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编辑荐书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编辑荐书
《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1-12 09:29:30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梁晶工作室2008年11月11日
《
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
》
(法)
梯若尔
著;
陈志俊,闻俊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9
内容简介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家们一直认为资本账户自由化——资本在各个国家间自由地无限制的流人与流出确实是有益的,它对债务国有益,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然而,过去几十年中所发生的银行投机和金融危机——从拉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金融危机,斯堪的纳维亚地区1990年的危机,到后来发生的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以及最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彻底打破了这一观念。在这本文笔简练、分析透彻的著作中,欧洲经济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让·梯若尔分析了上述危机的特征,防范危机的制度改革,以及为此而进行的全球金融体制的重建等重要问题。
让·梯若尔
首先分析了关于金融危机以及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普遍观点。他认为,大多数的改革建议只注重表象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并且无法协调建立有效的融资限制条件与确保借款国自行改革之间的目标冲突。他强调指出,正确识别市场失灵对于重建IMF的目标责任是十分必要的。然后,他将公司金融、流动性供给以及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个体国家的借款问题。建立在“双重代理”和“共同代理”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审视了通常建议的政策,并且考虑了多边组织如何帮助债务国在开放本国资本账户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收益。
本书由作者根据意大利银行的PaoloBaffi讲座的讲稿修订而成。这是一本清晰易懂并且充满洞见的著作,所有相关的学者、决策者以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将从中获益匪浅。
编辑推荐
在这本杰出的、极具洞见的著作中,
让·梯若尔
用极其清晰的思想分析了国际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对于所有致力于理解近斯出现的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趋势背后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的读者,本书是必读之作。
让·梯若尔
是经济学思想的重要价值的完美体现,他将智慧的光芒和热量撒向他所涉及的每一个研究领域。在这本著作中,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详尽的事实与严谨理论的完美结合。他提出的双重代理和共同代理的观点拓展了我们对国际金融体制的作用和存在的缺陷的认识,并指出了改革的道路。所有有志于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应当认真阅读本书。
本书代表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建构引入强有力的理论基础的深入尝试。它的分析简洁优美,得出的结论不同寻常并发人深思。对于致力于国际金融体制建构的学术讨论经济学家,本书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目录信息
第一章 新兴市场危机与政策反应
一、危机前阶段
二、危机
三、IMF改革、规制变化与私人部门创新
第二章 经济学家的观点
一、普遍观点
二、相互冲突的建议和颠倒法则
三、“不现实”的主权侵犯
四、理论
第三章 分析框架与主要内容
一、标准借方问题
二、为什么外部借款不同
三、对市场失灵的制度和政策反应
第四章 封闭经济中的流动性与风险管理
一、公司金融:关键的组织原理
二、国内流动性供给
第五章 市场失灵的识别:债务国是普通的借款人吗
一、相似性和一些潜在的区别
二、双重代理观点
三、政府的激励机制
四、讨论
五、共同代理观点
第六章 双重代理和共同代理观点的内涵
一、内涵1:代表假设
二、内涵2:政策分析
三、跨国比较
四、有成立国际最终贷方的需要吗
第七章 制度性内涵:IMF扮演什么角色
一、从市场失灵到任务设计
二、治理
第八章 结论
前言
经济学家对于以下观点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即资本账户的自由化——允许资本在各个国家间无限制地自由流人和流出——确实是有益的。它对于债务国是有益的,对于世界经济也是有益的。资本流动的两个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第一,资本流动创造了较好的保险机遇,并促进了投资和消费的有效配置。资本流动使得家庭和企业能够在世界范围的市场上对本国的(流动性)冲击进行保险,消费者因而得以平滑他们的消费,而企业则可以更好地管理它们的风险。商业周期受到抑制,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促进了投资和经济增长。第二,除保险作用外,资本流动允许储蓄从低回报国家流向高回报国家,这种资本转移提高了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
序言
我非常高兴看到《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在中国出版。2002年12月,应邹恒甫教授之邀,我有幸在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做访问,期间与EMBA学员和博士研究生讨论了本书的基本观点。对于所面临的国外借贷及其与世界金融体系的相互关系等问题,中国也许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有所不同,因而本书的某些观点必须加以修正以适合中国的现实。但无论如何,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其中的共性,并且我希望中国的读者会对本书的基本观点感兴趣。
非常感谢陈志俊教授参与并监督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对于一本著作的成功,好的翻译是必要条件(虽然不是充分条件)。最后,我要感谢意大利银行,是它十分友好地邀请我在…
