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敢问天籁”———兼评程水金《“天籁”解》武汉大学出版社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敢问天籁”———兼评程水金《“天籁”解》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11-17 10:41:04 来源: 武汉大学出版社
庄子在《齐物论》开篇就提出“天籁、地籁、人籁”三个概念,其中对于“地籁”、“人籁”,他给出了较为直接的解释:“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那么何为天籁?后人对此解释多为“自然界的声响”,但是庄子借“天籁”阐发“齐物”思想的本原意义是什么?在《齐物论》中,当子游问“敢问天籁”时,南郭子綦只说了一句话:“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正是这句模糊的反问句给后世理解“天籁”提供了一定的阐释空间。
《齐物论》开篇描写南郭子綦隐几丧身,弟子子游不明就里,说“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其师肯定了他的问题,并答道“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这就是“三籁”第一次出现的语境。
古今学者对“三籁”注释颇多,当中一直存有疑惑,一方面,“天籁”乃万窍使然,与“地籁”“人籁”无本质区别;另一面,庄子又强调“天籁”的“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特性,即自然而然的属性。对这前后两句的直译岂非造成了“天籁”内涵的分裂?而后世注庄之作似乎并没有解决这一矛盾。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学鉴》第一辑程水金教授的《“天籁”解———生命的自然本质与庄子的生存焦虑》(以下简称《“天籁”解》)一文,则对此有独到见解。
程先生的《“天籁”解》近二十页,洋洋几万言,可以说凝聚了作者对《齐物论》乃至整部《庄子》的深刻思考与独特理解。程先生解读“天籁”的基本方法是文本细读法,从质疑到辨析,文章始终立足于对《齐物论》文本语境的整体把握。程解“天籁”的发端源于对历来众家注“天籁”的重大质疑。正如前文所述,质疑促使程先生试图在语境和文气上寻求解决的突破口。在程先生看来,准确理解“天籁”本原含义乃是理解《齐物论》的重要环节,也是探讨庄子生命哲学的关键,因而,只有依循文本内在逻辑,找到新的解释,才能消弭众家注释的矛盾之处,使《齐物论》内在文气不再阻滞,进而更真实地逼近庄子思想的本来面貌。也因此,《“天籁”解》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文本语境的把握来复活被遮蔽的“天籁”本义。
《“天籁”解》全文分八个部分,开篇即摆出《齐物论》中“三籁”原文,针对“三籁”关系及“天籁”原句,从郭象到成玄英、从陈鼓应到杨柳桥,列众家注,梳理将“三籁”混而为一的学术源流,同时,对已有成说矛盾之处进行大胆批判。程先生抓住解读的关键处,根据语境,将“敢问其方”之“方”解为“区别”,并引《国语》例子证明之,同时指出解“天籁”之要害乃是如何确定“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的语义层。接着,作者着重探讨庄子将“人”之声比作“天籁”的成因。程先生发现,庄子理解世界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对不同生命个体的思考。站在自我经验世界的立场上,庄子对生命现象做了一番精细的考察。沿着庄子对人之生命本质的考察,程文进一步追踪庄子对死亡问题的思考。程文的叙述风格是译评结合,深入浅出、妥贴细致的翻译指引读者在庄子诗性的描述背后,发掘其落寞而悲哀的生命情怀。沿着这一思路,程氏进一步探讨,不仅在感觉、无意识层面,庄子发现生命个体存在巨大差异,而且,人在意识知性层面上,也体现相当明显的个体差异性,从而不可能达到一致的认知结果,认为这种在意识知性层面上的个体差异就是“成心”。程先生紧扣“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一句,从众家说入手,指出其不合文意处,提出“代”的含义恰恰指上文“大知闲闲”一节,言人的各种不同的幻觉、映像、情感、性情绪等心理意识,“代”即是这些心理意识不断的交替隐现,正是这种交替隐现暗示着下文的人人不同之成心,导致人人不同之是非争论,而这些心理现象之“代”正是“心自取者有之”,是没有外在发动的“咸其自取”,天然自成的“天籁”。
《“天籁”解》后部分按《齐物论》内在理路,集中阐明“成心”对认知的蔽障问题,程先生看到,庄子是从生命个体的立场、从个人的经验世界出发,而不是整个人类在认知过程的统一延续来思考认知问题,因而很容易陷入思考的困境。正因人的成心,个人认知的角度、深浅不一,因而便有争论。在解释争论起因时,整个对“天籁”的解读最后回归于开始提出的结论:庄子视人为“天籁”,是将人的生命作为天地万物中之一物来思考,而知言的矛盾决定了人之为“天籁”———无外在怒者的根本原因。
综观全文,《“天籁”解》立足于文本的细密分析,在把握《齐物论》内在文脉的基础上,沿波讨源、边破边立、层层推进,是一篇立论新颖、结构严谨、论证扎实的解庄力作。程先生关于“天籁———人”的解读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天籁”的很好视角。程文的最大特色便是其细密的文本解析。依据内在文脉,把握上下语境,结合《庄子》他篇,由“天籁”而《齐物》再到整部《庄子》,分析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因而结论也是令人信服的。程文的另一特色是以译佐论,以论遣译。为了从文本中直接推导结论,也为了增强结论的可信度,程文利用妥贴、生动的原文翻译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整个解读过程是在大段圆熟的翻译中生成,读之酣畅、文气沛然。程文的第三大特色便是对前贤锋芒毕露的批驳。程文基于立论的充分自信,行文语气也是不容置疑的,对诸贤的批判毫不含糊,措词严厉,用语犀利,这既反映了作者拨乱反正、澄清事实的急切心情,也体现出程先生打破定论的学术勇气,提出新见的独立精神。此外,引证的宏富,细节诠释的富于启示性也是程文的魅力之处。
本文并无刻意盛赞程文之意,本人非常赞同程先生的观点,但无意于以程先生的解读否定其他一切解释。因为资料的匮乏和年代的久远,我们无法复原庄子的真实想法,只能站在各自角度加以理解,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任何一种对《庄子》文本的解释,都不会是尽善尽美的,相信在新的历史资料出现后,会有更完备的解释。
蔡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译今释[M].中华书局,1983.
[2]方勇,陆永品.庄子诠评[M].四川出版集团,2007.
[3]陆永品.庄子通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原载《科教文汇》2008,07(下旬刊)第219页
来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14日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