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跟着味觉去旅行——《食物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跟着味觉去旅行——《食物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09-16 08:39:32  来源: 《食物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食物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人类的历史,吃即意味着生存。可以说,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料理,都是前人绞尽脑汁研发出来的,可谓智慧的结晶。这些料理在世界各地交汇、融合,进而变化成不同的风貌。

 本书通过世界地图对食材与料理的起源重新审视,让味觉穿越时空、环游世界。即使身在原地,也能品尝热带岛屿阳光的诱惑、安第斯山冰霜的酸涩、太平洋海水的深沉。

 与恺撒大帝无关的恺撒沙拉

 借用恺撒大帝名号的恺撒沙拉,这样的名字不禁让人猜想,以建构古罗马帝国基业的英雄为名的,难道是一道极尽奢华的料理吗?或者是隐含着统治者特有的坚持、耗费心力做出的精致沙拉?等真正点菜时,才发现原来这只是一种把莴苣与半熟的水煮蛋、油煎碎面包片以及香浓的酱汁全部拌在一起的沙拉。

 事实上,这道沙拉与恺撒大帝完全没有关系。它原本叫“飞行员沙拉”,所以不可能跟恺撒大帝有关。这道沙拉是1924年的某一天,在墨西哥蒂华纳的一间餐厅偶然被烹制出来的。

 一位名叫阿雷克斯的男子,在他哥哥恺撒·卡地尼经营的餐厅工作。有一天,突然来了一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观光团。由于餐厅里只采购了平常的食材,厨师只好想尽办法把厨房里现有的材料拌在一起,端出去给客人,就成了这道恺撒沙拉。据说,当时所用的食材有莴苣、水煮蛋、大蒜油、柠檬、帕玛森奶酪、伍斯特郡酱汁、油炸面包丁与胡椒等。此外,也有一说表示,这对意大利兄弟原本想用鱼是鱼,不过最后用具有鱼是鱼风味的伍斯特郡酱汁替代了。

 这道急中生智烹制出来的沙拉,令人意外地得到好评,于是他们便把它加进菜单里。由于餐厅位于飞机场附近,所以就以“飞行员沙拉”来命名。后来,这道沙拉非常有名,于是改以老板的名字恺撒为它命名了。如果说在恺撒沙拉与恺撒大帝之间有一点儿关系的话,就只能说厨师哥哥的名字与恺撒大帝的名字相似而已吧。

 哥哥恺撒后来开了一家公司,出售“恺撒沙拉酱汁”。现在,也仍有一些厂商跟风模仿,出售同名酱汁。

 谁会得到国王的圣诞蛋糕

 加入大量水果干和香辛料的英国圣诞蛋糕,原本是为主显节的前一天晚上(也称为十二夜)所做的特别糕点。19世纪70年代,因为十二夜的庆贺过于花哨,维多利亚女王下令禁止。不过,糕点还是作为圣诞节的食物流传了下来。

 过去,这个十二夜的糕点有着各种惯例,其中一个是紧接在圣诞布丁之后的知名游戏——得到藏在糕点里的豆子的人,就是当晚的国王或女王,可以对其他参加派对的人发号施令。现在还有将戒指、钱币或扣子等东西藏在圣诞布丁里的游戏,据说得到这些东西的人会有好运气。

 在蛋糕中藏入代表丰收的豆子的游戏,不只在英国,在欧洲各国都有。法国人在加酵母做成的糕点里,或用派面团做成的国王烘饼里,将蚕豆或小陶瓷娃娃藏进去,这是让孩子们在主显节玩的游戏。

 葡萄牙的圣诞蛋糕也是“国王的糕点”之意,人们将戒指或奖章等东西藏在里面。

 在丹麦,圣诞夜那天的午餐是用牛奶和米煮成的甜粥,人们会在粥里面预先藏一颗杏仁,吃到杏仁的人可以得到杏仁糖做的猪做礼物。

 希腊人会在1月1日的圣瓦西雷罗司之日交换礼物,他们的风俗与天主教及新教文化圈不太一样。不过,他们在前一天晚上的半夜供应的叫“瓦斯罗皮特”的蛋糕里,也会藏入金币或银币等东西。

 此外,爱尔兰人在流传自凯尔特时代的万圣节制作特别的面包,放进戒指等东西,据说得到这个戒指的人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结婚。

 在糕点里偷藏豆子的奇妙习俗可以追溯至古罗马时代。赞扬古罗马农作之神萨杜恩的农神节,是一个奴隶与主人交换立场、抛开身份地位的日子。在专为奴隶举办的宴会中,主人要伺候奴隶用餐,并且用蚕豆从奴隶之中挑选一个人为“王”。为什么是蚕豆呢?因为它的形状很像胎儿,因此特别用来当做死亡与重生的象征。

 “塞满无花果”的鹅肝

 世界三大珍馐之一的鹅肝,自古埃及就开始为人食用了。野鹅在空中飞行数千公里之前,会大量进食以储存足够的能量,古埃及人发现鹅肝变肥之后很美味,于是把鹅当做家禽饲养,并且用漏斗强灌饲料,让鹅长肥。从古埃及到古希腊,然后再到古罗马,鹅肝一直都是法老、斯巴达国王、古罗马皇帝等古代掌权者餐桌上常出现的佳肴。

 古罗马人为了把鹅养肥,特意用干燥的无花果喂食。

 在罗马时期,被喂食无花果的并不只是鹅。以无花果为饲料强制养肥的猪的肝脏也受到人们的珍爱。

 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中世纪以后,人们不再爱吃鹅肝了。在高卢地区,虽然由古罗马移民引进的育肥习惯并未断绝,但是大约有一千年的时间,鹅肝几乎不再出现在掌权者的筵席上。在15~16世纪,虽然鹅肝也出现在文献史料上,可是,真正让这道食物重新崭露头角的是1780年左右新创出来的一道料理。

