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解读教育奇迹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解读教育奇迹
2008-10-09 09:29:45 来源: 人大附中2008-10-06
“人大附中现象”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在社会上影响极大。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更是这焦点中的焦点。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今天在京发布,它将有助于我们来解读——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共八本,反映的是八位人大附中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他们是被誉为“中国舒马赫”的中国车手程丛夫、学苑“怪才”潘思塑、有“明天小小科学家”之称的发明之星吴天际、艺术少年杨迪、剑桥学子肖盾、数万高中生选出的“世纪少女”杨夏男、校园“黑客”候晓迪、绘画才子王羽熙。八位学生禀赋各异,都是在人大附中这个校园里接受了不同常规的教育方式,并获得了骄人的成绩。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孩子寻找他们的个性支点,让他们心理孕育着自己的美好梦想。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恰恰是这套丛书要传达的教育理念。
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成长过程,陪伴他们的教师和家长是怎样教育、引导他们的?他们又是如何取得这些成绩的?从这八本书中读者可以找到最真实最生动最满意的答案。
在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的理念是如何转化为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行动的;可以看到学校是如何为每个学生的梦想搭建舞台的;可以看到这些学生的父母与众不同的家教智慧;可以看到教育专家们对这些孩子的成长以及他们的家长、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思索。
这套丛书对于家长来说,将教会他们如何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这8个孩子的成长、成才,都首先得益于父母早期的善于发现,得益于父母不以“不务正业、瞎折腾”为由的粗暴干涉。换个眼光,换个思路,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会从自己孩子身上看到潜能的火花,使孩子获得自信与快乐,创造教育的奇迹。
这套丛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将教给他们如何引导、发展孩子的潜能。当初中的侯晓迪数学竞赛失利后,表示要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时,他的老师却说:“我倒觉得你不应该这么想。我建议你最好根据自身情况,换个地方站起来,只要最终能登上山顶,从哪个坡上有什么分别呢?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引导,侯晓迪转攻自己最喜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于是,有了后来的发起成立学校网络安全社,与专家合写关于网络安全的书,在伦敦国际青年论坛上获过奖。这样的故事在丛书中俯拾即是,它告诉我们何为尊重学生个性,何为因材施教。
这套丛书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将让他们感悟一种新的成功价值观:成功的含义是多元化的,而成功的实质是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在热爱的领域充分发挥潜力,获得超常发展。成长或成功的途径和意义,不是让自己为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而截长短补,只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扬长避短。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由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和党委书记王珉珠主编,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原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卓晴君、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孙云晓、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吴苾雯指点并点评,人大附中数十位老师参与,人大附中体验成长中心精心策划,历时两年创作完成。
丛书内容简介
中国车手程丛夫
程丛夫,小名毛蛋,中国的“F1之星”。
6岁的时候,当小小的程丛夫破例与大人一起坐过山车时,他沉稳的表现和对挑战极限运动的痴迷第一次引起了父母的关注。而当程丛夫迷上卡丁车的时候,父母便将程丛夫的未来锁定在了赛车运动上,开始了一家人的风雨征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赛车还是一个几乎不被人知的行业,而将自己的孩子带上一条没有先例的道路,则被认为是一种疯狂的赌博。
十多年的风雨征程,今天的程丛夫被誉为“中国的舒马赫”,是最接近F1这个世界顶赛事的中国车手。读程丛夫的成长故事,就像读一部奇妙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程丛夫展现了他对自身理想坚定和执著的追求;程丛夫的父母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家教哲学;而这背后的另一个主角人大附中,则是程丛夫展翅高飞的舞台,这所以尊重个性为教育理念的中学,给程丛夫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成为程丛夫成长道路上强大的“心灵后盾”。
