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 | 首页 | 宏观指导 | 出版社天地 | 图书代办站 | 教材图书信息 | 教材图书评论 | 在线订购 | 教材征订
搜索 新闻 图书 ISBN 作者 音像 出版社 代办站 教材征订
购书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客服电话:010-62510665 62510769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英语重音动态研究》评介 - 书评园地 -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主页 > 书评园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英语重音动态研究》评介
王超明
2009-02-17 07:56:35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侯俊华供稿2009.2.17 
 
 迄今为止,我国英语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但英语语音方面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总体上说,国内学者在语音学与音系学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译介西方的语音学与音系学理论,二是借用西方的音系理论对汉语的某些领域开展针对性研究。在我国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这些适时输入与研究无疑是必要的,前者为我国的英语语音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方法,后者则填补了汉语某些领域的空白点。但客观地说,我国语言学界对英语重音研究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研究还不够系统与深入,取得的成果还比较薄弱。有关汉腔英语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对因英语重音习得不完善而产生的汉腔英语的解释显得较为肤浅,基本上还停留在静态描写的层次上,尤其是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思考,涉及的论题又往往见树不见林。针对国内英语重音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许曦明撰写的《英语重音动态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一书则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与空白。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具有较为宽阔的学术视野,它的面世无疑对国人了解英语重音的本体特征,解释由重音引发的汉腔英语问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文拟对该书的基本内容、研究思路和学术亮点作一简要评介。 
           
 《英语重音动态研究》主要构成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英语重音的本体研究,二是重音方面的汉腔英语研究。由于我国英语教育长期忽视重音教学与研究,因而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英语重音的本体研究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全方位认知英语节奏的平台,并为考察汉腔英语作了一个铺垫,即为解释汉腔英语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理论视角。
 全书分为十章,前七章涉及英语重音的本体研究。著者较为详细地讨论了英语重音的演变,重音与音节结构、指派规则、元音配置、节奏变化、语调特征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重音的语法和语义功能。根据著者的阐释,英语音系结构是一个重音观照下的动态系统。重音是英语节奏的标记和灵魂,没有重音就没有英语节奏,感知英语节奏就是感知英语重音。重音是个抽象的概念,它的节奏特征主要通过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质四个参数得以体现。英语重音属于自由重音,重音指派错综复杂,原因在于它有两大语源,一是源自日耳曼语族,二是源自罗曼语族。日耳曼语重音规则趋向于左端指派,对形态敏感,对音节值不敏感;罗曼语重音规则趋向于右端指派,对音节值敏感,对形态不敏感。英语重音的演变体现出两种重音规则的相互冲突与调整,其结果,罗曼语重音规则的影响与渗透推动了英语重音系统的转向,使英语演变为一种“自由重音”语言,并导致英语重音指派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然而重音的指派不是随意的,它有自己的指派原则。重音指派的规则可以归纳为:主重音规则仅仅用于主重音的指派,而交替重音规则则用于次重音的指派,但两者分工不同,且有先后次序之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只有在首先施用主重音规则的前提下,交替重音规则才有可能出现,它起到的是补充和修正的作用。事实上,节奏的重轻组合常常会发生冲突,因而对此进行操控和调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如果相邻音节出现连续的重音格局,那么就违背了英语的节奏特征,因而必须施用去重音规则,根据强弱搭配、重轻交替的原则,去除或前或后的重音、添加零音节、颠倒重音位置,调整的目的就是使节律结构呈现出重轻交替的和谐状态。重音的感知就是通过轻重的二分组合来构建音节之间的强弱关系。基于英语节奏的本体特征,著者把重音指派和元音配置作为一个互动的平台,重点探讨了重与轻、强与弱、长与短、清楚与模糊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关系。

 书中后三章以英语重音的本体特征为基础,比较了英汉语言节奏之间的异同。著者在第8章论述说,英汉语言中虽然都有声调,也都有重音,但声调和重音在各自的语言中却有着不同的功能。声调是汉语的节奏骨架,而重音则是其不确定的因素;与此相反,重音是英语的节奏骨架,而声调则是其不确定的因素,即它可以出现在单音节词中,也可以出现在短语和句子中,英语也因此被称为语调,而不是声调语言。第9章首先比较了英汉重音在词性、语义、节律和语用诸多功能的异同,然后重点考察了汉语重音的位置,得出的结论是:汉语重音起到的只是语用功能,但却没有直接的语法、语义功能,这与英语重音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本体差异。该章最后讨论了汉语重轻结构的由来,并且比较了英汉/ə/音之间的异同,涉及节奏角色、重音位置、/@/音复现率以及功能负荷。/ə/音的差异是两种节奏类型的缩影,是中国人讲英语带有汉腔汉调、英美人讲汉语带有洋腔洋调的一个症结,也是对相关问题作出合理解释的客观依据。在廓清汉语声调与重音之间微妙关系的基础上,著者在第10章重点考察了汉语节奏的本体特征、汉腔英语的诸多成因与表现以及如何矫正汉腔英语,如在“汉腔英语的表现”一节中详细讨论了“重音错置”、“望形读音”、“惯用强读式”、“音节时长趋同”、“回避连读”和“调核误用”六个方面的问题。 

