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金融国策》译者前言(节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金融国策》译者前言(节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08-15 09:56:32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探索我国的金融外交之道


 一

 200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的GDP早已跃居全球第4位,加入WTO也已6年多,中国因素之于全球影响举足轻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达到7.2万亿美元,以金融机构产权多元化和资金/服务价格市场化为标志的金融改革开放深度也在近年迅速提高,中国的金融影响力同样泽被全世界。我国的经济外交、金融外交有了坚实的基础。

 迄今,国际金融秩序还不是遵循公平的市场机制运行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2007—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再次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20世纪90年代拉美、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国际组织和美国给出的药方是宏观上的央行提高利率和微观上的机构破产重组。“你不得不接受一个经济学上的事实,就是当货币崩溃时……不提高利率往往就是火上浇油。”(p.108)但在次贷危机中面对美元贬值,美国却是迅速大举降息,同时对受损金融机构、债务人的救助更是不遗余力。出自华尔街的保尔森对金融市场震荡下行的焦灼感同身受,一介书生伯南克则在有意无意中把次贷危机当成摆脱格氏光环、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二人联手矢志大力度干预市场。美国的危机救助政策是成功的,“避免了美国陷入一场大灾难”,可以说绝对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但输出的过多流动性迅速把油价推高到130美元/桶之上,并造成美元的进一步贬值,苦果由全球共担,对我国经济金融更是灾难。当今天我国和全世界还在争论次贷危机何等严重以及何时结束时,美国一定又在准备待金融喘息初定之后,怎样把全球性通货膨胀和市场失灵责任归为他国经济政策蓄意失当,并替这些国家开出纠偏措施以及“不纠正罚单”。

 笔者十分不赞同阴谋论,也不同意经济战争、金融战争这样的噱头。但西方社会对我国的怀疑甚至敌意是存在的。“尽管大多数中石油的恶意批评者们都对苏丹的人权和宗教权利表示关注,但他们只是出于对中国的厌恶才联合在一起。”(p.60)2007年10月,在布鲁塞尔举办的第二届“中欧论坛”上,笔者试图说服欧洲的同行与我们一起对美国的美元刻意贬值政策施压,但一位前葡萄牙财长却这样回敬说:“我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想把美国排除在外……”此言萦绕在耳际实可谓三月不去。欧美之间的关系根深蒂固,有矛盾也是“人民内部矛盾”。我国与其关系仍是浅层次的,民众基础并不深厚,从而屡见当权者更迭带来对华政策基调更改的事例。一年来中法、中德关系的不和谐,再添新证。也由此,2008年我国政府抓住机遇主动与东邻修好,其政治勇气与智慧笔者甚为钦佩。

 金融外交之道,指运用金融手段达到金融本身的目的(维护我国金融利益)以及非金融的目的(维护我国整体国家利益)。现在,已有足够的数据、事例、视野,容许我们静心总结我国对外金融关系的得失,思索金融外交之道。30年来,我国的金融内被窄化、外被矮化,在很多人看来,满是自身不保形象,遑论发挥金融影响力以维护国家利益。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因之连续12年成为首大反倾销目标国而遭他国贸易调查甚至制裁。我国又是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却很少看到公开层面上我国用之或威胁用之发挥影响力。其实,金融财团对各国政治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够迅速传导到政府决策。出口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则慢得多,它需要法国的农民把农用车开到香榭丽舍大街上,或者美国的纺织工人集体抗议,再由行业协会、议会讨论,上升为政府政策。“与美国的军事力量可以保卫美国人——这让美国人在世界各地备受羡慕——同样重要的是美国的软实力”(p.142),金融应该成为我国重要的软实力之一。特别是在全球或局部地区金融动荡中,金融外交的作用更为显著。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新近的美国次贷危机,原本都应是我国金融凸现张力的大好时机,却遗憾地被简单纠缠于我国应否贬值、升值之中。在国际经济金融关系中,我国需要发挥与实力相称的影响力,不能只是被动招架、辩解,必须要有还手之力。“2005年5月17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敦促中国‘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增加汇率体制的灵活性,并声称‘中国目前维持的固定汇率,严重扭曲了世界市场,阻塞了价格机制发挥作用,妨碍了国际失衡的调整’。”——语气十分直白强硬且扣的“帽子”很大。我国完全可以像连续9年发表《美国的人权记录》一样,公开表达对美元刻意贬值政策的不满。

 系统地维护我国的金融和国家利益,需要建立清晰的、利己的金融外交战略,这个战略是整体的、一以贯之的。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国际规则不明、朋友和非朋友不清的情况下,“有限开放”或可长期秉持。
 ............

 三

 拿到本书时,编辑给的名字是“金融治国策”,我觉得名为“金融外交之道”更合适,最后出版社定名为“金融国策”,意为“金融外交战略”。读者和同行还可以继续琢磨“Financial Statecraft”一词的精确译法。

 本书是金融外交领域的开创性著作。观点新颖自不待言,论证过程严密,语言亦犀利诙谐。例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一声明不合逻辑;从法律的角度看,这一声明不够明确;从政治原则的角度看,这一声明是愚蠢的。”(p.164)再如,“假设有一次全民公决提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您更愿意别人付给你美元还是比索……假如是‘我希望别人支付给我美元,但保留比索’这样的答案,其实就是说‘我希望别人欠我的钱用美元还,而我欠别人的钱用比索还’。”(p.131)又如,“无论IMF在过去的危机里学到了在币值垂直下降的过程中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它和它最刻薄的反对者都还没有发现除了提高利率这条紧急的稳定措施之外什么是应该做的。你可以谴责这是‘老掉牙的做法’或是‘华盛顿共识’,但却如同你对物理定律发火一样无济于事。”(p.108)诸多类比的恰当运用平添了语言的精彩,美国辩论政治中养成的文风跃然纸上。