学苑“怪才”潘思塑
潘思塑,2002年毕业于人大附中,考入北京大学,并于一年后赴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生物学系留学深造。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潘思塑是一个很独特的人:他从小酷爱读书,文史地理几乎无所不包;他把探古寻幽当成最大的乐趣;他也因为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而倍受奚落,失落与自卑曾一度纠缠他……但是,人大附中融洽的校园环境、尊重个性发展的方式最终将他培养成一位同学眼中的“潘博”。
往昔的20多年的人生路途,潘思塑走过了别样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本书通过对潘思塑成长轨迹的真实描写,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潘思塑身上呈现的不同效应,清晰地向读者展现了超常教育的独特魅力,表明了促进孩子精神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所在:爱、宽容、尊重个性……
发明之星吴天际
吴天际,2006年毕业于人大附中,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
吴天际是一位突出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在他的学习生涯中,凭借优异的发明创造能力和创造成果,曾获得“第25届全国青少年奖”,赢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因其出色的表现,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
吴天际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人大附中的通用技术课。这门课程开设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多年的发展已经使它形成了集通用技术教育、创造教育、研究性学习于一体的教育机制。正是在这门课堂上,吴天际深入研究“圆弧半径测量尺”,由此赢得了“明天小小科学家”等一系列荣誉,开启了他的创造发明之路。
本书通过对吴于际成长经历的描述,深度剖析了家庭对孩子好奇心的培育与引导、学校创造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在主人公身上起到的神奇作用。特别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少年杨迪
杨迪,2006年毕业于人大附中,现为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学生,该学院是美国电影电视类专业排名第一的艺术学院。
杨迪是一位热爱艺术的少年。在家长的影响和熏陶下,他从小便展现出优异的音乐、书法艺术才能。进入人大附中之后,他在校园英语剧的舞台上,淋漓尽致地展现艺术天赋;和同学一起改编、主演和拍摄的英语剧《无间道》,成为人大附中众多英语剧里面一个突出的符号。在不断的自我挑战过程中,杨迪最终将艺术确定为自己未来的选择。
如果说杨迪早期的艺术爱好表现为一种兴趣的话,那么在进入人大附中后,艺术对他则是一种追求,这种转变正是教育引导的力量。正如专家对杨迪成长经历的点评所言:“学生们潜能无穷,创造力无穷,教育的责任就是给他们搭建起一个挖掘潜能,展示才华的舞台,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剑桥学子肖盾
肖盾,1997年进入人大附中,2001年赴英国留学,两年后被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工程系录取。
按照肖盾自己的话说,进入人大附中后他的“学习成绩沦为较好”。但是,人大附中对肖盾而言是一段特别的经历:老师和同学们在足球场上为了一场失利的比赛相互鼓劲、一堂数学课最终成为唇枪舌战的关于“911事件”的辩论赛,参加OM国际大赛等等。竞争、友谊、智慧、见识、视野……这些成长的关键词在人大附中的岁月里悄悄地融入了的心智,成为他不断成长的滋养。
如果说基础教育是为了开发心智、为学生成长打下根基的话,那么肖盾的经历则是生动的诠释:他是获得国际管乐大赛银奖的小号手,被海外名校誉为优秀的音乐家:他曾获得全英国密码破译大赛一等奖:2003年,他从20多万留英学生中脱颖而出,荣获国际留学生金奖……由于他在英伦三岛取得了多项耀眼的成就,尽展中国少年的风采,有人形容他“墙内开花墙外香”。
世纪少女杨夏男
很难用一明确的词形容杨夏男:聪颖、勤奋、执着、吃苦耐劳、活泼、善良、美丽,这些特点她都具备。她还是一位及其热爱舞蹈艺术、并既有较强舞蹈天赋的学生。对于这样一位学生,人大附中选择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尽最大的可能支持她,尽最大努力帮助她,为她提供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于是,人大附中为她组建了学校第一支舞蹈队,为她筹划个专人专场演出,为她在海内外寻找舞蹈演出和交流的机会,为她补习演出期间落下的功课……这背后,她父母也以无私的爱默默奉献,他们的身影总是出现在每一场演出的观众席上。
在不断的被激励和自我激励中,杨夏男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少女。她在新世纪第一个元旦从数万参选的中学生中高票单选为“世纪少女”,代表中国新一代的形象参加“中华世纪坛”的中华圣火点燃仪式;离开人大附中后,她放弃了北大和哈佛,进入宋氏三姐妹曾经就读的布瑞尔学院深造,那里的教授和同学亲切地称她为“一个有思想的舞者”。
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说:“看着她优美的舞姿和可爱的笑脸,我会忘掉所有的烦恼和疲倦,享受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教育的背后是深沉的爱和欣赏!
