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小心地探寻师德的时代意蕴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小心地探寻师德的时代意蕴 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
作者:刘铁芳
2008-10-28 15:28:22 来源: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27
早在2001年9月,我们就开始酝酿编撰一本稍稍有些特色的师德修养教材。那一年,正好湖南衡东县有所民办中学,有位11岁的初一学生因为学习中遭遇的诸多压力,发出了“我太累”的感慨后自杀了。这件事情引起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关注并作了批示。我们认为现实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来逐步解决,加强师德建设就是其中的重要步骤之一。这些年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提出,师德问题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当前师德建设何去何从的问题。
苦恼的是一直无从着手。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师职业”和“道德”这两个关键词在我心中都充满着某种值得深深敬畏的神圣感。教师职业意味着对儿童生命世界的引领和人类、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尽管我们目前的教师职业活动还很难达到这一高度,但至少我们内心中应该怀有一份敬意,不至于使教师职业堕落为纯然谋生的职业,这意味着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心灵性。而道德律令同样意味着我们置身宇宙洪荒之中对世界、对生命的敬畏以及由此而生长出来的赢得自我生命尊严的努力。二是在职业化的时代里,我心里非常清楚,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由,居高临下,对教师训以崇高的道德。比训以道德更重要的乃是唤起教师们对自我职业的内在理解,进而获得一种神圣感的认同,由此而生长出基于内在认同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生命的积极德性。无疑,要真正把握这两点,并融会到我们对当下师德意蕴的探索之中,还是非常困难的。
就目前国内的师德理论研究而言,整体上尚没有达到满意的高度。这种不满意一是理论本身的完善程度的欠缺,其中要么以突出师德规范为主,注重的是伦理规范本身的说教,没有真正把伦理融入教师职业生活事实之中;二是要么是注意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再把伦理的要求渗透进去,但又未能从整体上把教师职业生活上升到伦理的高度。总之,目前的师德修养理论研究是要把教师职业伦理与教师职业生活本身很好地融合起来,真正显明教师职业内在的伦理要求与伦理品质,同时又显明当代教育本身的教育内涵与教育品质。
此次编撰《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一书,我们试图在面对当下教育实践的同时,力求能在对师德的起点与逻辑架构上做些有益的探索。我们的出发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注重理论视野的融合,力求把伦理学和教育学的视野真正内在地结合起来,把教师职业中的伦理问题与当前教师生活中的教育问题本身融合起来。就理论框架而言,《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试图以教师职业性与生命性的统一作为师德修养的出发点,从而为当代师德理论的建设提出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以增进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为基本路径,以促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为基本目标,以敬业、悟业(领悟教师职业的内在精神)、乐业为基本线索,抓住当前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主要问题,最终落实在教师职业人生的幸福与卓越的追求上。本书在追求师德伦理的逻辑构架的同时,也表达了我们对教师职业、对师德的一份发自内心的人文诉求。
二是注重对现实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真实而切近的关注。在内容的组织上,《教师成长与师德修养》力求避免简单的说教,在整体理论构架上切近教师职业人生的同时,本书力求把理论分析与教师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融理论性与生活性于一体,增强本书对教师生活的亲近感与可读性。本书编写中的基本理念,从内容构架而言,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职业的理解为基础,以增进教师职业人生的完善为基本目标,以启发、引导的方式来促进教师德性的自主形成;从编写形式而言,力求摆脱单一的伦理说教,从当代教师职业生活实际出发,抓住主要问题,采取生动、灵活的语体形式,把精要的论述与典型的事例结合起来,注重该书的可读性。
我们一方面试图在形式上体现鲜明的师德理论建构上的逻辑性,体现教师职业的伦理内涵;另一方面又力求在内容上体现对教师人生、对当前教师职业生活与当代教育问题的真实关照,展现基于教师职业内在理解的对教师本身的强烈的人文情怀。编写过程中,尽量减少简单的道德说教,力求从事理出发,从前人与当前优秀教师的职业人生感悟出发,增强师德思考对教师生命的开放性与生动的张力。
当然,我们的编写实际未必能完全达到我们自身的设想,知识的积累与进步乃是一个过程。我们期待,能在师德修养理论的建设上迈出一小步,今后自会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出现。到那时,我们的小书自然就悄悄地退到后面。但愿我们今天的努力能成为师德修养理论建设中的一块有意义的砖石。苟能如此,我们两年多的努力就没有白费。(《人民教育》2008年第11期)
来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2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