 阿尔萨斯省总督康达德侯爵的主厨克劳斯,为爱好美食的侯爵发明了一道料理——在鹅肝上面放上猪与小羊的绞肉,再用派皮包起来。这道“康达德风鹅肝派”也被献给了路易十六。路易十六一高兴,就把皮卡第的领地赏赐给侯爵,并赏赐奖金给这位天才厨师。

 之后有一位叫做多洋的厨师,突发奇想把这道鹅肝派与西洋松露结合起来。这位厨师在波尔多因为法国革命的影响而丢了工作,于是来到克劳斯所在的斯特拉斯堡。他向克劳斯建议,在这道美味料理中加入法国西南部的特产松露。后来他自己也开始出售加有松露的鹅肝派。

 “李鸿章”杂烩

 和“八宝菜”很相似的一道料理是“杂烩”,也叫“李鸿章杂烩”。像炒什锦这样的大众料理,为什么会冠以封疆大吏的名号呢?以下是其中一种说法。

 李鸿章有一位至交吴继善,他们同时从政,但是李鸿章成为赫赫有名的重臣,吴继善则因病导致职位不保,与妻子一起在故乡过着苦日子。吴继善为了复职多次造访李鸿章,可是在李鸿章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几次闭门羹。吴继善在绝望之余,正写遗书,李鸿章派去的人刚好抵达。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李鸿章便派人来迎接。

 老友再次重逢,李鸿章觉得很高兴,隔天便到吴继善家中拜访。这时,吴家连款待客人的特别食物都没有,吴继善的妻子只好利用家中现有的食材做成杂烩。李鸿章觉得这道料理非常美味,问起菜肴的名称,吴继善的妻子只好答道:“这并不是什么有名的大料理,只不过是将材料切得什什碎碎再烹煮的杂烩而已。”名字从此而来。

 李鸿章很喜欢这道质朴的料理,他到国外就任外交官时,宴请宾客的筵席中一定会有这道料理,因此这道菜在美国也很有名,“杂烩”甚至成了中国料理的代名词。

 不过,杂烩的产生还有更单纯的说法。李鸿章在美国时,因为厨师做出来的中国菜一直不合他的口味,便索性让厨师将所有食材切碎再一起下锅煮,结果味道出乎意料的好。这样的说法不如好友妻子做出来的故事有趣,可是似乎比较贴近现实。

 几个避免的血案

 在中国,馒头一般是什么馅都不包的,没有馅的馒头也称做“白馒头”,中国北方基本上是以这个为主食,但是,日本人所称的“中华馒头”是一种包有内馅的食物。

 关于馒头起源的传说中,有一则与《三国志》的诸葛亮有关。据记载,诸葛亮率领大军平定边境地区时,有一回班师途中,他们来到泸水边,面对惊涛骇浪进退两难。有人说,这是长年战乱中失去性命的战士的鬼魂在作祟。诸葛亮一听,马上准备镇魂祭典。当地的统治者、已经归顺诸葛亮的孟获表示,要镇川必须用49个首级。

 于是,诸葛亮开始思考该用什么来代替活人做祭品。最终,他命士兵将牛肉与羊肉切碎做成馅料,包进面粉里捏成人头的形状,再用蒸笼蒸熟。这些祭品被供奉在泸水岸边,诸葛亮便开始祈祷,之后将祭品一一丢进泸水中,结果水面风平浪静,蜀军得以平安渡河。

 诸葛亮做的祭品叫“馒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首”换成了同义词“头”,就变成了“馒头”。后来,人们在祭祀之后也会食用祭品。

 将物品起源与特定人物的成就相联系,这样的“始祖传说”不胜枚举,诸葛亮与馒头的趣闻也离不开传说的范畴。不过,这段珍惜臣子与民众性命、以智慧渡过难关的佳话确实非常符合诸葛亮的形象。

 鳗鱼难道是蛇的同类

 鳗鱼是中世纪的高级食材。根据传闻,13世纪的教皇马丁四世因食用过量鳗鱼而死亡。马丁四世绝不是昏庸的掌权者,他只是习惯每天食用一道将鳗鱼用白酒浸泡后再烘烤的料理,难以戒除,最后因为食用过量而失去性命。但丁以此为题写出叙事诗《神曲》,将贪食与骄傲、贪欲、淫邪、嫉妒、愤怒、懒惰并列为七宗罪。在天国与地狱之间的炼狱断食以清洗贪食罪过的那个老人,正是马丁四世。

 鳗鱼的法语是“anguille”,源自同义的拉丁语。如果再往上追溯,语源是表示“蛇”之意的拉丁语“anguis”。可能是因为鳗鱼的形状看上去一点也不像鱼,所以被认为是蛇的同类。那时的人们处在一个既没有显微镜,对于会变态的生物也没有相关知识的时代,无法像观察鱼的产卵与成长过程那样观察鳗鱼,鳗鱼因而成为一种很神秘的生物。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多次研究鳗鱼之后,因为无法发现其生殖器官与卵,便推断鳗鱼没有生殖能力,是从大地的腑脏生出来的。

 其实,于春天来到西欧海岸的玻璃鳗,全都是从百慕大群岛附近的马尾藻海涌过来的。

 直到1922年,一位丹麦科学家彻底查明之后,才发现了真相。在此之前,鳗鱼虽然美味,却是一种谜样的可疑生物。

 本文摘自《食物的世界地图21世纪研究会 著 林郁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来源:《食物的世界地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