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选择类型
出版社
代办站
经销商
普通会员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分类查询
综合查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购书指南
购物车
我的订单
征订单
存书架
小团购
二手书
优惠活动
关于我们
《田连元大话成语》北京大学出版社(书摘) - 精品书摘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精品书摘
《田连元大话成语》北京大学出版社(书摘)
2008-12-23 08:05:19 来源: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田连元大话成语》一书中,田连元先生选取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却一知半解的成语,讲述来历典故、讲解释义用法,用评书演绎出中国成语的独特魅力,表现出民族传统艺术与华夏经典文化的融合。不仅普及了汉语知识、介绍了古代历史,更让观众在赏心悦目的阅读享受中,充分领略了评书艺术的独特神韵。
蓝田生玉
——出自《三国志·魏志·诸葛恪传》
诸葛亮有个哥哥叫诸葛瑾,诸葛亮保西蜀刘备,诸葛瑾则保东吴孙权,这个典故就出在东吴。
东吴当时的主公是孙权,他对诸葛瑾非常熟悉。有天孙权大宴群臣,诸葛瑾也在场。诸葛瑾长的是张大长脸,形象不太好,孙权就想拿他开个玩笑。在大家兴致非常高的时候,孙权就传下命令说:“牵上堂来!”下边就有人牵上一头驴来。牵一头驴倒还没什么,关键是在驴的前脸上写了三个字:“诸葛瑾。”大家马上就想到诸葛瑾的长脸,于是全乐了。诸葛瑾一看主公拿他开玩笑,也不好说什么。恰巧那天诸葛瑾带着他儿子来了,他儿子刚刚六岁,名字叫诸葛恪。诸葛恪走到孙权面前说:“主公,您能不能把笔给我用一下,我再添两个字。”孙权命人将笔拿来给他,诸葛恪拿过笔,在驴脸上添了“之驴”两个字,这样就成了“诸葛谨之驴”。大臣们都笑着说:“哎哟,这孩子真聪明。”孙权也很高兴地说:“你这两个字添得很好,这头驴就归你了。”
过了一段时间,孙权又见到了诸葛恪,问他:“你爸爸在东吴,你叔叔诸葛亮却在蜀国保刘备。我问你,你叔叔跟你爸爸相比,谁更有才华,谁最聪明?”孙权的问话,等于给孩子出了难题。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足智多谋,诸葛瑾不如诸葛亮。可是诸葛恪不假思索,立即回答说:“主公,我觉得我爸爸最聪明,我爸爸更有才华。”孙权一听,来了兴趣,接着问:“你爸爸怎么有才华?你能说清楚吗?”诸葛恪说:“我爸爸知道保明主,您是真明主,而我叔叔不知道保明主,所以他保刘备去了。”孙权听了,连连点头。后来孙权跟诸葛瑾说:“蓝田出美玉,将门生虎子啊。”蓝田是陕西的一个地方,以出美玉而著名。孙权的话是对诸葛瑾的肯定,更是对诸葛恪的褒奖。
“蓝田生玉”比喻贤父生贤子,也比喻名门出贤子弟。
三人成虎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期,魏国和赵国关系友好,签订了同盟条约。那个时候国与国之间有一个习惯,为了表示两国之间的友好,国君常常把自己的太子派到另一个国家去,相当于去当人质。魏王就想把自己的太子派到赵国首都邯郸去,同时还选中了一位叫庞恭的大臣陪同太子一起去。
临走之前,魏王把庞恭召到宫内,告诉他陪着太子到邯郸后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公事都谈完了,最后魏王就问庞恭:“你对我派你到邯郸去,感觉如何?”
庞恭说:“这次大王的派遣,是大王对我的信任,我自然要尽心竭力,不过,我有句话想问大王?”
魏王点点头让他接着说。庞恭说:“请问大王,如果现在有人说国都的大街闹市之中有只老虎在晃荡,您信不信?”
