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心理·创造力》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艺术·心理·创造力》
2008-10-16 11:02:55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加德纳作品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
 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大师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
 多元智能教育、儿童艺术成长教育必读
 著名心理学大师、哈佛大学教育学家,解析“创造力”的重要力作
 
 书名:《艺术·心理·创造力》订购
 书号:978-7-300-09604-9
 著译者:[美] 霍华德·加德纳 著 齐东海 等 译
 开本:16开
 页数:351页
 出版时间:2008.10
 定价:66.00 

 本书卖点
 哈佛大学教育学家、世界著名发展心理学大师
 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多元智能教育、儿童艺术成长教育必读
 著名心理学大师、哈佛大学教育学家,解析“创造力”的重要力作

 作者简介
 霍华德·加德纳

 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被誉为“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

 1943年出生于美国,7岁起学习钢琴,10岁开始钢琴演奏和教师生涯,1961年入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1971年获博士学位后曾任哈佛大学“零点项目”负责人28年。现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和教育学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心理学、智能理论、创造力、领导能力、道德伦理、艺术教育的研究,曾获世界各国20多所大学的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学、法学、文学荣誉博士学位。出版的二十多部专著,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本书是加德纳的第一部心理学著作,反映了他对艺术发展心理和艺术教育的长期兴趣,本书开创了用发展心理学研究艺术的先河。

 齐东海

 多年从事土木水利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从1996年起从事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讲授《交响乐欣赏》课,并营造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十余年之久。2003年以来又从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在本科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出版过专著《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编著《走进交响音乐》、主编《港口工程系统分析方法》、《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等书。

 内容简介
 怎样才能避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渐渐丧失创造力和想像力?
 为什么年幼儿童的思维特点与成年艺术家的很接近?
 电视让儿童变得愚蠢,还是提供了智能发展的素材?
 在儿童的艺术成长过程中,各种教育方法和媒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艺术训练应当侧重鉴赏能力的培养,还是侧重艺术技能的训练?
 创造力、艺术才能和大脑两半球之间有何关系?

 本书探讨了与“创造力”有关的所有方面。从儿童学习歌曲的能力,到莫扎特创作完整交响乐的能力;从大脑对创造力的意义,到电视对儿童想像力的影响,作者汇集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认知科学领域的观点,一鸣惊人地使人们对创造性思维和艺术教育的认识有了零的突破,为艺术和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本书是教育工作者、各类艺术家、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家长们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

 作者序言
 我的多部重要著作的中译本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此,我感到很高兴。自从我1980年第一次访问中国以来,始终对中国发生的事情有特殊的兴趣,一直与中国的一些人和单位有着特别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美艺术教育跨文化研究项目的一部分,我曾经数次访问中国。在我1989年出版的《打开视野:中国对美国教育困境的启示》(To Open Minds: Chinese Clues to the Dilemma of American Education)一书中,记录了以上研究项目和我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从我最初访问中国到现在,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令人吃惊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后,整个世界都期待着中国成为世界的领头国家(如果不是领导国家的话)。如果说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那么21世纪很快就会变成中国的世纪。

 许多中国读者并不熟悉我的履历和我的学术生涯,所以我在这里首先想对此说几句。我1943年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一个小城,名叫斯克兰顿,我的父母是来自德国的移民。虽然他们幸运地逃脱了纳粹大屠杀,但是我们家的很多亲戚都惨遭杀害。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侥幸逃脱死亡的经历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反复出现,它给予我的明确信息,就是我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有所成就。

 对于我一生和事业影响最大的事件,可能就是我在1961年被哈佛学院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专门招收本科生的学院,隶属于哈佛大学文理学院(Harvard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所在地为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译者注录取。我因此从“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变成了“极大池塘里一条非常小的鱼”。幸运的是,我高兴地尽情享受在哈佛这个大池塘里游泳的乐趣,并且在剑桥市一直居住了46年。在这期间,我曾先后是哈佛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全职的科研人员,然后又当了20年的哈佛大学教授直到今天。1965—1966年,我曾经在英国度过一年时间,从事学术研究进修活动。因此除了美国和英国之外,中国是我逗留时间最长的国家。我有四个孩子,他们都已经成年。我最小的儿子本杰明,是我1986年在中国台湾领养的。我带着他以及我的妻子埃伦于1987年初访问中国大陆,并生活了几个月时间。

 我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是心理学,对于人的心理(mind)、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和思维(thinking),保持着长期的兴趣。在心理学领域内,我研究和著述的范围非常广泛,涵盖了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我将自己的工作,看成是为扩展智能的概念所做的努力:即智能不仅是科学思维的能力,也不仅仅是逻辑和推理的能力,还包括了创造能力、领导能力以及从事艺术活动、手工艺制作和在职业场所工作的能力。我在其他学术领域内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对艺术、领导能力、多种门类的教育以及职业伦理道德的研究。在主要作为科研人员和学者的同时,我还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文章,不断在广播和电视等媒体上露面,履行我作为公众评论员的职责。在完成教师、研究人员和作家等工作以外的时间,我喜欢和我的家人一起外出旅游。我还十分热心于艺术,曾经认真地学习和演奏过钢琴,也曾当过钢琴教师。现在,弹奏钢琴仍然能给我带来快乐。同时我还热衷于听音乐会,观看剧院的演出,参观艺术馆。最近,我成了纽约现代艺术馆的董事会成员。2007年新年前夜,我第一次参加了一个合唱团的公开演出。