          

 在全面梳理国内外英语重音研究的基础上,著者依据翔实的材料,重点考察了英语的本体特征,并针对国人因英语重音习得不完善而产生的汉腔英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诚如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宝童教授在序言中所言,著者“细心研读了国内外大量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得其精妙,下笔著文,像国医师配方那样自如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出自己的结论,发出独特的声音,使人不能不服”,该书是“解决国人学习英语困惑的锦囊妙计”。

 概括起来,该书的研究思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视角的动态性和选材的针对性。

 先谈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英美人讲起汉语来洋腔洋调,中国人讲起英语来汉腔汉调。基于这一事实,《英语重音动态研究》结合静态描述,注重动态解释。已如著者在“前言”中所述,该书“力求较为系统地考察英语重音,列举典型实例,注重理论思考,结合静态描述,重在动态解释,力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描写,化解难点,突显重点”。譬如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音节的划分是一大难点。著者结合重音的位置指派,讨论了英语音节的划分问题。以patrol和petrol为例,patrol的第一个音节以元音a结尾,即pa-,是个轻音节。如果第一音节为轻读,第二音节为重读,则音节划分应该为pa-trol,这完全符合最大节首原则。对petrol而言,如果第一音节为重读,第二音节为轻读,那么第一音节pe-只是一个轻音节,显然不符合重音指派和音节结构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行音节重构,重构的手段就是令/t/既作为第一个音节的节尾,同时又作为第二音节节首的第一个成分,使之同时兼具节首及节尾的双重功能,这样的辅音称作“音节双栖化”(ambisyllabification)。只有这样,第一个音节才能成为合格的重音节,才能获得重读的资格(P.56~57)。再如,许多中国学生困惑于如何把握英语重音,对此著者不只是简单地罗列重音的规则,考察重音的位置,而是详细论证了重音指派与元音配置之间的动态关系,即在重音在场或缺场的情况下,饱满元音可以转化为弱化元音,弱化元音也可以转化为饱满元音。

 饱满元音与弱化元音可以在重音的作用下互相转化,为了阐明这一道理,著者作了一个非常形象而又生动的比喻,“从音理上说,用力的大小和开口度的大小与音位的强弱是成正比的。这就好比收音机的音量及其视屏标记,声音可大可小,屏面可高可低。从最大(高)到最小(低),或从最小(低)到最大(高),随着旋钮的转动,中间呈现许多不同的音位‘连续体’。重音就像控制音量的旋钮,它一旦移位,必然破坏原有音系结构的内部平衡,要实现新的平衡,必须进行音位重组”(P.189)。毫无疑问,这一动态的形象比喻无疑会使读者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从而启示读者灵活地掌握英语重音的节奏特征。 

 下面再谈谈该书选材的针对性。英语重音方面的语料既多又杂,著者根据自己的撰写目的,精挑细选,有感而发,很有针对性。如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碰到an English teacher之类的复合词和名词短语,往往混淆它的重音位置,著者对此详细阐明了主重音在前在后所承载的不同语义,即an "English %teacher为复合词,意指“英语教师”,而an %English "teacher为名词短语,意指“英国教师”。再如,针对英语双音节词中两个音节时长均等的论点,著者以颇具解释力的例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重音无论在词首音节还是在词尾音节,都是重读音节较长,轻读音节较短,这种动态变化或体现在表层结构上,即元音弱化为/@/或/I/,或隐含在深层结构中,即元音仍然保留饱满元音(P.176)。为了说明这种动态变化的道理,著者对以下四个短语的第一个音步进行了量化分析:(1)a / "good / "man;(2)a / "clever / "man;(3)a / "wonderful / "man;(4)an / "educated / "man。(1)中的单音节音步good为一个节奏单位,数值为1;(2)中的双音节音步clever其长度应当是⅔+⅓=1,而不是½+½=1;(3)中的三音节音步wonderful其时长分配当是½+¼+¼=1;(4)中的四音节音步educated应当是⅜+⅝=1,即重读音节占⅜,三个轻读音节共占⅝(P.166~167)。著者认为,这里的量化分析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上的音节长度并非如此机械,如此简单。其实,如果轻读音节数目增加了,音步长度也会变得稍长。

          