魏王说:“那怎么可能,老虎怎么会跑到闹市来,我不信。”
庞恭接着说:“但没用多久又来了一个人,还跟您这么说,说闹市上有一个老虎在那晃荡,您信不信?”魏王说还是不信。
庞恭又说:“大王,又有一个人,也就是第三个人到您的跟前,跟您绘声绘色地说那老虎真来了,说就在那闹市上晃荡呢,您信吗?”
“要是这样的话,弄不好我可能就要信了。”
“大王,我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大概您还不知道。我将陪着太子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即将远离您,我们之间的距离要比闹市与您这王宫的距离要远得多。我担心我走了之后,朝中大臣中那些和我素来不合的人,会在大王跟前说我的坏话,您可千万别信。”魏王答应了。
庞恭就陪着太子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了,在那待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还真有不少人,在魏王面前说庞恭的坏话。当庞恭回到朝中想见魏王时,魏王却说什么也不见他了。庞恭心想,三人成虎,果然最后真有了虎了。
“三人成虎”这条成语就来自上面的故事,意思是说: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故剑情深
——出自《汉书·外戚传上》
西汉的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汉武帝有个毛病,迷信,整天信神信鬼,所以他在位的末期,出了一个“巫蛊之狱”。“巫蛊之狱”是什么呢?汉武帝有个大臣,叫江充,江充跟太子不和。有一回汉武帝生病,江充不安好心地说:“您这个病是有原因的,肯定有人在背地里诅咒您,按您的样子做成一个木偶,埋到地下,成天诅咒您,您就得病了。”汉武帝听了,便让江充去细查这件事。结果江充在太子府里边挖出一个木俑来,太子知道江充是在栽赃陷害他,想要杀江充,却没有得手,最后汉武帝派兵剿灭了太子。太子死了,和太子相关联的人,他的儿子,他的后代,以及所有的亲属,该杀的杀,坐监的坐监。其中汉武帝的一个曾皇孙尚在襁褓中,汉武帝还算不错,把这孩子饶了,只是贬为平民。太子被废了以后,汉武帝最小的儿子继承了帝位,就是汉昭帝。没过几年,汉昭帝死了,没有人继承帝位。大将军霍光当时掌握朝廷大权,就把那个贬到民间的曾皇孙找回来当皇帝,这就是汉宣帝。
这时候汉武帝曾皇孙已经长大了,而且娶了妻子,妻子叫许平君。当时霍光的妻子,想让自己最小的女儿当皇后,就让霍光做大臣们的工作。当朝廷议论立皇后的时候,众位大臣纷纷向汉宣帝推荐霍光的幼女,可汉宣帝并不愿意这样做,汉宣帝知道,霍光的小女儿如果当了皇后,就等于霍光在自己身旁安插了一个特务,所以汉宣帝当时没有答应,也没有正面回应众大臣的建议,但他跟大臣们说:“我是当过一段时间平民的,我很想把我做平民时使用过那把旧剑找着,现在你们都给我找那把旧剑去吧。”这句话一说,大臣们便开始揣度皇帝的心理,觉得皇帝是旧情难忘,最后大臣们一议论,还是投皇帝所好,就都支持许平君做皇后。转过年来,许平君就怀孕了。
霍光的妻子想让自己女儿当皇后的心却没死,她知道皇宫里边有一个专门伺候皇后的女侍人叫淳于衍,淳于衍的男人曾经受过霍光的恩情,后来能当上掖庭护卫,也是霍光帮的忙。可她男人还想升官,想当安池监,就让他媳妇去走霍光夫人的后门,霍光夫人答应了,但交换的条件是让淳于衍给许皇后下毒。果然,在许皇后生完孩子后,淳于衍进补药,药里边加了一味附子,附子本身无毒的,但和补药一中和就有毒了,皇后喝了加附子的补药后,中毒而死。后来,霍光的妻子到底把自己小女儿替补到了皇后的位置上。“故剑情深”的故事留下了一个悲伤的结局。
“故剑情深”指不喜新厌旧,比喻结发夫妻情意深厚。
邹缨齐紫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左上》
春秋时期,有一位邹君,对穿戴衣服非常讲究,每换一件衣服都要自己先审视一番。为使自己的衣服与众不同,他在服饰上坠了一些装饰品,有的时候是流苏,有的时候是穗头;有的时候在衣服边上镶着,有的时候在帽檐上镶着,有的时候在脑后垂着。这就是所谓的“邹缨”。他穿上这样的衣服出去,大家都觉得有派头。于是邹君的手下人就都模仿邹君,也在衣服上镶上这些装饰品,镶缨的习惯就扩延开去了。街上的老百姓,尤其是青年人,也都模仿邹君。后来邹君发现了,问手下人:“人们现在怎么都穿这样的衣服啊?”一位门客对他说:“这都是跟您学的。您是有影响的人物,所以大家就向您看齐。您爱穿什么衣服,大家就穿什么样的衣服。您要觉得不好,那就得从您做起。”后来邹君把衣服上的装饰品都给剪掉了,他的属下,还有街上的很多老百姓,也相继把自己衣裳上装饰品都剪掉了,这就是“邹缨”的出处。