 我在心理学领域内的第一部著作,是有关艺术发展心理和艺术教育的,这反映了我对艺术的长期兴趣。在《艺术·心理·创造力》(Arts, Mind, and Brain)这本书中,我收集了多篇描述艺术认知的论文。我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否认艺术包含着情感、神秘性、想像和精神的因素。当然,这些都是艺术认知的途径。但是我的同事和我所做研究工作得出的结论,却是艺术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他科学一样,在其思维过程中同样严格地存在着对问题的思考、发现、解决等过程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同样,虽然心理学不是“硬科学”(hard science),但心理学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艺术思维的本质。

 如果没有对艺术长期的兴趣和研究工作,我是绝对不可能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的。我曾经注意到,在美国心理学的学术界,特别是在大学范围内,受到重视的思维种类,就仅仅是逻辑分析思维。但是当我开始研究正常的和天资优异的儿童,研究大脑受到损伤的成年人时,我发现了人类拥有一定数量完全不同的能力,我决定将它们命名为“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这些智能是音乐、绘画、舞蹈、雕塑、诗歌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思维基础。我最初的理论,以及提出这个理论的依据,发表于我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中文版序中提到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新视野》、《重构多元智能》、《领导智慧》、《思维更新》等书均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者注一书中。这是使我成名的最重要的著作。后来,我有机会在《重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 Reframed)中重新思考并补充了这个理论。而在《多元智能新视野》(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Horizons)这本书里,我讨论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未来智能研究的途径。

 我关于智能所做的工作,导致我还研究过人类的其他能力,如领导能力。对于领导能力的分析,写进了我的书《领导智慧》(Leading Minds)之中。关于领导能力的研究,引起了我对自己学术生涯第一年所承担的研究工作的回忆。因为像当时研究艺术心理的情况一样,我对于领导能力的认知观点也与众不同。我心目中的领导能力,就是领导者的心理与他的下属的心理之间的沟通。而这种心理之间沟通的方式,是叙述性的或者像讲故事一样,其形式更准确地说是属于艺术的而不是科学的。

 近来,作为将注意力转向公共政策的一个标志,我与哈佛大学商学院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我的书《思维更新》(Changing Minds)。在这本书中,我说明了思维更新的难度,特别是那些长期信奉并公开宣布某些理念,进而从感情上难以与其割舍的成年人来说,尤其如此。但我认为仍有多种方法,能够帮助领导人和教师们转变其他人的思维定势。这项工作使我被《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 magazine)选为全世界最具公众影响力的100名知识分子之一。

 我希望读者通过以上的简单介绍,对我个人以及我的思想脉络,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将以上思想和理念介绍到中国的过程中,我对沈致隆教授欠下了特殊的和长期的“债务”。他是中国最早对我的以上思想和理念产生兴趣的学者之一。为使中国的广大学者、教育工作者和读者关注多元智能理论,他所做的工作,比中国其他任何人做的都要多。对他在翻译和指导其他人翻译我的上述著作过程中所担任的重要角色,我也要表示感谢。沈致隆作为哈佛大学的客座教授,曾经两次来访,并就中国的艺术教育以及中国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做了数次令人难忘的演讲。为了他在哈佛期间给予我和我的学生们的教育,为了他对我们的工作持之以恒的支持,我也想在此表示感谢。

              霍华德·加德纳

 编辑推荐

 聆听智者的声音

 未来学家托夫勒预言:资本的时代已过去,创意时代来临;谁占领了创意的制高点谁就能控制全球!创意家居、创意广告、创意产业、用每天的创造力来计算生命……只要是带着“创意、创造力”的词汇,都会引发人们的无限狂想。然而,创造力就像捉摸不透的幽灵,来无影去无踪,创意就像在海中会突然出现的神秘岛屿,没有规律可言。当你以无限激动的心情到书店去探索“创造力”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书中大而无当的研究和空洞的结论让人仍然摸不着北;当家长带着孩子去美术馆里正襟危坐、认真临摹展品,当儿童的天趣被幼儿园老师所忽视时,这些现象只能说明,目前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虽然繁多,但是真正理解的人却很少,因为可以借鉴的有价值的书籍太少,我们没有聆听到智者的声音。
 那么《艺术·心理·创造力》和其他的书籍有何不同呢?

 首先,作者加德纳是最早开始研究创造力和儿童艺术发展的人,而且他是通晓艺术的心理学大师,同时还涉猎人类学、哲学、神经科学等多门学问,自己就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和非常深厚的知识积淀。

 其次,加德纳的研究抓住了最主要的研究群体——儿童和艺术家。艺术家是最具创造力的人,而儿童有着天真烂漫的天性和童趣,他们的思维特点与艺术家的心理和感受能力非常接近。现在虽然中国家长和老师们都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修养,但是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却南辕北辙,很多儿童到了10岁,就不再喜欢画画,语言也没有小时候那么生动有趣。因此这一研究在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实践方面,能给家长和老师许多指导,及时避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陷入想像力匮乏的泥潭。

 最后,这本书是“零点项目”的成果。“零点项目”是美国和世界教育界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课题组,致力于用艺术教育的方法,帮助个人和学校开发自己的最佳能力,加德纳在28岁时就开始担任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至今。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这一著作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地位。

 读完这本书,您也许能对“创造力”有个非常客观、全面的认识。当你真正认识它时,它就不会再像一个神秘的幽灵难以捕捉,而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思维活动。有了创造性思维,在你的人生狂想中,世界也将出现更多的戏剧性变化。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