 《英语重音动态研究》中的学术亮点较多,限于篇幅,这里仅取两点进行介绍。

 (一)相对论的理论视角。著者根据Sapir的“语言相对论”的学术思想,即人类同时生活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人类的主观世界构建于人们的“语言习惯”,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言习惯”或者说不同的语言结构,而客观世界是由主观世界的活动得以感知的。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自然世界具有不同的感知,对语言节奏的感知也是如此。英语节奏的支点是重音,汉语节奏的支点是声调。受各自母语节奏的影响,英美人对重音特别敏感,对声调的感知较弱;恰恰相反,中国人对声调特别敏感,对重音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才出现了洋腔洋调和汉腔汉调的问题,这是著者长期思考而研究的问题。鉴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节奏特征,著者的研究方法是比较而不是比附,是正视差异而不是模糊差异。譬如,针对汉语节奏是“音节计时”还是“重音计时”的论争,著者主张将汉语节奏定义为“音节计时-重音计时”的连续体。这样的定位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其一,载有四声调的汉语音节都是饱满的元音配置,具有明显的音节计时倾向;其二,重音虽然不是汉语节奏的主角,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而且汉语也有一定数量的轻音,它与重音一起构成了不可忽略的节律特征。在连续体这个系统中,有的语言坐标更靠近重音计时一端,有的语言坐标更靠近音节计时一端。比较而言,英语节奏更趋向重音计时一端,而汉语节奏更趋向音节计时一端,因为在口语中,重音的交替出现是英美人的心理期待,而声调的变换更替则是中国人的心理期盼。这一事实说明,语言节奏的形成必然受制于人们无意识的心理感应,故而也必然受制于各自语言节奏主导成分的制约。根据汉语话语讲究“字正腔圆”的节律诉求,著者认为,所谓“字正”,主要指的是元音正,所谓“腔圆”,说的是吐字清楚,音节饱满。“字正”和“腔圆”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语言表达的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正因为字要“正”,腔要“圆”,音节才不可能弱化。如果想要弱化,首先要去除音节四声调,或者说,只有音节去除四声调,元音才有可能出现弱化。必须承认的是,“字正腔圆”与声调复现犹如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正是在“字正腔圆”这一潜移默化的语言环境中,汉语母语者才养成了对声调十分敏感的习惯。另外,承载声调的平台是音节,没有音节,声调便荡然无存;没有声调,汉语音节就是无所依归、缺失意义的空壳。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P.259~1261)。这样的解释诚然是符合客观事实的,也是颇具说服力的。

 (二)音变的哲学思辨。该书用哲学思辨的视角考察重音观照下的音变问题,这在国内类似的学术研究中尚属首次。著者基于“蝴蝶效应”说和李政道关于“对称与不对称”的“动态守恒理论”,解释了重音与音变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重音是英语节奏的催化剂,它一旦移位,必然催生出节奏的多彩变化。重音是英语节奏的稳压器,它一旦定位,轻重音节中的元音会各就各位,各得其所。重音又是英语节奏的操控手,音节如果重读则音高趋高,元音音段趋长,音质趋于清晰;音节如果轻读则音高趋低,元音音段趋短,音质趋于模糊甚至脱落。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表层结构上,而且隐含在深层结构中。因此说,元音音位的静态性和稳定性是相对的,元音音位的动态性和变异性则是绝对的(P.194~201)。这一理论建构在国内属于领先地位,填补了在英语重音研究方面的不足。同时,著者首次提出了汉腔英语的概念,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它产生的原因,从实践上提出了解决汉腔英语的方法及策略。在目前国内英语语音学和音系学研究相对冷清、研究成果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这一理论架构无疑可以拓宽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弥补国内在英语节奏研究方面的不足,对解决汉腔英语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资料分析缺乏一定的试验手段,还有因篇幅所限,针对国内不同方言区学生的汉腔英语问题关注程度不够等。这是今后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编审)

 相关链接

 ■《英语重音动态研究》许曦明 著 定价:36元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ISNB978-7-313-05268-1

 内容提要:

 英语节奏体现在重音移位,汉语节奏彰显于声调变化。迥异的节奏型各得其所,顺理成章:重音指派促使元音强弱搭配,声调配置借重大量饱满元音。本书拟实例考察英语重音系统,结合描述,重在动态阐释,比照汉语声调,解读疑点难点。通过重音指派和元音变异这一互动平台,着力探讨重/轻、强/弱、长/短、清楚/模糊之间相互对立的依存关系,以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提升重音意识,把握重音规律,降低汉腔英语元素,提高英语听说技能。本书是“当代语言学研究文库”之一。该文库是一个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学术平台,旨在探索当代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规律,展示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文库体现了学科融通、兼收并蓄的编辑理念。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侯俊华供稿2009.2.17
本版责编:姜舒
 
 
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发送新闻 打印新闻 上一条 下一条 关闭
| 我的帐户 | 我的订单 | 购书指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敬告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版权所有 © 2000-2002 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    京ICP备10054422号-7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480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234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130369号    技术支持:云因信息