作者简介
天才的经济学大师
让·梯若尔
是欧洲经济学界的杰出代表之一。这个瘦高身材、目光敏锐、脸上总是带着孩童般天真笑容的法国经济学家在其2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所做出的贡献是任何一个凡夫俗子倾其毕生的精力都无法企及的。200多篇高水平的论文,11本专著,他的学术研究几乎遍及了经济学的每一个重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到产业组织理论,从博弈论到激励理论,从企业理论到国际金融,再加上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梯若尔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让·梯若尔
1953年出生在法国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197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素有法国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摇篮之称的法国理工学院。1978年,在他获得巴黎第九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学位后不久来到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深造,并于198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梯若尔继承了法国学者重视人文科学的传统,再加上他深厚的数学功底,很快就显示出了他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卓越的天赋和才华。他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并以1982年和1985年发表在最权威的Econometrica(经济计量学杂志)上的两篇经典论文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地位。此后,梯若尔转向了当时正在兴起的产业组织理论,出于研究的需要,他同时师从于著名的博弈论大家马斯金(Eric Maskin)研究博弈论。梯若尔将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应用于产业组织理论,开始构建了一个新的框架,并用其分析并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1988年,他的代表作之一——《产业组织理论》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新的理论框架的完成。在此后的十几年中,这本书一直作为世界著名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的权威教程而广为流传,至今无人超越。
1991年,
让·梯若尔
和弗登博格(Fudenburg)合著的《博弈论》正式出版。这本著作立即成为博弈论领域最为权威的高级教程,十几年来一直无人超越。80年代中期,梯若尔和拉丰教授共同开创了激励理论的一个最新的应用领域——新规制经济学,并以两本经典著作《政府采购和规制中的激励理论》(1993)和《电信竞争》(2000)完成了这一理论大厦的构建,同时确立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开创者地位。
让·梯若尔
从当代经济学三个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博弈论、产业组织理论和激励理论的十几年融会贯通的研究中获得了经济学研究的真谛和“秘笈”,这个真谛就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直觉——即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学现象把握经济学本质规律的能力,而这个秘笈则是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自90年代中期起,梯若尔开始以一个开拓者的姿态征服经济学的新领域:经济组织中的串谋问题(1992),不完全契约理论(1999),公司治理结构(2001),公司金融理论(2002),国际金融理论(2002),以及最近完成的经济心理学(2002)。在上述每一个领域,梯若尔或以综述性论文的方式,或以专著的形式完成该领域的理论框架的建构,并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后悄然转向另一个领域。梯若尔具有非凡的概括与综合能力,他总是能够把经济学的任何一个领域中最为本质的规律和最为重要的成果以最为简洁的经济学模型和语言表达出来,并整理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而梯若尔对经济学惊人的直觉,也是一般的经济学家望尘莫及的。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极快的反应能力使得一般的学者根本无法跟上他的思维,因而许多人都这样认为:“在梯若尔面前,我们如同白痴!”
同许多法国经济学家一样,
梯若尔
深深地热爱着他的祖国,1988年,
梯若尔
回到了法国,和拉丰一起创办了享誉全球的法国产业经济研究所,担任科研主任,并最终辞去了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职位。他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经济学的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他荣获欧洲经济学会的Yajo Jahnsson奖(1993)年。
梯若尔
以他杰出的成就赢得了国际盛誉:1998年被推选为世界经济计量学会主席,2001年当选为欧洲经济学会主席,并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荣誉院士(1993)和美国经济学会外籍荣誉会员(1993)。他是经济学界一致公认的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梯若尔
教授非常关心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他曾多次到中国来讲学。2002年12月,应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邹恒甫教授之邀,作为法国产业经济研究所和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双向交流的一个重要项目,
梯若尔
教授曾在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系统地讲授公司金融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这一讲座代表了该领域最高水准。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梁晶工作室2008年11月11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