“齐紫”说的则是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不喜欢穿别的颜色的衣服,只爱穿紫的,齐国为他特制了紫色的缎子和绫罗。因为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王公大臣们也都跟着穿紫衣,进而全国的老百姓也都穿紫色的衣服了。这么一来,紫色的布料、绸缎全部脱销,连齐桓公自己也买不着了。齐桓公问丞相管仲:“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我们国家最近刮起了一股紫色流行风?”管仲回答:“大王您是有所不知啊,这正是您带头引起的。要想制止的话,还得从您做起。只要您不再穿紫色衣服,甚至对紫色表示厌恶,穿紫色衣服这个事马上就会消失了。”于是齐桓公从此再也不穿紫色衣服了。周围的人,谁要穿紫色的衣服,齐桓公马上把脸一沉,让他立刻回去换其他衣服。结果没用多长时间,齐桓公就把紫色衣服泛滥的情况解决了。
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就是“邹缨齐紫”的来历,比喻上行下效。
博士买驴 三纸无驴
——出自《颜氏家训》
“博士买驴”和“三纸无驴”两则成语出自同一个古代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念的书太多,特别喜欢掉书袋。比方说走在大街上,别人见到这个读书人,问候他:“吃饭了吗?”他回答道:“夫吃者乃饭也,饭者乃米也。夫米者乃农夫所种也,农夫种者乃耕田所取也。春种而夏锄,秋收而冬藏,一年四季粮粟归仓也。”这谁受得了?!由于他老是这个样子,有的人见了他的面,干脆什么也不说,一点头就过去了。怕一说话引出个头来,他不定要说多少呢。大家背地里还给他送了个外号——“博士”,这书生可就扬了名了。
这天,“博士”要买一头驴,就上集市去了,碰见一位卖驴的,双方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协议,博士准备出钱买这驴了。卖驴的让“博士”写一个卖驴的契约,卖驴的只要画押就行了。两人来到旁边的一个小铺里头,跟掌柜的借了纸笔,“博士”提起笔来就写,他先从龙写起:“夫喷云吐雾,兴风作雨者乃龙也,看守夜者乃狗也,应司晨者乃鸡也……”他把这动物世界挨个数了一遍,纸都写了三张,满张都是字,卖驴的这位牵着驴缰绳在这儿站着,看着他写个没完,就问:“老弟,写完了吗?快点写完了,我好摁一个手印,完事了我好走啊。”博士一听,还不乐意了,“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写完了呢,我这还没写到驴呢!”
这就是“博士买驴”的故事,“博士”写了三张纸还没提到驴,所以这条成语也可以写作“三纸无驴”,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摘自《
田连元大话成语
》,
田连元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定价:39.00元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版责编:金洋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全国大学出版社
北京
安徽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湖北
河北
海南
香港
黑龙江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澳门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天津
台湾
新疆
西藏
云南
浙江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
云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