 作为外交人士,作者的倾向自然是美国利益至上。但其立场尚可,基本上不反华。“从尼克松到小布什连续6届美国政府都尝试着以建设性的态度与中国交往,并常常付出相当大的政治代价,以抵制国会在贸易和安全事务上对中国实施强硬路线的企图。我们相信,这一做法获得了正在形成的、人数极为众多的中国中产阶级的真心赞同。他们将有强烈的兴趣深化与美国及其盟友(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的商业关系,同时减少政治冲突。”(p.76)作者对美国资本市场制裁政策的抨击,也有助于改变美国的经济政策,便于我国公司的国际筹资活动。作者对《国际货币稳定法案》的怀念和推崇,劝告美国政府将美国铸币税收入中的大部分(85%)返还给实行美元化的国家,显得颇有公正之心。

 本书的不足也是存在的。特别是美元化药方远水不解近渴,又写得过多。“本书认为存在一条明智的道路来开放资本市场,这条道路能够避免类似1998年亚洲国家的金融混乱,那就是美元化。这是一个广义的术语,任何本国货币不稳定的国家都可以放弃本国货币,改而使用美元、欧元或者其他国际上广泛接受的货币。”(p.30)“各国货币成为了全球化的‘阿喀琉斯之踵’。”(p.173)“就长期而言,解决办法是‘将大家不需要的货币消灭掉’。”(p.173)而较大范围地实现美元化,又是何其之难!面对这样的答案,笔者不得不重复本书作者的戏谑之言——相信“关心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读者只能到别处寻找答案了”。

 瑕不掩瑜,本书总归是一本开山之作,在于提出一个命题,建立一个分析框架,启发、引导我们去研究、探索,期待直接从中收获具体的金融外交之道显然是苛求作者了。

 四

 国人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和熟稔程度之高,为全球所仅见,白领丽人、贩夫走卒,都能对中东和欧美正在发生的事务评头论足。笔者是其中的热心一员,20年来,唯一常读不辍的报纸就是《参考消息》。我们对国际时事的关注不能停留在对时事本身的是非判断上,关注点不应是超级大国对小国的欺凌以及我们的谴责,而是这件事与我国的国家利益有什么联系?对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什么样的直接影响?我们的态度和对策是什么?国家电视台每晚的国际时事观察栏目长达一个小时,内容精彩,但多为就事论事,满是道德判断。其实,观众更关心的是这件事发生后,对明天我国出口的影响,对明天上班族油价的影响。

 智慧的金融外交之道,来自于充分的辩论。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刻画了美国朝野关于金融外交策略的精彩辩论,立论双方针锋相对,“不唯上、只唯实”,美国专家的爱国与专业精神让笔者深为景仰。而且,论者有据,建立在严密的推论和精密的计算之上。例如,反恐在美国是一个很敏感的政治话题,任何反对显然都会招来指责,或者要承担不确定的后果。但本书指出“美国每年至少花费70亿美元从事金融反恐战,而效果却难以确定”(p.45)。各类民间智库成为美国辩论双方的载体,我国也应重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倡其发表学术性的外交见解。

 料峭寒风中冻土耕地的吉林大汉,炎炎烈日下水田劳作的江淮妇人,还有东莞拥挤车间里组装器件的稚气少年,这些笔者曾经眼见的辛苦景象长久地印在记忆中。他们的终年所得不过千百元,换来的花花绿绿的“国际货币”还在大幅度贬值,勤劳却难以富有。叶圣陶先生描绘的“多收了三五斗”中的辛酸,虽很少再发生于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但在国与国之间却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一项公正的贸易定价、一个恰当的金融交易指令,赢得的收益往往是百千万、数十亿。正确的对外经济金融战略,能够保护亿万国民的财富,反之则会使几代人的财富积累灰飞烟灭。

 8年前,在拙作《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对策》一文中,笔者曾粗浅地探讨了我国的金融开放战略。此后一直进行这方面的资料积累,至今达百万字之多,可惜慵懒不堪,鲜有正式成果问世。翻译这本小册子,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热忱人士加入本项研究。平心而论,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表达财经意见的空间,而是包括笔者在内的研究同行有没有真知灼见!探讨金融外交之道,需要言之凿凿。我们常常“呼吁更准确的数据、更高的谨慎性和警惕性、更多的鼓励性政策,这总是明智的,但却没什么新意”(p.109)。所提出的对策,也应操作可行,不能“像假设交易没有成本或交易网络没有外部性一样过于理想化,因而也毫无意义”(p.107)。长久以来,国内论者都在呼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但从来就没有提出一套系统的新秩序方案,更糟的是罔顾我国对外经济关系利益格局早已发生根本变化。比如,言必称发达国家的工业品价格过高,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品价格过低,旧秩序不平等,新秩序则应把它倒过来,云云。然而现在我国早已是位居世界前列的工业品出口国,全球二号资源类产品进口国,这样的“理想新秩序”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吗?

 本文节选自《金融国策》译者前言 本.斯泰尔 罗伯特.E.利坦 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年6月

来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