材。
2、教材出版的“拿来主义”与本土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外教育界、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引进出版了大量优秀的外语教材。但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引进的原版教材,并不一定符合我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法及习惯,也不一定会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文化、思维、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等诸方面的差异,导致相当部分原版教材与我国外语教学实际不相符。任何国外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借鉴都必须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的实际。在引进国外原版语言教材时,一定要对国外教材的定位、编写模式、读者对象编写特点、使用情况等作深入的了解,提高对引进外语教材的鉴别力与判断力,或者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本土化”改造,使之“洋为中用”,服务于我国的外语教学。
3、传统概念的教材与教材出版的立体化、数字化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外语教材出版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教材开发,而呈现出多媒体、立体化、网络化、数字化发展趋势。1998年,外教社开始为教材配备立体化教学光盘,新技术的运用大大拓展了纸质教材的发展空间,为教师和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内容资源。一方面,我们应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等先进教育手段所具有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如何将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材进行有效匹配,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在教材的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等。
以上这些课题仍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希望我国外语教育界、出版界的同行,能够共同深入研究、探讨外语教材出版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更好地承担起外语教材出版的使命与责任,开创外语教材建设的新局面,为外语教学改革和新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文汇报)
来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06-23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