校园“黑客”候晓迪
侯晓迪,2003年毕业于人大附中,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侯晓迪是一个在网络安全方面卓有成效的少年。他是从军队大院里走出的“数学顽童”,进入人大附中使他从此步入超常教育的春天:设计校徽、组建网络安全社、参加人类基因组课题研究、出版科普书籍《e矛e盾》、参加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计划……人大附中给了他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
本书通过对侯晓迪成才之路的描写,展示了家庭和学校在学生兴趣的培养、潜能的挖掘、个性的尊重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对培养一个全面发展,具备创新、探索精神的学生的重要作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超常教育的独特魅力。
绘画才子王羽熙
3岁开始写生,8岁绝版个人画展,10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作品,10岁创办出版漫画丛书《新游记》,18岁以高考数学33分的成绩从人大附中走进了国内最高的电影学府北京电影学院……
在王羽熙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让人头疼的特征,比如聪明但并不好学,对游玩的兴趣远远高于对学习的兴趣,在提高学习成绩上举步维艰;有梦想,有追求,但也呈现出少有的偏执等等。不同的是,王羽熙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梦想,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品味王羽熙的成长历程,你会感受到一个天赋个性的孩子应试教育下的艰难,同时也体会到一所好学校和正确的育人思路对一个孩子成长、成才的巨大帮助,他的成长历程印证了一个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引起高度重视的话题:尊重孩子的个性,尽可能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序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刘彭芝
这套丛书反映的是人大附中八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我熟悉这八名学生中的每一位。他们都离开中学不久,都还在大学读书。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头。为一群还充满未知数的学生写传记,出一套丛书,肯定会引起各种讨论,肯定是在冒险。我曾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议论,有责任承担潜在的风险。所以,这套丛书的主编,也许只有我来当;这套丛书的序言,也许只有我来写。
我们编写出版的这一套丛书,主人公虽然是中学期间的学生,但我们预期的首要读者,不是中学生,而是中学生的老师和家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不是在编写一套青少年励志丛书,而是在编写一套教育学丛书。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主人公几乎都是教育者。其实,评价教育成不成功,关键是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衡量教学效果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我们编写一套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教育学丛书,也许有点“另类”,但也有可能因不同而精彩。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
透过这套丛书中的学生主人公,我们来看他们背后的老师、家长,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其一,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发现者”——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质和特点。没有发现,培养只会事倍功半;有了发现,培养才会事半功倍。其二,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点火者”——点燃每个学生体内蕴藏的能量。教育工作者绝不仅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更重要的职责是通过“点火”让学生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其三,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各有特长。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是另一回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取法乎上”,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
借这套丛书,我们要为中国的超常教育说几句话。对父母而言,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对教师而言,学生都是自己的好。为了避嫌,我这里不说这套丛书所写的八个学生,而说一个与我与人大附中无关的学生。福建有一个学生叫胡铃心,在中学阶段就表现出在航空航天方面的超常知识与技能,2003年高考,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自主招生破格录取。四年来,胡铃心的情况怎么样了?胡铃心从一个本科生到硕士生,再到博士生,在学业与科研上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几年来,他获得的主要荣誉有: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飞向未来——国际太空探索创新竞赛”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专业组一等奖、中国航天50周年知识大赛一等奖、全国三好学生标兵、中国航空学会会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等奖学金、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特别奖学金、江苏省高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南京市好市民。2005年12月,胡铃心被评选为全国时代先锋,2006年11月,胡铃心高票当选江苏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并成为本次大会江苏省最年轻的代表和唯一的学生代表。2007年5月4日,胡铃心又被评为全国五四青年奖章十佳标兵。“胡铃心现象”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现象。胡铃心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能保证每个超常儿童都能和胡铃心一样,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对超常儿童不实施超常教育,肯定是巨大的人才浪费,肯定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打破用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的“铸造式教育”;我们一直在提倡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因材施教”。开展科学有序的超常儿童教育,不就是打破“铸造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吗,不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渠道吗?
最后,我还要表达两个心愿:一是希望这套丛书所写的八个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有更好的状态,能有更好的环境,能有更好的成就;二是希望五十年后,还有人为这八个学生编写一套丛书,用他们后来的表现反观中学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如果能这样,两套丛书合在一起,那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教育学研究资料。
来源: 人大附中2008-10-06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